□ 蔣驍飛
『不公平』的芬蘭法律
□ 蔣驍飛
去年三月份,我的大學同學鄭宇被總公司派往芬蘭擔任北歐市場營銷總監(jiān)。其間,發(fā)生了一件讓他很窩心的事。
那天,鄭宇和印度籍員工薩馬特分別駕車前往芬蘭南部城市許溫凱辦事,由于時間緊急,他和薩馬特不知不覺地不斷加快車速。在快到許溫凱市的時候,由于超速,他們的車都被警察攔下了。他們隨后被帶到了警署里,在上報了有關身份信息后,警察開了兩張罰單。鄭宇接到罰單一看,大吃一驚,罰額高達2000歐元,相當于人民幣1.6萬多元;再看薩馬特的罰單,他更是大惑不解,薩馬特的罰額只是300歐元。
鄭宇立即對警察提出了疑問:“警察先生,我的罰額太高了!你是不是搞錯了?”警察拿過兩張罰單重新看了看,然后又重新查詢了一下鄭宇和薩馬特兩人身份的詳細信息,最后以很肯定的語氣對他說:“先生,罰額沒有任何錯誤。不過,我有必要向您解釋一下,我們對于超速的罰額不是固定的,是和違章者的收入水平掛鉤的,它通常是年薪的1%~2%。我剛剛查詢了您的信息,您的年薪大約是20萬歐元,由于您超速不是太嚴重,我們按最低標準處罰,所以你的罰額是2000歐元。您的同事薩馬特先生,我們所查詢的信息顯示,他的年薪只有3萬歐元……”
原來如此,鄭宇只好認罰。后來他還專門查詢了芬蘭的交通法規(guī),發(fā)現(xiàn)在芬蘭交通違章罰款確實沒有統(tǒng)一的額度標準,警察會根據(jù)違章者的收入水平和違章的嚴重程度開出相應金額的罰單。如果違章者的收入很高,那么罰金數(shù)額也會高得驚人。像諾基亞前執(zhí)行副總裁凡約基,在2002年就曾因為超速駕駛收到過高達11.6萬歐元(當時約合106萬元人民幣)的罰單,后雖經(jīng)過爭取,罰金有所減少,但在常人看來仍是天文數(shù)字。2004年,芬蘭一位香腸業(yè)大亨的27歲繼承人違章被抓,因其年收入近千萬歐元,結(jié)果開出的罰單就達到了創(chuàng)紀錄的17萬歐元。
當警方無法準確掌握違章者的收入信息時,他們通常的處罰流程是這樣的:抓住違章者后,警察并不會急于開出罰單,而是先放其回家,他們會用一定時間調(diào)查對方的收入情況或者根據(jù)納稅記錄合理推測其收入水平,再根據(jù)一張收入與罰金對照表確定相應的罰款比例。
當然,如此高的罰金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滿,幾年前,就有一位家具公司的老總因為超速被重罰,幾經(jīng)上訴,仍面臨5萬多歐元的罰款。他在法庭上憤怒地表示,這是在搶錢,并稱寧愿坐牢也不繳納罰款。不過,法官最終駁回了他的訴求,并強制收取了罰金。
在許多芬蘭民眾看來,“看人下菜”這一罰款制度更能保證社會的公平、公正。他們認為,違章罰款與收入掛鉤的做法,可以提高有錢人的違法成本,這樣才能真正起到威懾作用,讓他們不能輕視法律;同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司法中錢權交易現(xiàn)象的發(fā)生。
(摘自《智慧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