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婷 侯曉菊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家認為,語言是一個社會意義系統(tǒng),意義是理論研究的核心問題。在表達意義時,有多種語言形式可供人們選擇,而隱喻,就是人們選擇表達意義的有效方式之一。Halliday從語言表達的多樣性入手,解釋語言的 “一致式”(congruent form)與“隱喻式”(metaphorical form),提出語法隱喻概念?!耙恢率健敝傅氖恰案涌拷獠渴澜绲氖聭B(tài)”的表達方式,而語法隱喻指的是,當一個 “詞匯語法”(lexico-grammatical)形式不是用于表達它原先通常所表達的意義時,這個表達形式就是語法隱喻。
Halliday將語法隱喻分為概念隱喻(ideational metaphor)、人際隱喻(interpersonal metaphor)這兩種。之后,Martin發(fā)展了Halliday的語法隱喻學說,在1992年提出了與語篇功能相呼應的語篇隱喻(textual metaphor)等語言現(xiàn)象。
功能語言學家認為,表達人們對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經(jīng)驗,即是概念功能。表達這些經(jīng)驗時,首先要進行過程選擇,每一次選擇都會有一致的和非一致的體現(xiàn)形式之分,而非一致的體現(xiàn)形式就是概念語法隱喻。如《紅樓夢》第一回,甄士隱夢幻識通靈賈雨村風塵懷閨秀中
“只聽道人問道:‘你攜了此物,意欲何往?’”
霍 克 斯 翻 譯 為 : “‘Where do you intend to take that thing you are carrying?’ the Taoist was asking.”
楊憲益則譯為:He heard the Taoist ask:“Where do you mean to take that stupid object?”
在這里“只聽道人問道”,霍克斯與楊憲益采取了不同的語法結(jié)構(gòu)進行翻譯。霍克斯翻譯為“the Taoist was asking”, 這里的 the Taoist是載體,was asking屬于過程;楊憲益則譯為“He heard the Taoist ask”,我們知道在原文中確實含有“他”的含義,因此楊憲益便按照原文將其翻譯出來,其字面意義更貼近原文,是一致式表達,而霍克斯則選用了行為過程類型來翻譯,使同一概念的表述方式發(fā)生變化,實行了概念隱喻。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者認為,語言的人際功能使人們通過語言與他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際關系,用語言來影響別人的行為,表達自己對事物的主觀判斷或評價,試探或改變別人的看法等。人際隱喻通過語氣和情態(tài)這兩個方面體現(xiàn),而人際隱喻分為語氣隱喻和情態(tài)隱喻。
2.2.1 語氣隱喻
語氣隱喻指在語言交際活動中,被選擇的語氣表達的是另一種意義,而不是表達它通常表達的意義。語氣隱喻具有表達語言的言語功能的作用,即人們希望通過講話所達到的目的。
2.2.2 情態(tài)隱喻
在情態(tài)意義的表達上,隱喻形式具體表現(xiàn)為情態(tài)形式的隱喻錯位。情態(tài)的取向系統(tǒng)決定每一種情態(tài)意義如何體現(xiàn)。Halliday把情態(tài)取向分為顯性主觀取向、顯性客觀取向、隱性主觀取向、隱性客觀取向這四種。顯性主觀取向和顯性客觀取向都是隱喻性的,主要由小句表達;隱性主觀取向和隱性客觀取向是非隱喻性的情態(tài),由限定性情態(tài)動詞或情態(tài)副詞表達。
《紅樓夢》中第四十回描寫了劉姥姥進大觀園,描述劉姥姥善于察言觀色,明白主人的心思,博取大家歡心的場面,語句描寫細致,展現(xiàn)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譯文選取簡單、平實的語言將該場景再現(xiàn),但英語重形合,減少了動詞出現(xiàn)的頻率,卻仍要達到流暢、自然的句式和與原句對等的效果實屬不易。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兩篇譯文處理策略不同的原因是對語法隱喻理論的應用不同,使得翻譯效果有所差異。
在小說中,譯文對于原文的處理,有不少概念隱喻,在過程的選擇上出現(xiàn)了眾多非一致式的體現(xiàn)形式。這樣為思維和語言表達的精確性、豐富性和藝術(shù)性提供了方便,更好的將原文的意思表達出來。
例1話說寶玉聽了,忙進來看時,只見琥珀站在屏風跟前,說:“快去罷,立等你說話呢。”
霍克斯譯文:Hearing that he was wanted,Bao-yu hurried to the gate of the inner mansion.Amber was standing in front of the screen-wall waiting for him.‘Hurry! You’re holding everyone up.There’s something they want to talk to you about,’she said.
楊憲益譯文:Baoyu hurried over at this summons and found Hupo by the screen. “Come quickly,” she urged him.“The old lady's waiting for you.”
在霍克斯的譯文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將寶玉的“聽”行為過程隱喻為了“Hearing that he was wanted”的心理過程,而將“只見琥珀站在屏風跟前”隱喻為存在過程,描寫的更加細致詳細,利于目的語者的理解與接收。而楊憲益的譯文則簡潔干練的將事情描述出來,相對來說遵循了一致式。
例2次日清早起來,可喜這日天氣清朗。
霍克斯譯文:Rising early next morning,they were delighted to observe that it was going to be a beautiful clear,autumn day.
楊憲益譯文:The next morning,as luck would have it,the weather was fine.
該語句是對環(huán)境的描寫,而在霍克斯的翻譯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增加了“they”和“autumn”,即為語句增加了主語和時間。譯文中“they”的出現(xiàn)使語句結(jié)構(gòu)由簡單的描述該日天氣的存在過程隱喻為關系過程,這使得意義雖然清楚,但結(jié)構(gòu)復雜,不夠自然。而在楊憲益的譯文中,“可喜”譯為“as luck would have it”在過程類型上選擇了心理過程,意義清晰,邏輯關系鮮明,使人更易于接受、明白所表達的意思。
人際隱喻又被分為語氣隱喻和情態(tài)隱喻主要是由于英語的人際功能由語氣系統(tǒng)和情態(tài)系統(tǒng)來實現(xiàn)。
3.2.1 語氣隱喻
該章回中的言語對話多用陳述語氣表達,然而兩位譯者大都處理成祈使句,多半想要表現(xiàn)出情緒氣氛的高昂及人物間的親昵狀態(tài),尤其在史老太君等人與劉姥姥的對話中,這體現(xiàn)出史老太太等人對劉姥姥的關愛和照顧不容分辯,非要劉姥姥接受不可。
例3過來帶花兒(賈母便揀了一朵大紅的簪在鬢上,因回頭看見了劉老老,忙笑道:“過來帶花兒?!保?/p>
霍克斯譯文:Come over here!You must have one too!
楊憲益譯文:“Come here and take a few flowers to wear!”
例4快別信他的話了。(賈母笑道:“這定是鳳丫頭促狹鬼兒鬧的!快別信他的話了?!保?/p>
霍克斯譯文:Don’t believe a thing she tells you!
楊憲益譯文:Don’t believe a thing she tells you!
以上譯文表達的感情相似,均是史老太君勸說劉姥姥的話,但二位譯者不約而同的均把原文中的陳述語氣隱喻為祈使語氣,以增加語氣效果,凸顯出史老太君對劉姥姥的親密,但也反襯出劉姥姥的地位低于對方,易于目的語讀者的理解。
例5鳳姐道:“襲人不在這里,你倒是叫人送兩樣給他去?!?/p>
霍 克 斯 譯 文 : “Aroma isn’t here,”said Xi-feng.“Why don’t you send her a couple of dishes?”
楊憲益譯文:“Xiren's not here,” Xifeng reminded her.“You might send her a couple of dishes.”
譯文中,霍克斯對運用了疑問語氣代替原文中的陳述語氣,增強了語氣氣勢,由于王熙鳳在《紅樓夢》中性格特征是做風強硬,盛氣凌人,因此,譯者在此選用疑問語氣更切合人物形象,將原文思想更好的傳達出來。而在楊憲益的譯文中遵循了一致式采用陳述語氣,由于文化因素的不同,譯文中的陳述語氣并未能更好的體現(xiàn)出原文所表達的含義,在勸誘中帶有命令的含義。
3.2.2 情態(tài)隱喻
原文中對人物的態(tài)度傾向或意愿的翻譯譯者多采用情態(tài)成分來表明。
例6王夫人等笑回道:“街上的那里聽的見?
霍克斯譯文:“You could never hear the street from here,Mother,”said Lady Wang,laughing.
楊憲益譯文:“Not near enough to hear sounds from the here,”replied Lady Wang.
由于隱性情態(tài)取向一般來說通過情態(tài)副詞、動詞或謂語的延伸部分表示。因此在霍克斯的譯文中運用情態(tài)動詞“could”和原文的詞匯語法表達方式是不一致的,即隱喻性質(zhì)的。原文中因史老太君是王夫人的婆婆,地位高于她,故王夫人在與其交談中必須注意社會習俗和等級關系及自身說話的語氣,霍克斯在譯文中采用情態(tài)動詞,并將主語you表達出來,使說話語氣變得柔和易于對方接受,符合王夫人的身份,也更符合英文的表達習慣。而楊憲益的譯文中則采用陳述語氣表述,則無此作用。
經(jīng)過選取《紅樓夢》中比較精彩的章回譯文,發(fā)現(xiàn)語法隱喻形式在譯文中隨很常見,并對譯文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合適的語法隱喻利于將原文意思更加準確、清晰的表達出來,并有助于幫助目的語者理解。在霍克斯的譯文中更多的使用了語法隱喻,譯文準確傳達從原文的意義和功能,使原文的情感充分展現(xiàn)出來。楊憲益的譯文更加遵循與原文的語法結(jié)構(gòu)對等,相對較少使用語法隱喻,且在內(nèi)容的描述上與霍克斯的相比不夠細致。
從過程看,翻譯就是譯者對原語文本所包含意義的發(fā)掘、所發(fā)揮功能的識別,進而,在綜合考慮文本類型、目的語語言特征、文化環(huán)境、翻譯目的和讀者對象等因素的基礎上,圍繞再現(xiàn)原文語篇的功能,(譯者)制定翻譯策略和選擇翻譯方法,最后表現(xiàn)在語篇的層面上對目的語系統(tǒng)里的詞匯語法資源的有意識選擇和操縱。一篇好的譯文要結(jié)合使用語言的 “一致式”和“非一致式”,充分考慮目的語的不同語言形式所代表的意義,選取合適的語言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