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微
從《愛麗絲鏡中奇遇記》看童話翻譯
■胡 微
童話是面向兒童的文學體裁之一,主要通過豐富的想象、夸張、象征、擬人等的手段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其語言通俗生動,故事情節(jié)往往離奇曲折,引人入勝。童話翻譯屬于文學翻譯的一種,但因體裁和讀者對象的特殊性,又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學翻譯的特點,因此本文擬探討在童話翻譯過程中應當采取的不同于一般文學翻譯的翻譯策略。
(一)童話的定義
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童話”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體裁,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張來編寫適合于兒童欣賞的故事”。童話是一種比較適合兒童閱讀的文學體裁,它按照兒童的心理特點和需要,通過豐富的幻想和夸張手法塑造形象,通過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jié)和淺顯易懂的語言文字反映現(xiàn)實生活,抑惡揚善,起到教育人的目的。
(二)童話的語言特點
童話語言的第一大特點是措辭簡單,淺顯易懂。兒童的語言大多由具體而簡單的實詞構成,通常只包括一些簡單的名詞、動詞和形容詞,很少有介詞、冠詞和代詞。并且,由于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有限,在閱讀時通常只對具體的表達印象深刻。因此,童話的語言不僅要做到簡單直白,還要做到生動形象,盡量用生活中平實的語言傳遞作者信息。
童話語言的第二大特點在于其句式結構相對簡短。兒童的閱讀能力相當有限,他們的認知能力決定了童話需要采用簡短的句型。此外,兒童對于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的陌生詞語或句型的忍耐力和控制力都相較于成人低得多。結構復雜冗長的句子容易給兒童的思維和理解能力帶來負擔,阻礙他們的閱讀進程,從而挫傷他們的閱讀積極性。因此,童話的句式結構應該做到盡量簡單、短小,方便兒童閱讀。
童話語言的第三大特點在于大量運用修辭手法,其中比喻、擬人、夸張最為常見。兒童由于所處的年齡段,對世界的認識程度還不夠,因此需要將處于他們認知范圍之外的事物轉化為具體而實在的事物,從而幫助他們進行理解和接受。因此,童話的修辭手法應當用具體形象給予他們感性認識,喚起他們對現(xiàn)實生活中真實事物或現(xiàn)象的感受,幫助他們對作品進行理解和記憶。
通過總結童話本身的語言特點,筆者希望能夠為童話翻譯過程中處理詞匯、句法以及修辭等方面提供參考。這些語言特點不僅僅適用于原文,譯文也應當向其靠攏,做到用詞淺顯通俗、句式簡短易懂、修辭形象生動。
通過上文總結,筆者現(xiàn)擬從詞匯和修辭兩大層面分析趙元任先生的譯本,以此總結童話翻譯過程中可采取的策略。(原文選自劉易斯·卡羅爾著的《愛麗絲鏡中奇遇記》第一章)
(一)詞匯層面
1.感嘆詞
感嘆詞是用來表示說話時表達的喜怒哀樂等情感的詞,是最富于表現(xiàn)力的詞語之一。在漢語的日常對話中,感嘆詞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通常用來幫助說話人加強語氣或表達語言所不能表達的情感。原文全篇充斥著大量的對話,為保證對話惟妙惟肖,在翻譯的過程中使用感嘆詞必不可少。舉例如下:
原文:Well,that's your fault,for keeping your eyes open– if you'd shut them tight up,it wouldn'thave happened.
趙譯:那是你不對啊,誰叫你把眼睛睜開了吶?——要是你把眼睛緊緊閉著,那就不會啦。
經(jīng)統(tǒng)計,趙先生在這一部分中共使用了56個感嘆詞,其中包括唉、嗎、嗐、嚜、吶、啦、啊、吧、呀、哎呀、呵、哎喲等,可謂是把感嘆詞運用得淋漓盡致。除此之外,譯文中沒有感嘆詞的對話遠遠少于帶有感嘆詞的對話,力求還原原汁原味、活靈活現(xiàn)的對話。
2.疊音詞
疊音詞,有時簡稱疊詞,是重復同一個音節(jié)所構成的詞。重疊音節(jié)能增強讀者對語言的感受,使聽覺得到一種回環(huán)往復的語音美感。通過使用疊音詞,不僅能夠傳神地描繪出人或物的音、形、情、態(tài),實現(xiàn)栩栩如生的表達效果,還能增添兒童文學的韻律美,也完全符合兒童在該年齡層段語言表達的一個特征。舉例如下:
原文:Kitty sat very demurely on her knee,pretending to watch the progress of the winding,and now and then putting out one paw and gently touching the ball,as if it would be glad to help,if it might.
趙譯:小貓兒就乖乖的坐在她腿上,假裝看她那么繞,有時候還拿出一個爪子來輕輕的碰碰那個線圈兒,好像要是許它的話,它還是愿意幫忙吶似的。
經(jīng)統(tǒng)計,趙先生的譯本中,這一部分共出現(xiàn)了23個疊音詞。在童話翻譯的過程中,恰當?shù)厥褂茂B音詞不僅可以增加語言的形象性,增強作品的感染力,有時還可以表現(xiàn)出親切、愛憐的情感。同時,借助音節(jié)的反復,增進語感和語調之間的和諧,達到音韻和意義的完美統(tǒng)一,這一點很容易引起兒童讀者的共鳴。
3.兒化音
兒化音是漢語中一種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通??梢员磉_喜愛之情或親切溫和的態(tài)度,有時可以表示少、小、輕等狀態(tài)和性質,使語言更加細膩溫柔。因此,在童話翻譯的過程中,使用兒化音是一種很好的翻譯策略,不僅可以體現(xiàn)漢語語言的特色,而且使得行文更加親切生動,更能貼近兒童這一讀者群。舉例如下:
原文:Here Alice wound two or three turns of the worsted round the kitten's neck,just to see how it would look.
趙譯:說到這兒阿麗思拿絨線在小貓兒的脖子上繞了兩三道,不過就是看看是什么樣子。
經(jīng)統(tǒng)計,在這一部分的譯文中,趙先生通篇共計使用了69個兒字。兒化音非常符合兒童語言的特點,在進行童話翻譯時,適當?shù)剡\用兒化音,可以增強語言的形象感、趣味性和音樂美,讀起來親切自然,富有感情色彩和童真童趣,能夠使譯本更加受到兒童讀者的喜愛和歡迎。
(二)修辭層面
1.擬人
擬人作為常用的文學修辭手法之一,是將事物(包括物體、動物、思想或抽象概念)人格化,使其具有人的外表、個性或情感,一般通過形容詞、動詞或名詞表現(xiàn)出來。擬人可以賦予事物人類的行為特點,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事物相應的特點,還能自然流暢地表達出作者的情感,使文章更加活潑具體。舉例如下:
原文:And when they wake up in the summer,Kitty, they dress themselves all in green,and dance about–whenever the wind blows–oh,that's very pretty!
生態(tài)安全一詞最早起源于20世紀40年代的土地健康及土地功能評價,近年來其研究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1-2]。而草原生態(tài)安全關乎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3],草原不僅是發(fā)展畜牧業(yè)的物質基礎,也是地球上重要的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之一,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生態(tài)和生產(chǎn)功能[4-6]。我國草原面積廣闊,且主要分布在北方,但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和人為干擾等因素的影響,我國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退化現(xiàn)象十分嚴重[7-8]。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是牧區(qū)的主體生態(tài)系統(tǒng),其生態(tài)安全狀況必將影響到整個牧區(qū)的生態(tài)安全[9-10]。
趙譯:等到它們夏天再醒啦,華兒啊,它們就穿上了綠衣裳了,它們還跳舞吶,要是刮風的時候——哎呀,那才好看吶!
原文:I'm sure the woods look sleepy in the autumn,when the leaves are getting brown.
趙譯:我想那些樹在秋天泛黃一定是因為它們都困了。
以上兩個例句,其中第一句是將 “樹林和田野”人格化,將綠色比作人身上穿的綠衣裳,將“樹林和田野”隨風擺動比作人在隨風起舞,有著十分強烈的畫面感和動感,有助于兒童讀者在腦中自己構想出這么一個畫面,將無形的文字化為有形的實物。第二句是將“開始泛黃的樹林”人格化,將它們比作在打瞌睡的人們,很容易讓兒童讀者聯(lián)想到睡眼惺忪的人們,并感受到秋天到了、冬日將至時的靜謐和寂寥,和之前夏天時動態(tài)十足的畫面形成鮮明對比。
2.比喻
原文:And then it covers them up snug,you know,with a white quilt.
趙譯:它就拿一床白被窩給它們嚴密密的蓋起來。
原文:Let's pretend the glass has got all soft like gauze,so that we can get through.
趙譯:咱們假裝那玻璃變軟了,軟得象紗布似的,可以鉆得過去的。
以上兩個例句,其中第一句是暗喻,本體是“it(雪)”,喻體是“a white quilt(白色的大被子)”,沒有出現(xiàn)比喻詞,趙先生在翻譯的過程中保留了這一意象,且采用了暗喻的手法。第二句是明喻,本體是“glass(鏡子)”,喻體是“gauze(紗布)”,比喻詞是“l(fā)ike(像)”。在翻譯的過程中,趙先生保留了意象,且采用了明喻的手法,對于兒童讀者而言非常形象,便于理解。
對于童話翻譯而言,雖然童話字句淺顯易懂,翻譯起來看似簡單輕松,但卻實非易事。如果采用傳統(tǒng)的翻譯標準進行童話翻譯,忽略兒童的審美情趣,那么譯本則很難取得成功。作為譯者,應當面向兒童,把握兒童心理特征、理解能力和審美能力,站在兒童立場上,以兒童的接受理解為中心,用兒童的觀點去鑒賞原文,以兒童的情趣去體會原文,擺脫成人的思維模式和語言束縛,選用兒童讀者喜聞樂見、淺顯易懂的兒童文學語言翻譯童話,在保持原文內容和風格的同時,譯出童趣,譯出童味。
(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