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靈燕 侯友成
一、 情境中體驗,激發(fā)學習情感
語文教學中,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夠營造出特定的氛圍,有效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望,誘發(fā)探求未知的思維活動。在體驗性閱讀教學理念的指引下,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不同的文體,只要能夠正確把握語文閱讀課的特點,結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都能找到適合的方式,提高閱讀效果,激發(fā)閱讀欲望。
1. 表演中體驗,情景再現(xiàn)。小語教材中,有許多內(nèi)容描述了生動的場景,學生通過朗讀,可以在腦中留下初步印象,若進一步組織學生熟讀表演,靜態(tài)的文字就會化為動態(tài)的“社會文化情景”,既有聲,又有情,此時,聲情并茂,內(nèi)容會更加直觀、形象、豐富,學生的體驗也就愈發(fā)深刻,進入“文我交融”的情境之中。如在教學《雨點》一課時,老師讓學生演一演雨點分別在池塘睡覺、在小溪散步、在江河奔跑、在海洋跳躍,不僅調(diào)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更在表演的同時,對于雨點不同的運動狀態(tài)有了充分感知,從而加深了理解感悟,在朗讀表達、情感調(diào)動方面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2. 游戲中體驗,激活思維。游戲是學生探索世界的手段之一,有趣的游戲是同學們喜愛的。為學生創(chuàng)設適合兒童心理特點的游戲情境,把學習、游戲融于一體,能有效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參與,充分激發(fā)他們思維,讓他們在游戲情境中自覺或不自覺地體驗語文學習的情趣。不僅低年級,就是中高年級的學生對于游戲也是非常熱衷的。如《蘋果里的五角星》一課,在感知文字后,讓學生用兩種不同的方法,嘗試著切一切蘋果,除了感受作者語言的準確性、發(fā)現(xiàn)的敏銳性外,更加深了對課文內(nèi)涵的理解:換一種思維方式、做事方法,創(chuàng)造就在我們身邊!而這樣的一種動手體驗,比教師的告訴要深刻得多。
3. 音樂中體驗,形象再造。音樂是啟動人的聯(lián)想和想象的一門藝術,最能調(diào)動人的情感,撫慰人的心靈。把音樂與語言文字溝通起來教學,就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產(chǎn)生共鳴,隨樂讀、聽樂思、伴樂說……不少課文、古詩文的誦讀,配上音樂更有意境,更能觸動讀者的心靈;亦有不少文章本身就是歌詞,比如蘇教版中的《歌唱二小放牛郎》《快樂的節(jié)日》,用上恰當?shù)囊魳?,自然會讓學生的閱讀“事半功倍”,情感更加投入,體悟也更加深刻。
二、 “悅讀”中體驗,豐富文本內(nèi)涵
閱讀活動中,一方面,讀者受讀物的客觀制約,另一方面,讀者又自覺地參與對讀物內(nèi)容的補充、完善、創(chuàng)造。不同方式的“悅讀”,讓思維走向縱深,情感體驗不斷升華,形象感知更為豐滿。
1. 想象——空白處想象,完成自主建構。教師要善于抓住關鍵處的拓展空間,在已知內(nèi)容的基礎上,對課文作合理的想象,從而產(chǎn)生更獨特的體驗。如在《望月》一課的教學中,小外甥說月亮“像眼睛”,這就是一個美好的想象。那么在你的心中,月亮是什么呢?在《孔子游春》一文中,孔子對于水的論述相當精辟,那么在同學們的心目中,水又是什么的化身呢?如此種種,讓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產(chǎn)生自己的認知,通過豐富的想象,完成形象的自主建構。
2. 誦讀——涵詠中體驗,加深語言感悟。語文教材以文字的形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似乎是平面的、靜止的,其實,語文教材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nèi)
體驗性閱讀,容。讀,就是讓學生去與文本對話,它是一種手段,同時也是一種目的,更是一種過程。教師可以充分調(diào)用學生已有知識經(jīng)驗,入情入境,去親歷,去感受,去體驗,通過文字表面與文字后面的智者進行心智交流:可反復誦讀,觀其文、聽其音、悟其情、會其理,綜合體驗;亦可至情誦讀——美讀,用細膩、優(yōu)美的語言,以及富有節(jié)奏、抑揚頓挫的語調(diào),引領學生感受事物的聲光色彩、人情的喜怒哀樂,幫助他們走進文本,主動構建意義,體驗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還可以入境聯(lián)讀——遐讀,在快樂的想象中,獲得一種精神自由的同時,對文本進行重構。
3. 靜思——緘默性體驗,啟發(fā)深層感悟?!爸豢梢鈺?,不可言傳”,說的正是此時此刻的心境,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一種境地。思之愈深、悟之愈敏、情之愈切,其存在狀態(tài)是緘默的。但感悟只能由學生自己獲得,精神生命的拓展是別人無法取代的。因此,教學中,我們更強調(diào)讓學生自己去領悟,去思索,去理解,形成深層感悟。《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于閱讀要求,在第一學段要“學習默讀”,第二學段要“初步學會默讀”,而到第三學段則是“默讀有一定速度”??梢娫谡n堂上教師要給學生充分默讀靜思的時間,每個老師都必須重視和努力去實踐這一要求。
三、 實踐中體驗,內(nèi)化語文能力
語文是母語,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能夠運用,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就是在閱讀體驗的過程中得以落實和提高。
1. 爭辯,開發(fā)創(chuàng)新潛能。孰是孰非,往往在思辨中更能了然于外?!百|(zhì)疑”的基礎,是不同觀點之間的交鋒,它必然引發(fā)學生獨立思考,深化學生對閱讀文本的理解和認識。參與爭論的學生,個個精神亢奮,注意力專注地傾聽,尋找不同見解,智慧的火花競相迸射,進而引發(fā)學生的深度體驗。教師作為課堂“最具影響力”者,必須要將問題及時梳理好,引領爭辯深入,在輕松的氛圍中,逐步達成認識的統(tǒng)一,即便還有不同看法,亦要尊重學生“保留意見”。有時,學生的質(zhì)疑亦成為課堂優(yōu)質(zhì)生成的契機,如教學《三顧茅廬》一課時,有學生問:“劉備第三次去請諸葛亮時,他在午睡,是真睡還是假睡呢?”有學生說:“真睡!從課文一連串的描寫中,看得出他睡得很香。而且他既然隱居了,也就輕松閑逸,所以睡眠質(zhì)量就更好了?!狈磳Φ膶W生說:“他這么一個神機妙算的人,怎么可能這么浪費時間呢?他一定是在考驗劉備的誠意……”換一個思考的角度,大膽地質(zhì)疑爭辯中,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增強了,對文章的理解分析透徹了,對作者的含蓄表達領悟更深了!
2. 對話,引導深度體驗。學生主體的體驗,是推動以對話為特點的閱讀教學過程進入最佳狀態(tài)的重要保證。在對話的場景中,由于充分展開了觀點與觀點的碰撞、心靈與心靈的交流、情感與情感的融合,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尊嚴,感受到獨特的價值,感受到精神的愉悅,感受到成長的幸福。如教學《江雪》一課時,學生提出:“這么寒冷的下雪天,這位老人真的是在釣魚嗎?”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師沒有照搬教參中的答案,而是引導學生與文本展開對話。學生們開啟思路,有的說:“老人內(nèi)心十分孤獨、寂寞?!薄懊啃械牡谝粋€字連起來就是‘千萬孤獨也。”還有一位學生說:“他是在釣一個春天!”……學生們的詮釋慧眼頻開,精彩紛呈。這種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是把閱讀當作生活的體驗、心路的溝通、人生的解悟、生命的歷程”。
3. 運用,檢驗有效閱讀。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文本無非是一個例子”,而生活有著更為廣闊的運用空間,體驗性閱讀更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在實踐中再次體驗文本的價值。例如,班干部競選如何表達?家長會要開了,怎么給爸爸媽媽寫一封感恩信?開展社區(qū)活動,如何寫倡議書?朋友生日到了,怎么寫張祝福卡?……讓學生在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在課程文本和生活文本間的鏈接中學習語言。再多的閱讀也只是為了積累,為了憑借規(guī)范的語言,不斷地提高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所以更多時候,實踐既是體驗,也是閱讀的有效檢驗。
語文是學習語言的課程,是體驗的課程。學生通過入情入境的體驗性活動,感受作品豐富的情感、豐滿的形象、優(yōu)美的語言,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語感,掌握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而且對于提高審美鑒賞能力、豐富學生情感,都能起到重要作用。體驗性閱讀教學,讓心靈觸摸到文字的溫度,讓文字溫暖善于感受的心靈。
(作者單位:張家港市實驗小學,張家港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