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春,康利英
(忻州師范學院 公共外語部,山西 忻州034000)
Call 是大家最熟悉的動詞之一,廣泛地應用于“NP+Call+NP+NP”、“NP+Call+NP+AP”、“NP+Call+NP+PP”或“NP+Call+NP+Clause”等結構中。在英語中,類似call 的這類動詞只有少數幾個,主要有“consider”、“imagine”、“l(fā)et” 等。這類動詞往往帶有NP 作直接賓語,同時與NP、AP、PP 或VP 具有表語關系。Call 后面的第一個NP 是call 這類動詞的直接賓語,而NP 后面的AP、NP、PP 或VP 則與call 這類動詞具有松散的補語關系。Walt Wolfram 用下表描述了這種關系。[1]335-378
圖1 “NP+Call+NP+NP(AP)”結構中各成分之間的關系
下面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幾種句型:
We’ll call the baby Jean.(NP+Call+NP+NP)
How can you still call the man my friend?(NP+Call+NP+NP)
Call me what you like.(NP+Call+NP+Clause)
You are the first person who ever called my brother quarrelsome.(NP+Call+NP+AP)
這幾個句子分別代表了call 在標準英語中的不同用法,但下面的句子在美國普通英語中很少使用。
They call themselves dancing.
I call myself dancing.
That man calls himself fixing my car.
The women called herself dancing.
盡管這類“NP+Call+NP+V-ing”結構過去一直沒有引起語言學家的重視,但它在美國黑人英語中是一種典型的結構。該結構的特點是廣泛用于口頭語言,說話者用陳述語調,重音落在call 上。在有上下文的情況下,會話體英語的語句重音有時候落到V-ing 補語上。這種結構中的V-ing 是邏輯中的一種條件命題,其前提或假定是違反事實的,同時嚴格受到文化差異和語境的制約。也就是說,真正意義往往與字面意義不符甚至相反。[2]58-62一般來說,這種結構的主語可以是人稱代詞,如在前兩句中;也可以是第三人稱,如在后兩句中。然而句中call 后面的賓語一般是主語的反身代詞,具有指代作用,與主語是同位關系。
“NP+Call+NP+V-ing”是美國黑人社區(qū)常見的一種典型的具有交際功能的結構。在會話中,它不僅受種族的制約,還受到語境的制約。[3]18-24前文中“They call themselves dancing” 這句話是一位華盛頓特區(qū)永久居民在參加社區(qū)舞會時說的,說話者對優(yōu)美舞姿有自己的評價標準。說話者(包括聽話者)認為they 并不會跳舞。另外,此結構中的主語不一定是指人的名詞,有時可指通人性的狗、貓這樣的動物。當某一人家看電視時,小狗也和家人坐在一起,靜靜地呆在那里。當描述這種情形時可以說:“Look at my dog, he calls himself watching TV”。在這類結構中,把he 換成it 是不合適的。
在美國黑人英語中,常用“NP+Call+NP+V-ing”句型表示一種隱含的否定意義。在其他方言中甚至普通英語中,還有另外幾種常見的形式。除了V-ing(這里的V-ing 是動名詞而不是分詞)在結構中作補語外,AP/NP 作補語也很常見。
…and you call yourself a journalist.
Wife:She called herself a doctor, but she couldn’t even deliver my baby.
上面兩句具有明顯的反事實意義。第一句是一位演員在導播室和同事說的,這句話的意思是,盡管這位同事故作姿態(tài)強拍鏡頭,但怎么也不像記者。這句話的真正含義與字面意義是不相符的。第二句是從一對澳籍美國白人談話中摘錄的。在交談中,這對夫婦在談論某人是不是一個合格的醫(yī)生。妻子用 “but” 之后的那句話是為了表明前一句話“She is a doctor”的非真實性。
從美國其他方言中的 “NP+Call+NP+NP (或AP)”結構和“NP+Call+NP+V-ing”結構的比較中可以看出,它們之間的語義語用功能是有聯系的,但它們之間的反事實程度是不同的。例如,下列句子并沒有表示反事實含義。
She called her Tanya.He called himself intelligent, and he was.She called herself a prophet, and she is.
而下列幾句話是否成立卻很值得懷疑。
He called himself dancing and he was.
They call themselves eating lunch and they are.
She calls herself being a business woman and she really is.
因此可以看出,“NP+Call+NP+NP(AP)”句型是在陳述一件事實,說話者想表達的意思與字面意思相符,并不存在反事實的意味;而在“NP+Call+NP+V-ing”句型中,說話者用間接的方式表達出了與字面意思并不一致,乃至相反的含義。
在沒有語用標志的上下文中,“NP+Call+NP+Ving”結構具有微弱的反事實功能。這種概括性的講解表明小短語命題的行為被認為是不符合實際的。[4]19-25換句話說,說話者知道,根據他的評價標準,他所設計的命題是不真實的。例如:
They call themselves eating lunch——no fried chicken, no potato salad,…
這句話是一位美國黑人在華盛頓上層人物舉辦的花式午餐(finger food)做完服務后說的。說話者試圖表明她參加的這種午餐不是真正的午餐,只是一種娛樂或者游戲。
下面這段話是兩個美國黑人在舞會上談論別人跳舞時說的,她們都是三十多歲的華盛頓永久居民。
M:…and he called himself dancing.
S:What do you mean by that?
M:He thinks he can dance, he can’t.I’ll show him how to dance.When you don’t know what you are doing.
在這段對話中,M 在這里使用了“NP+Call+NP+V-ing”的結構,言下之意是指那位正在跳舞的男士舞姿蹩腳。應該注意的是,小短語命題的外表和事實的差異并不意味著這種行為是故意虛構的。行為者對活動的真實性可能堅信不疑?!癗P+Call+NP+Ving”這種結構的語義語用功能體現在說話者對活動的評價而不是體現在行為者的意圖上。[5]15-22例如:
She calls herself still working.
這句話是用來回答 “Is someone still working”這個問題的。評論的對象是一位患了癌癥,體質迅速衰弱下來的同事。這句評論表明,此人努力地工作,但由于體質太弱而不能干好工作。再如:
I call myself going to make some tuna.
說話者打算做金槍魚色拉,但打開冰箱發(fā)現沒有雞蛋,根本沒法做。兩句話中的行為者并沒有刻意虛構行為,都主動地參與到行為當中,但由于不同的原因造成了與事實相反的情況,工作沒做好或金槍魚色拉沒做成。說話者是就事件行為本身做出了評價,并非對行為者的意圖進行猜測、評斷。
除此之外,許多命題也與文化差異和文化素養(yǎng)有關。從以下兩句話反事實意義的表達中也能體會其文化素質。
He calls himself dancing, but he can’t dance.
He calls himself dancing, but looks at his feet.
在第一句話中,說話者表達較為直接,馬上給出了他不會跳舞這一論斷;第二句話中說話者的表達則比較含蓄,沒有直接表明他不會跳舞,而是對這一命題作出了間接評論,即從他凌亂的舞步暗示他不會跳舞。從中可以看出這兩句話中說話者文化素養(yǎng)的差異,第二句話中說話者的文化素養(yǎng)要高于第一句話的說話者。
綜上所述,“NP+Call+NP+V-ing”的語用功能使這種結構的句法分布產生了很多限制,如否定限制、主句動詞限制等。實際上,離開了社會語言環(huán)境,不求助于語義語用功能,很難討論“NP+Call+NP+V-ing”這種結構。
[1]Walt Wolfram.On the Sociolinguistic Significance of Obscure Dialect Structure:The “Np1+ call+Np2+v-ing” Construction in African-American Vernacular English American Speech[M].London:Oxford Press,1994.
[2]陳叢梅.非洲裔美國黑人英語的話語特征及其功能[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
[3]方久華.美國黑人英語語言特點探討[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8).
[4]靳琰.美國黑人的社會地位與黑人英語[J].外語研究,1995(2).
[5]宗端華.基于文學作品的非標準英語形式特征及語用功能[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