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鋮
(貴州省盤縣大山鎮(zhèn)補泥小學)
小學數(shù)學變式練習教學探究
馮鋮
(貴州省盤縣大山鎮(zhèn)補泥小學)
所謂變式就是使提供給學生的各種感性材料不斷變換其表現(xiàn)形式,使非本質屬性變化,本質屬性恒在。變式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運用十分廣泛,可以在概念形成階段提供,也可以在知識鞏固深化階段以練習的形式呈現(xiàn)。
變式;變換;解決問題
所謂變式就是使提供給學生的各種感性材料不斷變換其表現(xiàn)形式,使非本質屬性變化,本質屬性恒在。變式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運用十分廣泛,可以在概念形成階段提供,也可以在知識鞏固深化階段以練習的形式呈現(xiàn)。通過變式練習,能使學生排除非本質屬性的干擾而看清本質,不僅能深化所學的知識,而且還能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那么,教師怎樣設計變式練習呢?筆者有以下幾點淺見,愿與同仁共研。
基本題:24的約數(shù)有__。
變式題:(1)24能被__整除;(2)__能被24整除;(3)24是__的倍數(shù)。
這三道變式題變換了敘述形式,但其約數(shù)的本質“必須整除”始終恒在。通過解答,使學生不只習慣于解答標準敘述形式的題目(基本題),而且能靈活地排除變式的非本質屬性的干擾,并能正確地解答題目,從而對約數(shù)的概念理解得更加深刻,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又如:
基本題:黃花有5朵,紅花比黃花多3朵,紅花有多少朵?變式題:黃花有5朵,黃花比紅花少3朵,紅花有多少朵?
變式題中的“黃花比紅花少3朵”也就是“紅花比黃花多3朵”。敘述學生變了,但“求比一個數(shù)多幾的數(shù)”這類應用題(即解決問題)的本質屬性不變,其數(shù)量關系仍然是“較小數(shù)+差數(shù)=較大數(shù)”,因此用加法計算,這種變式題不僅能有效地克服學生“見多就加,見少就減”,防止學生片面地根據(jù)一些固定的詞語來選擇算法,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認真審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求下面圖形的面積。(單位:厘米)
這類變式題的設計在幾何初步知識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和使用,變式題中多余的條件“7”的設計,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能克服學生亂套公式的壞習慣。
基本題:紅星小學少先隊員種樹,每排種6棵,種了4排,一共種了多少棵?
變式題:紅星小學少先隊員種了4排樹,每排種6棵,一共種了多少棵?
變式題條件敘述順序上的變化,使已知條件出現(xiàn)了的數(shù)據(jù)與列式次序不一致,會使學生錯列成4×6=24(棵)或4×6=24(排)的錯誤,這就要求學生必須認真審題,仔細分析數(shù)量關系,只有在明確求“4個6是多少”以后,才會糾正其錯誤。又如,文字題:
基本題:25與20的和除以它們的差,商是多少?
變式題:25與20的差除它們的和,商是多少?
變式題變換了條件的敘述順序,旨在考查學生對“除”和“除以”的理解和掌握。
1.將題目中的某一已知條件隱藏
基本題:把90°角按1∶2分成兩個銳角,這兩個銳角各是多少度?
變式題:直角三角形兩個銳角的度數(shù)比是1∶2,這兩個銳角的度數(shù)各是多少度?
這樣設計的變式解決問題,表面上看是只有一個已知條件,如果不認真分析思考,學生的思維就會受阻,錯誤地認為條件不夠,無法進行解答,這樣設計旨在使學生從某些詞語的背后發(fā)現(xiàn)蘊含的另一個已知條件,提高學生解答問題的能力。
2.將題目中的直接條件變換為間接條件
基本題:育才小學三年級有90人,四年級的人數(shù)比三年級多6人,三、四年級共有多少人?
變式題:(1)育才小學三年級有2個班,每班45人,四年級的人數(shù)比三年級多6人,三、四年級共有多少人?(2)育才小學三年級有90人,比四年級的人數(shù)比少6人,三、四年級共有多少人?
用這種方法設計的變式題,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經(jīng)常運用,變式題(1)和(2)與基本題比較,雖然問題不變,但由于條件變換,將一步計算的解決問題擴展成二、三步計算的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能認清復合解決問題的結構特征。
基本題:光明小學五年級有男生120人,女生100人,男生人數(shù)是女生人數(shù)的幾分之幾?在學生正確的解答后,教師變換問題:
(1)女生是男生的幾分之幾?(2)男生比女生多幾分之幾?(3)女生比男生少幾分之幾?(4)男、女生人數(shù)各占五年級人數(shù)的幾分之幾?
通過解答和比較改變問題的變式題,使學生對“求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解決問題有較深的認識,從而加深對這類解決問題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基本題:長方形的長6厘米,寬5厘米,它的面積是多少?
變式題:長方形的面積是30厘米,長6厘米,寬是多少?
這種變式題,其解答思維方向是逆向的,經(jīng)常設計這種練習供學生解答,不僅能深化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而且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基本題:一項工程,甲獨做要8小時完成,乙獨做要10小時完成,甲、乙兩人合做要多少小時完成?
變式題:從甲地到乙地,客車要8小時,貨車要10小時,現(xiàn)兩車從甲、乙兩地相向而行,幾小時相遇?
變式題的敘述事理雖然發(fā)生了變化,但其數(shù)量關系與基本題相同。通過解答,可以使學生對工程問題的數(shù)量關系獲得更為廣泛的概念和理解。
這種方法的設計常常用于四則混合運算的教學。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