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汝松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5)10-000-02
摘 要 “終身學習”教育思想的提出和實踐為體育學科的飛速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條件,“終身學習”教育思想給予學生個人價值及人文價值的實現(xiàn)以充分的重視,為學生提供了最大的創(chuàng)新平臺和發(fā)揮空間,從而促進體育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本文在引介“終身學習”的基礎之上,對我國高校體育教育教學向“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等觀念的轉變進行探討,進而對“終身學習”教育思想影響下的我國高校體育教學實踐的未來發(fā)展方向進行探討。
關鍵詞 終身學習 高校體育教學 長遠發(fā)展
飛速發(fā)展的經(jīng)濟和不斷進步的人類社會,使得人們對高校體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體育教學面對著改革傳統(tǒng)的艱巨任務,其中“終身學習”理念的提出,是當今經(jīng)濟發(fā)展背景下的必然產(chǎn)物。在學校生活之中,大學生群體的生活色彩日趨豐富,較之原先傳統(tǒng)應試教育下的體育教學方式也應當做出較大的改變來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高校體育是針對學生個體素質和性格體現(xiàn)的教學科目,因此要對學生的個性和人權給予充分的尊重,研究“終身學習”理念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終身學習思想
1976年11月的第19次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全體會議上通過的《關于成人教育發(fā)展的報告》中提出了“終身學習”概念。經(jīng)過將近二十年的發(fā)展,1994年11月在羅馬召開了“首屆世界終身學習會議”,會議將“終身學習”定義為:通過不斷的支持過程來發(fā)揮人類的潛能,激勵并使人們有權力去獲得他們一生所需要的全部,并在任何任務、情況和環(huán)境中都具備信心、創(chuàng)造性,并且愉快地應用知識、價值、技能和理解。終身學習的基點在于,人要在一生中自覺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學習條件,包括時間、環(huán)境等,不斷的學習,即“全人生學習、全方位學習”,從而使人自身的潛能不斷轉化為現(xiàn)實能力,并為人的健康發(fā)展服務。一般來說,無論社會具不具備終身教育所需要的條件,任何情況下“終身學習”都能夠獨立存在?!盎畹嚼?,學到老”,學習具有終身性,學習是伴隨著人的一生的 ,而且,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學習任務。
隨著人類對體育的認識和需要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同時,學校體育教育的職能也在悄然發(fā)生轉變,階段效益和長遠效益相結合已經(jīng)成為學校體育新的價值取向,這正是“終身學習”和“終身體育”之間存在的契合之處,“終身體育”的過程即是“終身學習”的過程,恰如“活到老,學到老”所言,體育是一項終身感受的“學習任務”。
二、“終身學習”思想視域下高校體育教學的理念
(一)健康第一
我國的應試教育雖然歷來受到了各方的批判和質疑,但是,結合實際情況而言,在人才選拔和保障公平中,這一制度依舊是一種重要和可行的方法和途徑。對學生而言,應試教育具備相對的公平,但是卻也使教學思想和教學手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應試教育觀充分重視學生成績的提升,但是將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放在了其次,尤其是忽略了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心理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在應試教育階段,學生的各項基本素質難以得到有效的鍛煉,尤其是體育課,使得學生缺乏了相應的體育技能學習和身體鍛煉,難以充分地享受到體育帶給他們的樂趣,難以有效地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素質教育的出現(xiàn),標志著我國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受到了嚴峻的挑戰(zhàn),“健康第一”的理念開始在體育教育領域應用。高校體育教學有著較強的主動性和靈活性,這為現(xiàn)代教育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條件。因此,貫徹執(zhí)行“終身學習”教育理念的過程中,高校體育教育工作者應該充分重視學生體質、心理素質及社會適應能力等素質的綜合提升。根據(jù)實際需要,從應試體育觀學技術轉變?yōu)樗刭|體育觀求健康,將學生的健康放在首位,認真貫徹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
(二)終身體育觀
高校體育教學有著階段性的特點,通常高校體育教學都是安排在大學一二年級,大學高年級學生基本和體育課無緣,導致大多數(shù)學生缺乏體育鍛煉。針對這樣的情況,就需要扭轉我國大學生的這種對于體育鍛煉的錯誤認知。我國很多的高等院校在大學生開始的兩年課程中會設置相應的體育課程,目的在于培養(yǎng)和促進學生的身體健康,形成學生參與鍛煉的體育意識,然而,在大三之后,學業(yè)的逐步加重,工作壓力顯現(xiàn),體育課程被取消,在這樣的背景下,除非有著濃厚的體育興趣,很多大學生都選擇放棄體育鍛煉。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學生沒有樹立終身鍛煉的體育意識,一旦沒有了體育課以及所要求的體育學分,他們就不會再去從事體育運動,要改變這一現(xiàn)狀就需要大學生具備終身鍛煉的體育意識。任何人的學習生活以及步入社會后所面臨的強烈的社會生活、工作壓力均要求人們具有較高的身體素質,在不斷增大的腦力勞動和不斷加快的生活節(jié)奏作用下,人們的身體素質變得越來越差。想要自身能夠承受社會生活、工作帶來的壓力,也要求將終身體育鍛煉納入人生計劃。針對上述情況,就要求在高校體育教育教學的過程之中,盡可能的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學習態(tài)度以及終身從事體育鍛煉的意識,保證學生——“社會人”的身體素質健康。
三、“終身學習”思想視域下高校體育教學的必然方向
(一)追求體育實踐操作與理論學習相結合,促進學生終身體育參與的養(yǎng)成
健身價值和人文價值相結合。我國體育教學改革所提出要將“終身體育”理念作為基礎,將體育的健身價值和人文精神價值相結合,從而達到物質和精神共同提高的雙重效果。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過程中,沒有有效地融入體育的健身價值,體育教學自然沒有有效地發(fā)揮出自身應有的效果,因而也沒有相應的提升健康水平,這就需要將體育的人文精神價值有機合理的融入體育教學。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引導,促使學生追求自由自主的學習方式,充分地站在學生的角度,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學習,將學生的個性充分挖掘出來。體育技術技能學習和體育理論知識學習相結合。體育知識技能與人文價值聯(lián)系密切,相輔相成,單純的體育鍛煉方法習練只會培養(yǎng)出極為呆板的學生,而單純的人文思想精神雖有有益價值,卻無法擺脫體育教學實踐而發(fā)揮出來。因此,我們必須教與學兩手抓,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自覺自主的走向主動學習和鍛煉,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
(二)使學生成為體育課堂的主體,增加學生終身參與體育的可能性
傳統(tǒng)的體育教育觀念認為體育教學的中心是教師、教材和課堂,并將教師的權威在學生身上強行施加,導致學生在學習中變得被動,從而嚴重阻礙了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及個性化教學理念的踐行,在這樣的背景下,需要體育教師將課堂教學的主體部分和學生的主動學習精神有機結合起來,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換成為以體育教師和學生為雙主體的教學模式,改善高校體育課堂的教學效果。具體來說,就是要確定教師和學生的主導和主體地位,“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二者相互影響,密不可分,教師要真正尊重學生人格,提供給學生發(fā)揮基本權利和個性的空間,使得學生處于民主、科學的教學環(huán)境,使學生成為體育課堂的主體,增加學生終身參與體育的可能性。
(三)充分利用高校體育俱樂部,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課外體育參與機會
高校公共體育課的教學一般都是按照體育教學大綱要求進行,目的在于發(fā)展身體素質、增進健康,掌握一定的體育知識及技能。對于增強學生的體育興趣和終身體育意識培養(yǎng),體育俱樂部無疑是一種很好的校園團體,它是由對同一體育項目有共同愛好與志趣的大學生,通過參與組織一系列的活動,建立在課外、校外體育鍛煉和比賽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的新興的活動團體,這種俱樂部形式的體育活動一方面是課堂體育學習的延伸,也是課外體育自主鍛煉的主要孕育地。體育俱樂部在高校具備一定的優(yōu)勢,在于它能充分的利用學生課外、課余時間,使學生有計劃、有目的地參加體育鍛煉,既強健體魄、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體育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終生體育意識,又加強學生之間的聯(lián)系,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非常有利。高校體育俱樂部不但可以提高大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也對形成終身體育意識起到促進作用,為其終身從事體育鍛煉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調整體育教學內(nèi)容,選擇適合終身從事的體育項目
“終生學習”理念的提出突破了傳統(tǒng)體育教學中的技術和技能教授模式,更加強調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促使他們對感興趣的體育知識、技能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學習,并且使這些知識和技能在以后的生活中發(fā)揮作用。鑒于此,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方向首先應該考慮一個問題:重新整合選擇體育教學內(nèi)容的同時,要考慮對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進行提高,同時還要這些進行教學的內(nèi)容在未來能對學生人格、身心發(fā)展等產(chǎn)生良好的促進作用。因此,對大學生的教學知識內(nèi)容的選擇就是要盡可能的考慮當代大學生群體的現(xiàn)實需要以及未來發(fā)展。
在進行關于課程教學內(nèi)容的設計的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1.娛樂性,增強體育課程教學的趣味性,通過改變課堂吸引力的方式有效加強高校大學生群體對于進行體育知識學習的興趣和欲望,為提高大學生群體投入自覺體育鍛煉和學習的機會以及改善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提供幫助。2.創(chuàng)新性,進一步擴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空間和思維能力,通過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積極性,找到合適、合理的高校體育課教學模式,提升高校大學生對學習體育理論知識和體育技術技能的積極性與興趣。3.實用性。選擇和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性較強的體育教學內(nèi)容,從而提高學生從事終身體育的意識以及能力,習得實用性體育技能,為高校大學生群體進入社會之后有一個良好的身體素質而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學生貯備進入社會之后可用的體育健康知識,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提供幫助。4.普及性。即是要避免一些復雜性和難度系數(shù)比較高的運動項目,盡量降低其復雜性和難度,擴展學生練習的普及范圍,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幫助最廣泛的大學生群體積極參與到高校體育課堂之中。
四、結語
在我國高校體育未來的發(fā)展中,“終身學習”理念應用更為深入和廣泛,其為現(xiàn)代高校體育學科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同時,與“終身學習”教育思想高度一致的“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思想也將鞏固增強,將更有助于促進學生個人價值觀、健康觀的形成和優(yōu)化,進一步拓寬和延伸了學生的體育發(fā)展時空,不但有助于學生自身成長,更有助于增強高校體育的重要作用,因此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程巧玲.論終身學習與人的發(fā)展[J].社會科學家.2009(12):98-101.
[2] 貝良.高校體育學科教學目的的實現(xiàn)[J].遼寧教育研究.2006(10):107.
[3] 楊勤,吳秋林.普通高校體育俱樂部發(fā)展思路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3).
[4] 趙培軍.探討高校體育俱樂部與素質教育的關系[].教育與職業(yè).2007(6):88-89.
[5] 王可.發(fā)展性評價在學前教育專業(y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學前教育研究.2014(4):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