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粉
(清豐縣第二人民醫(yī)院 河南濮陽 457300)
在婦產科,入分娩室試產患者存在胎心異?;虺霈F(xiàn)胎兒宮內窘迫癥狀,轉手術室急診剖宮現(xiàn)象十分常見,由于患者在分娩室引產時間過長,導致下段水腫明顯,胎頭下降較低,在剖宮產過程中,很容易造成剖宮產面切口延裂,胎兒托頭困難等不良后果[1]。為減少入分娩室試產患者行緊急剖宮產手術時的不良反應,筆者運用改良子宮切口手術方式,探討其治療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清豐縣第二人民醫(yī)院收治的入分娩室試產轉剖宮產患者126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兩組。觀察組63例,其中初產婦41例,經產婦22例,年齡21~38歲,平均(28.64±4.32)歲,體質量指數(shù)(BMI)18.39~24.18 kg/m2,平均(22.64±3.18)kg/m2,妊娠天數(shù)256~284 d,平均(267.31±5.27)d。對照組63例,初產婦43例,經產婦20例,年齡20~39歲,平均(29.13±3.85)歲,BMI 17.96~23.89 kg/m2,平均(21.79±3.64)kg/m2,妊娠天數(shù)259~287 d,平均(268.15±4.97)d。入組標準:①均為正常宮內妊娠,無手術禁忌證;②無心、肝、膽、腎等重要臟器嚴重并發(fā)性疾病;③無家庭遺傳病史和精神障礙,意識清晰;根據患者知情同意權,簽訂知情通知書,自愿參加本研究,并報請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在胎次、年齡、孕情和體質量指數(shù)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行傳統(tǒng)子宮下段剖宮產分娩手術。觀察組行改良子宮切口剖宮產分娩:①在子宮下端頂端下橫行切2~3 cm切口,切開下段肌層到達宮腔,用食指、中指導入,U形切開子宮下段全層;②根據組織水腫和宮旁靜脈怒張情況,在不損傷周圍組織的情況下,從左右兩側向上延長呈“Г”“L”“U”型切口,相應破膜,取出胎兒;③對于先露已達S+2的患者,根據先露與產道之間的縫隙,伸入食指和中指,協(xié)助胎頭上抬,同時向患者宮底方向輕拉胎肩,胎兒娩出后,給予止血和子宮切口連續(xù)縫合。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胎兒娩出時間、術后排氣時間等臨床指標,新生兒Apgar評分以及術中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研究所有資料數(shù)據均由SPSS 14.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管理分析,定量資料運用平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行t檢驗,定性資料運用率(%)表示,組間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手術臨床指標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胎兒娩出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排氣時間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胎兒娩出時間/s術后排氣時間/h觀察組 63 61.25±9.81 189.87±36.91 29.75±2.64 28.32±4.56對照組 63 96.73±5.98 219.74±33.16 44.21±7.02 29.41±5.13 t 24.512 4.778 15.303 1.261 P <0.001 <0.001 <0.001 0.210
2.2 Apgar評分 觀察組新生兒Apgar評分和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Apgar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新生兒Apgar評分比較(±s,分)
?
2.3 術后并發(fā)癥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5例(7.94%),對照組13例(20.6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線術后并發(fā)癥比較(n,%)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無指征剖宮產危害認識的加深,越來越多的孕婦選擇陰道自然分娩,但是由于分娩過程對孕婦體內的應激影響,部分孕婦會發(fā)生子宮下段或宮旁組織水腫,導致宮內胎兒窘迫、胎心異常等不良癥狀,而改行剖宮產分娩[2]。改行剖宮產患者均為急診手術,此時稍微粗暴的娩頭方式都會給患者和胎兒帶來嚴重的副損傷,特別是胎頭下降至S+2水平時,娩頭將會面臨更大的困難。傳統(tǒng)剖宮產方式采取膀胱折返腹膜下橫切口后鈍性兩邊撕拉,增加了切口延裂和宮旁器官損傷的概率,對部分存在中盆骨異常的患者,傳統(tǒng)手術多采用經陰道上推胎頭的方式,很容易造成逆行感染,增加患者并發(fā)癥感染率[3]。改良子宮切口剖宮產手術切口選擇位置較傳統(tǒng)手術稍高,延伸切口時采用銳性分離方式,向兩側圓韌帶方向做U字切開子宮下段全層,并根據坐胎方位和欲行胎兒娩出方式向左右兩側延伸,避免因子宮收縮而造成的胎兒難娩[4]。
本研究結果顯示,行改良切口剖宮產的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胎兒娩出時間均明顯低于傳統(tǒng)手術的對照組,說明改良切口具有對宮旁組織損傷小,切口改良后暴露面積擴大便于胎頭迅速娩出等優(yōu)點;觀察組新生兒Apgar評分和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改良子宮切口手術和傳統(tǒng)剖宮產手術一樣安全可靠;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明顯低于對照組,可能是改良切口增加了手術暴露面積,減少了盲目性撕拉對組織損傷的原因。
綜上所述,入分娩室試產患者行改良切口剖宮產手術,能夠明顯減少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胎兒娩出時間,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增加母嬰健康,臨床應用具有指導意義。
[1]朱暉,周曉宇,鐘少平,等.改良子宮切口在入分娩室試產患者剖宮產術中的應用評估[J].中國婦幼保健,2015,30(2):304-306.
[2]余青,周建華.改良子宮切口剖宮產用于完全性前置胎盤中的圍術期護理[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5,32(11):97-99.
[3]范海燕,李艷春,劉愛榮,等.改良子宮切口方式在二次剖宮產中的應用[J].山東醫(yī)藥,2013,15(7):127-129.
[4]李英.改良新式剖宮產與傳統(tǒng)剖宮產療效對比分析[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4,31(12):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