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芳
[摘要]本文擬在筆者前一篇文章《印度嫁妝制度的嬗變》的基礎上進一步剖析印度嫁妝制度存在的根源和對女性家庭地位的影響,最后試探性地提出減輕嫁妝制度影響的可能的方案,來喚起國際社會對印度女性生存狀況的同情與關注,喚醒印度婦女的獨立意識、抗爭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關鍵詞]嫁妝制度;根源:影響;方案;意識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5-0100-02
前言
自1961年尼赫魯政府頒布《嫁妝禁止法》以來,無數的國際人道主義者和印度國內有識之士一直都在致力于改善婦女的社會地位和婚姻家庭地位,但是在國家立法與宗教私法的交互碰撞,傳統(tǒng)習慣和自主意識的不停斗爭,印度教原教旨主義和保守蒙昧思想的影響和束縛下屢屢受挫。印度婦女,尤其印度教婦女的社會和家庭地位不但沒有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而得到改善,反而在部分偏遠地區(qū)呈現出每況愈下的趨勢,嫁妝制度這一套在印度女生脖頸上的枷鎖不但未能消除,反而在部分斗氣愈演愈烈,成為改善婦女地位運動的絆腳石,也成為嚴重影響印度文明進步的桎梏。但是沒有一種現象會無端產生、無故發(fā)展,嫁妝制度屢禁不止、愈演愈烈的背后一定也是有著潛藏于文化深處的多方面、深層次的原因的。
一、嫁妝制度屢禁不止的根源
(一)愛和虛榮
嫁妝制度頑疾久治不愈的首要原因是父母想通過把女兒嫁到社會地位高、經濟條件好的家庭的方式來為女兒將來的幸福提供一份保障,同時通過與富人家庭聯(lián)姻的方式來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增加些許優(yōu)越感,為此他們愿意滿足男方家長提出的所有嫁妝要求。還有少數人即使負債累累也要超額贈送女婿嫁妝,以此來向街坊鄰居和女婿一家的親友顯示自己家底殷實、社會地位也不低。其實這一切都是虛榮心在作祟。這種錯誤的虛榮心不但會使這部分通過借錢來超額付給女婿嫁妝的家庭面臨著此后一生都被債務壓得翻不了身的命運,而且還會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超額支付嫁妝的做法被多人仿效的后果只能是水漲船高,嫁妝數額越來越大。
(二)“內婚制”的限制
《摩奴法典》這一集宗教教義性和法律約束性于一體的法典,對人們生活的指導作用和規(guī)范作用迄今猶存。該法典由2694項法條構成,其中關于婚姻家庭生活的規(guī)定就占到300條,這300條規(guī)定強調最多的是同種姓通婚原則,也就是“內婚制”。《摩奴法典》第3卷第12條規(guī)定:再生族初次結婚要娶同種姓的女子為妻。只有同種姓的婚姻才是合法的,任何越過種姓界限與其他種姓結合的行為都是非法的,必將受到神靈和世俗社會的懲罰?!皟然橹啤睂τ《冉掏綋衽紒碚f是最大的限制。適齡男子只能在同種姓的同一次種姓中選擇妻子,絕對不能高攀通過“逆婚”的方式娶高種姓女子為妻,而在印度男多女少,人口比例嚴重失調,男子在同種姓女子中找不到稱心如意的妻子的情況下,他是可以在低種姓女子中進行選擇的,這就是“順婚”。正是“順婚”的存在使得一些低種姓女子有機會通過聯(lián)姻的方式來去掉自己低種姓的標簽。為此,他的父母也愿意傾其所有為其備上一份豐厚的嫁妝。而高種姓男子往往受教育水平都比較高,愿意“屈尊”娶低種姓女子的也在少數,因此這部分受教育水平較高、有穩(wěn)定的高薪工作,事業(yè)前景廣闊的男青年就會變成婚姻市場上炙手可熱的“搶手貨”。他們的父母往往會帶著這種高人一等的優(yōu)越感向低種姓女孩的父母索要高昂的嫁妝才肯接受出身卑微的女孩作成為他們的兒媳。
二、嫁妝制度的影響
(一)生女家庭經濟拮據。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最初嫁妝的出現是符合財產平均分配規(guī)律的。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嫁妝逐漸失去了自愿的意味,逐漸演變成一種經濟掠奪,一種社會威脅。這對很多收入只夠勉強維持生計的中產階級家庭來說簡直就是赤裸裸的剝削。為了滿足女婿家提出的高昂的嫁妝要求,女方父母不但要傾其所有,甚至有可能還要借大量外債才能將女兒嫁出去。而靠雙手只能勉強果腹的貧困家庭來說,想要在有生之年還清所有債務是不可能的。于是這筆債務就會成為歷史遺留問題在這個家庭內一代代傳遞,舊債未清,新債又起,最終將這個家庭徹底拖垮。
(二)錯配與童婚。嫁妝困擾著許多家庭,但最大的受害者還是適齡女性。有些家庭在付不起高昂的嫁妝費用的情況下會把妙齡少女嫁給老年男子,只因為后者不要嫁妝。也有些家庭會因為可以少付嫁妝或對方提出的嫁妝數額在自己家庭承受范圍之內而把女兒嫁給無業(yè)男青年。這種做法隱藏著巨大的隱患。通常的情況是新婚女孩在心理上根本無法接受這個和她絲毫沒有共同語言而且年齡可能比她父親還要大很多的丈夫,她可能會叛逆,也有可能建立婚外情,而種種的反抗都只能使她日后的家庭生活更加悲慘。有些女孩因無法忍受年老體衰的丈夫而離家出走,卻最終落得因受教育水平低、別無求生本領而不得不從事賣淫活動。也有些老年丈夫會在生活拮據時逼自己年輕美貌的妻子去附近的妓女村或城里的紅燈區(qū)賣淫來養(yǎng)活自己。如今,由嫁妝導致的賣淫問題已經成為印度社會的重要問題之一。
(三)對女性生命的威脅
1.婚前命運
嫁妝不僅影響到女孩家庭的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而且還會影響到家人之間的感情。很多貧窮的父母會因為付不起女兒的嫁妝而將他們視為負擔,兄弟會因為姐妹將來出嫁會帶走家里大部分財產,影響自己實現夢想而對她們懷有敵意。此外,聯(lián)姻使得女孩婆家的地位在姻親關系中自然被抬高,而女孩父母家則被降格到一定的劣勢。這就賦予婆家人在得不到滿意的嫁妝時對女孩娘家人進行諷刺、挖苦甚至虐待的“特權”。而女孩的父母兄弟往往會將從女孩婆家人那里受的氣撒到女孩身上。仇視甚至虐待女兒或姐妹的現象也是司空見慣的。
有些家庭會將女兒的出生視為神對自己的詛咒。這些印度教家庭往往會因擔心女兒將來的嫁妝會拖垮自己而對女兒產生強烈的歧視和厭惡感。據宋璐和姜全保2008年對印度女性生存狀況所作的一項研究顯示。印度女嬰和女童死亡率自1980年以來一直處于偏高狀況,自90年代前期以來隨著嫁妝費用的增加而急劇攀升。endprint
2.婚后命運
如果女孩足夠幸運,躲過了墮胎,嬰兒期謀殺、童年營養(yǎng)剝奪等等厄運,成功活到了結婚年齡,也不能說她的命運從此就一帆風順了。女孩出嫁,其父母不僅要負擔所有的結婚費用,還要給女兒婆家人準備她們列出的所有嫁妝。這是對女孩父母財產的變相轉移,窮了娘家富了婆家的做法使得一些品德敗壞的丈夫嘗到了甜頭,為了滿足自己對金錢的貪欲、獲得這種不義之財,有些人會在娶了第一任妻子拿到第一份嫁妝之后再去娶第二任、第三任妻子,拿第二份、第三份嫁妝。丈夫本來應該把所有的愛與關心全都傾注到妻子身上,而他現在這種做法不僅剝奪了這種愛與關心,給妻子的身心帶來了巨大的傷害。而且從根本上來說,是對宗教私法的濫用,是對女性的歧視和其地位的忽視。
三、減輕嫁妝制度影響的方法
為有效打擊嫁妝制度惡習,遏制嫁妝謀殺和其他因嫁妝而迫害婦女的行為,印度政府應該采取不同方面不同層次的治理措施。1961年,印度尼赫魯政府通過了《嫁妝禁止法》,這一法案規(guī)定任何形式的嫁妝,一旦金額超過2000盧布就是非法。1986年在全印婦女聯(lián)合會的推動下,該法得到修正,擴大了嫁妝認定范圍,規(guī)定嫁妝金額不得超出女方父母的經濟承受能力。且刑法對嫁妝謀殺等刑事犯罪的量刑和處罰也做出了一定的修改。但這一法案對犯罪嫌疑人的量刑較輕,只判處6個月監(jiān)禁或不超過5000盧布的罰款。而且受害人或其委托的福利機構或其他組織如果在一年內不起訴,法院就無法在該法案框架下認定嫌疑人的犯罪事實。
結語
本文從嫁妝制度存在的原因和對女性家庭地位的影響兩個方面對印度教嫁妝制度做了深入的解析,最后試探性地提出減輕嫁妝制度影響的可能的方案。從本文的論述中可以看到,嫁妝制度屢禁不止、愈演愈烈的背后是隱藏著宗教原教旨主義,尤其是“內婚制”的限制、愛和虛榮心作祟、嫁女需要、傳統(tǒng)習俗和保守蒙昧思想的束縛等多方面、深層次的原因。導致選擇性流產、溺嬰、虐童、童婚現象只增不減;虐妻、抵債、販賣、嫁妝謀殺事件屢見不鮮;無數生女家庭負債累累甚至傾家蕩產,數代不得翻身。無可否認,無論它出現的初衷是什么,嫁妝制度的存在是對女性人權的抹殺,是對她們人性的蔑視和和人格的踐踏,也是印度教社會把女性當做一種無價財產、夫家發(fā)財致富的手段和丈夫的附庸這一根深蒂固舊觀念和蒙昧思想的反映。印度的農業(yè)改革、經濟建設已經取得突飛猛進的發(fā)展,而社會文明仍然停滯不前,原因就在于種姓制度,嫁妝制度等舊傳統(tǒng)時至今日還滲透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旨在通過對嫁妝制度根源的挖掘來增加人們對嫁妝陋習的了解,激起人們對印度女性命運的同情,喚醒印度女性的獨立意識、抗爭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