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鴻
摘 要 我們身處一個極具變化的時代,知識更新周期越來越短。知識更新周期是衡量世界總體發(fā)展速度的重要指標,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知識更新周期越來越短,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適應新時代發(fā)展的人才無異于緣木求魚。因而改變傳統(tǒng)教學方式,以適應時代發(fā)展變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 信息時代 中職教育改革 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1-0012-02
一、職業(yè)教學改革的迫切性
我們身處一個極具變化的時代,知識更新周期越來越短。知識更新周期是衡量世界總體發(fā)展速度的重要指標,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知識更新周期越來越短。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經做過一項研究,其結論是:信息通訊技術帶來了人類知識更新速度的加速。在18世紀時,知識更新周期為80~90年;19世紀到20世紀初,縮短為30年;上個世紀60~70年代,一般學科的知識更新周期為5~10年;而到了上個世紀80~90年代,許多學科的知識更新周期縮短為5年;進入新世紀時,許多學科的知識更新周期已縮短至2~3年。
在知識更新日新月異的環(huán)境下,寄希望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適應新時代發(fā)展的人才無異于緣木求魚。因而改變傳統(tǒng)教學方式,以適應時代發(fā)展變得尤為重要。
二、中職教育的教學改革,必須為培養(yǎng)什么樣人才服務
傳統(tǒng)的教學系統(tǒng)是由教師、學生和教材(教學內容)這三個要素構成的。多年來,我國教學改革在教學內容、教學設備和教學教法的改革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例如教學內容的改革上,改革開放以來編了很多新的教材;各個學校不斷更新教學設備、先進的教學手段,如語言實驗室、閉路電視系統(tǒng)及一些其它的教學設施開始普遍使用于教學,這是教學手段的改革。至于方法的改革就更多了,僅以語文教學為例,就有二十多種,其中有的還在國內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盡管這些改革確實對推動整個教學改革有一定的意義,但是總體而言,教學改革卻仍然未能取得實質性的進步,其主要問題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很多人認為,主要問題在于所有這些改革只是淺層次的改革,而并未涉及思想層面。當然,有些教師把教學改革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的主要原因歸結為改革忽視了一個更為根本性的改革,這就是教學結構的改革。但是即便教學結構取得較大程度的突破,如果忽視了我們教學的終極目標——教學應該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才的話,教改仍然會陷入死胡同。
三、圍繞創(chuàng)新思路,以教師為中心進行教學改革
我們的教學目標是什么?是完成教學任務,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傳統(tǒng)教學改革的一個誤區(qū),是把學生當主體,但沒有把學生當主人。教學單純地將學生作為內容灌輸?shù)膶ο?,未能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學生的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所謂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性、求知欲及對新問題的解決能力,應該是所有教學改革的核心。
真正的教育是尊重、引導、發(fā)現(xiàn)及賞識,而不是灌輸、填鴨或是譴責。真正的教育,要注重“不同的人”,要把“不同的人”培養(yǎng)成“不同的人”!絕不能用“統(tǒng)一標準”“統(tǒng)一模式”“統(tǒng)一評價”把“不同的人”培養(yǎng)成“相同的人”!
教學改革必須“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然而改革的核心應該在教師,而不在學生。如何保持完善并發(fā)展學生固有天性,應該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要考慮的問題,教師主導也可能會扼殺學生創(chuàng)造的天性。教師的主導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只是適當引導,從而達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因為教師講得越多,學生自主的學習就會越少。當教師把知識講得越清楚、越明白的時候,學生自主鉆研、思考、探究的意識就會越弱,新課程倡導的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際上就會落空。
四、跳出教材,把社會變成學生的教材
如上所述,我們身處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所謂的以“經典”為主的教材無法適應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最新的教學內容,都無法趕上時代的更新。因此語文教學,特別是中職語文教學,應該走出課本模式,采取讀本和參考書的模式。比如,我們可以編一些參考讀本,所收的文章比課本的容量大數(shù)倍,供老師在教學中任意取舍,同時也可以布置學生一些選讀、泛讀的文章,讓學生享受閱讀的樂趣,成為閱讀的主人。
五、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然”而忽視“所以然”,導致學生在問題稍作改頭換面之后便茫然無所適從,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非常欠缺。其實,無論我們的教改以何種語言包裝形式出現(xiàn),最終總將回到一點:培養(yǎng)學生實際解決問題能力上來。
就如一個人無法講清楚他所不熟悉的東西一樣,老師永遠不會教會學生自己不懂的東西。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前提是教師必須具有相關能力。在一個終生學習已經成為現(xiàn)實的時代,一位教師如果以固步自封的姿態(tài)對待,無疑與我們所提倡的建立學習型校園背道而馳。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