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鼎年
功高蓋主誰之錯
□凌鼎年
外敵來犯,邊陲告急。朝廷上下都心知肚明,58歲的馬奔騰將軍是御敵的最佳人選。在戎馬生涯中,他與匈奴交戰(zhàn)過無數(shù)次,斬敵上百,多次生擒敵酋,令匈奴聞風喪膽,被稱“常勝將軍。”
然而皇帝并不想派他掛帥領兵,倒不是不想早早解決邊患,而是他的威望實在太高了。據皇帝在軍隊的眼線報告:整個軍隊都對他唯命是從。
這讓皇帝喜憂參半:喜的是,這樣的軍隊令行禁止,肯定所向披靡;憂的是,萬一他生了異心,誰來牽制他,誰能剿滅他?老話說功高蓋主,若是這次再讓他掛帥,他再得勝,他的威信更是如日中天。眼下他雖無謀反跡象,但終究是潛在的威脅,如果哪天他有野心了,或者其手下欲黃袍加身于他,那局面如何控制?
思來想去,皇帝最后委任新科武狀元為元帥,領兵出征。武狀元拳腳功夫十分出色,刀槍劍戟也樣樣精通,但他從沒有去過邊境,對匈奴知之甚少,又不擅長統(tǒng)兵布陣,因急于求功犯了輕敵冒進的錯誤,鎩羽而歸。
邊陲再次告急,大臣們議論紛紛,認為都是用將不當造成的。幾位膽大的大臣冒死進諫,唯有速速起用馬將軍,才有可能轉敗為勝?;实蹮o奈,委任馬將軍為元帥。
姜果然還是老的辣,馬將軍披星戴月趕赴前線后不久就大獲全勝,重挫了匈奴的銳氣。
捷報傳到朝廷,舉國歡騰,但皇帝心里很不是滋味,可又不便流露,更不便發(fā)作,于是賜予馬將軍玉佩一個,御酒十壇,封其為靖邊王,常駐邊關。同時告知馬將軍,為了表彰他的功績,將他的老母親與妻兒接進宮里居住。馬將軍意識到皇帝對他不放心,老母親與妻兒已成了人質。為了讓皇帝放心,也為了老母親和妻兒的安全,他只能駐守邊關。
可沒過多久,朝廷便不再給馬將軍的部隊運發(fā)糧草與補給。馬將軍數(shù)次寫信給朝廷,回復永遠是:“糧草已在路上,耐心等待,少安毋躁!”進入冬季后,駐守邊陲的兵士只得殺馬充饑,以度苦寒。在一個冰天雪地的夜晚,匈奴騎兵前來偷襲,凍餓多日的兵士自然不是匈奴的對手,雖頑強抵抗,卻死傷無數(shù),血流成河。馬將軍雖英勇善戰(zhàn),奈何面對的是幾十幾百鐵騎的車輪大戰(zhàn),寡不敵眾的他身中數(shù)箭,眼見要被俘虜,他仰天長嘆一聲,拔劍自刎。
馬將軍戰(zhàn)死沙場的消息傳到朝廷,皇帝又驚又喜。之后,皇帝下令追封馬將軍為一等忠烈侯,世襲子孫,還選定吉日召開隆重的追悼會,并親自到靈堂祭拜,撥款敕建將軍陵,御書“將軍陵”。
史書上說皇帝有情有義,對馬將軍恩寵有加,對馬將軍的后代關懷備至。民間說皇帝心狠手辣,無情無義。兩種說法迥然不同,是非對錯只得留給后人評判。
(原載《百家講壇》2015年7月下 福建呂麗妮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