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蕾
“少女文學熱”已經(jīng)成為當今世界文學的一個亮點。一批又一批青春期成長中的少女形象從世界各國文學中奔涌而來。數(shù)量之巨,令人驚詫。
在歐洲,2001年,旅法作家山颯以少女形象——高中生為主人公的小說《圍棋少女》被法國四項文學大獎提名,摘取了“中學生龔古爾獎”桂冠,成為法國最暢銷小說之一,后在英、美、中等17國翻譯出版。同年,“哈利·波特的妹妹——佩吉·蘇——14歲女中學生”在法國作家塞奇·布魯索羅的《魔眼少女佩吉·蘇》小說中粉墨登場。法語版《魔眼少女佩吉·蘇》第一部《藍狗時代》于2001年推出,至今已出版6部。前三部在出版不到一年的時間里,銷量分別突破了150000冊,總計超過450000冊,在只有5000多萬人口的法國,這是一個令人瞠目的銷售業(yè)績?!安粌H如此,《魔眼少女佩吉·蘇》還被翻譯成英、德、韓、中等37種語言,在近50個國家和地區(qū)熱銷,深受全世界的孩子和家長們的歡迎。在法國圖書暢銷排行榜上,《魔眼少女佩吉·蘇》始終名列前茅,并多次超過《哈利·波特》,雄居銷售排行榜第一名。法國的孩子們驕傲地說:‘我們喜歡哈利·波特,但更喜歡佩吉·蘇?!?/p>
在日本,2004年日本文學第130屆“純文學最高獎項”芥川獎揭曉,獲獎者是兩位少女——綿矢莉莎和金原瞳,年齡分別為19歲和20歲。她們在年齡和性別的雙重意義上刷新了芥川獎的紀錄,此前該獎的獲得者最小為23歲且全部都是男性。其獲獎作品——《想踹他后背》和《裂舌》都是以少女形象為主角的長篇小說。近些年,加上之前獲獎的“超齡少女作家”吉本芭娜娜,算上2001年紅火的少女作家“83年組”,還有在2005年依次獲獎的三位少女作家——河崎愛(16歲)、三并夏(15歲)、水田美意子(13歲)……日本的少女作家層出不窮,有日本媒體稱“日本文壇從此步入了美少女作家的時代”,還有學者稱這是日本“少女文學的大爆發(fā)”。
在中國,2004年因19歲時寫出小說《北京娃娃》而一舉成名的中國少女作家春樹,登上了美國《時代》周刊亞洲版的封面,與韓寒等人被認定為中國“80后”的代表,并與美國20世紀60年代“垮掉的一代”相提并論。同年,9歲出書至今出版了9部作品的“美少女作家”蔣方舟,拿下了“中國少年作家杯”一等獎,并于2005年當選為中國少年作家學會主席。2008年,美國《紐約時報》以《中國流行小說》為題報道了郭敬明,文章稱年僅25歲的郭敬明是“當今中國最成功的作家”。在國內(nèi)“2008—2009年度中國出版機構(gòu)暨文學刊物十強”評選中,由郭敬明主編以刊登青春題材小說為主的期刊《最小說》以6835票高登榜首,獨占40%以上雜志份額。由一代文學大師巴金所創(chuàng)辦的 《收獲》以459票名列第六,而另一本老牌文學期刊 《人民文學》位列第七,前十強中還有同為80后“美女作家”——張悅?cè)粨沃骶幍碾s志《鯉》(第九)。……近年來,中國文學界的少年作家和青春文學異軍突起,名利雙收,雖受人詬病,然其發(fā)行量和影響力至今勢不可擋。
在美國,2004年,以少女形象 “初中生柯潔美”為主角、由美國作家吉姆·班頓創(chuàng)作的《親愛的蠢日記》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全球累計銷量逾250萬冊,在十多個國家出版,迅速俘獲大小讀者,引起全球矚目。2006年,由美國華納書局出版的《女孩日記》占據(jù)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三個星期,亦使該書的作者們加入了人數(shù)日益增長的美國少年作家的行列?!杜⑷沼洝返某霭嬉苍诿绹膶W界引起強烈反響,少女作家已經(jīng)成為美國文壇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其作品則被認為正在成為美國出版界最賺錢的領(lǐng)域之一。從2006年起時至今日,美國作家斯蒂芬妮·梅爾以少女形象——“中學生貝拉”為主角的、席卷全球多項榮譽的、當今世界文學熱門話題的《暮光之城》系列小說,在美國本土銷量超過5000萬冊,全球銷量已突破8500萬冊,締造了繼《哈利·波特》之后最卓越的出版奇跡。
這些少女文學作品,頭頂青春無敵的光環(huán),裹挾毀譽參半的評價,承載著人們對青春的好奇與留戀,已經(jīng)排山倒海般地占據(jù)了大片的文學領(lǐng)地和市場份額,并且穿越時空、跨越文化地涌進了全球各地的讀者的家門。
為什么“少女文學”“少女作家”火爆于當今世界?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全球性的文化現(xiàn)象,也是關(guān)乎到人類發(fā)展和文明走向的文化問題。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世界性的文學現(xiàn)象,也是一個必須重視亟待解決的社會科學論題。在學科分類日趨精細的大背景下,今后的研究可以“少女文學”為對象,讓此研究在“文化與文學如何互動”“文學如何反察社會”兩層意義上有所闡發(fā)。而在這其中,選擇從“少女形象”的視角切入,研究“當代美國的少女成長小說”則更有典型性的價值與意義。
首先,從歷史看,美國是一個建國不足三百年的年輕國家。美國作家認為關(guān)注青少年的成長就是關(guān)注自己國家的發(fā)展。如美國學者菲利普·揚在評價海明威所塑造的青年主人公時說:“這個出自美國人民經(jīng)歷的神話告訴我們的人民說,我們啟程時,滿面春風,對世界與所有伙伴抱著與人為善的態(tài)度。我們自己的形象就是這位天性善良、單純、天真、滿懷希望的少年?!睆奈膶W史看,美國一直是一個青少年文學發(fā)達的國家。對此,美國學者萊斯利·費得萊爾在其《好哈克,再回到木筏上來吧!》一文中指出:“美國歷代最著名的小說家中,只有亨利·詹姆斯一個人可以不算在兒童作家之列,即使是霍桑,雖然不同于馬克·吐溫和麥爾維爾,其聲譽也建立在他們那些以青少年為題材的兒童所喜愛的小說上?!泵绹鴮W者威廉姆·科伊爾也認為:“美國文學,尤其是小說中,青少年形象占壓倒性優(yōu)勢,因為美國人把自己看作是一個年輕的民族?!敝袊鴮W者虞建華同樣指出:“青年人走向成熟的成長故事,是美國作家們鐘愛的母題。我們發(fā)現(xiàn),一方面,深受讀者喜愛的美國小說家筆下的主人公大多是青少年?!鼻嗌倌晡膶W在美國文學史上占據(jù)了大半江山,比如我們熟悉的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和《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奧爾科特的《小婦人》、塞林格的《麥田里的守望者》等。另一方面,青少年文學在文學批評史上作為一個獨立的文學類型其地位重要無比。因而迄今對美國文學中的青少年形象的研究論述已汗牛充棟??墒?,研究中的多數(shù)都圍繞著少年形象展開,選取的也都是描寫這些男性形象的文學作品,而對少女形象的研究與前者相比則是寥寥無幾。
其次,當代美國文壇的現(xiàn)實情況是:一方面,自20世紀60年代美國風起云涌的女權(quán)主義運動、性解放運動以來,美國文學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少女成長小說。如普拉斯的《鐘型罩》、莫瑞森的《最藍的眼睛》、湯婷婷的《女勇士》、歐茨的《狐火》、西伯德的《可愛的骨頭》等。而在作品中的少女形象,既是美國文學中一類特別的人物形象群體,也是特殊的美國社會發(fā)展及歷史進延的產(chǎn)物,同時還是展現(xiàn)美利堅民族情感意志的一種文化載體。這些作品一經(jīng)出版,有的引起了極大的文壇反響,有的一舉奪得了重要文學獎項,有的風靡美國乃至成為全球的暢銷書。熱銷令作品不再是一堆紙質(zhì)的單純的文學產(chǎn)品,而成為一連串既令人匪夷所思又令人艷羨不已的文化事件。另一方面,與作品在讀者中昌盛熱銷形成對比的是文學研究領(lǐng)域的相對冷清和非議居多。國內(nèi)外研究“美國文學中的女性形象”有了一定的氣候;但至今罕見專門系統(tǒng)論述“美國成長小說中的少女形象”的著作,除了筆者的論著《探秘青春歲月——當代美國成長小說少女形象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2014年5月)一書,而此類研究的論文也較少。
再者,在已有的對美國文學的研究中,確有不少關(guān)于“美國文學中的女性形象”“美國女性成長小說”的研究。不乏從女性主義、性別研究、種族差異等角度入手的成果。但研究的多數(shù)都忽略了女性與女性間的年齡差異。有些研究注意到了女性因種族、階級、地域、身份等因素造成的女性之間的差異,但是很少有研究去關(guān)注女性因年齡不同而造成的差異。實際上,作為一個整體的女性按年齡也可以分為很多部分,比如分為“女童”“少女”“婦女”“老嫗”等。面對著作品中浩如煙海的女性,在研究中一概而論的女性形象,很容易掩蓋和忽略屬于不同年齡階段的女性的不同特點。所以,接下來的研究應該把從女性形象中單獨剝離出來的“少女形象”,看作是一類有著自身特色和重要價值的形象群體。因為“少女”是指正處于其生命成長旅程中一個特殊時期——青春期的女性,青春期是一個少女發(fā)生問題最多、產(chǎn)生變化最快、性格形成最易受影響的時期,是一個少女在成長旅程中最光怪陸離、變幻莫測的時期。因此,書寫少女的成長天然就具備了無限廣闊的藝術(shù)表現(xiàn)空間和豐富多彩的人生劇目。
最后,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這些多姿多彩、絢爛繽紛、青春無敵、魅力獨特的“少女形象”為許多美國成長小說的熱銷、受贊和成功添加了最重要的砝碼。比如近些年來的暢銷書《暮光之城》《公主日記》《緋聞女孩》《美少女的謊言》等。而脫胎于少女成長小說中的少女形象則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和藝術(shù)魅力。我們將發(fā)現(xiàn)這些作品中所呈現(xiàn)的少女形象,是一個中間地帶,一個過渡階段,一類介于兒童與成人之間、男性與女性之間的謎一樣的人物形象,正經(jīng)歷著由不成熟向成熟的突飛猛進,可謂多樣矛盾的統(tǒng)一體和多種因素的化合物。她們既可以彰顯鮮亮特殊的文學—文化理念,又可以承載深刻厚重的社會內(nèi)涵;她們既屬于青少年形象,又屬于女性形象,卻不是通常理解或完全意義上的女人;既有孩子氣的一面,又有成人的思維與行動;她們與傳統(tǒng)研究中的少男形象有不少相通之處,然亦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既經(jīng)常流露出女性的溫柔,又羨慕渴望甚至模仿男性的豪爽;她們既俘獲了少男少女讀者對同齡人的感同身受,又緊緊抓住了成年讀者對青春的留戀與好奇。事實上,具有無限可能性、豐富變化性、時代敏銳性、迷翻了無數(shù)讀者的少女形象已經(jīng)給美國文學大花園增添了一抹無可替代的奇異色彩,也就從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此研究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