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文明進程中,鏡子曾是極其珍稀和昂貴的東西。從模糊的金屬鏡子到明凈的玻璃鏡子經過了漫長的時期,如今,鏡子跟隨制作工藝的發(fā)展,已經成了尋常之物。
古人視鏡子為具有神力的器物,因為鏡像給了人們巨大的想象空間。人們從鏡像中認識了自身的形象,有了自我的意識,更超越了“有形”獲得“無形”的觀念。鏡子是五種感官之一“視覺”的標志。它引人關注間接的認識過程,通過反射和肖似的形象,似乎在有形之中證明了無形的存在。鏡像是沒有實體的外形,難以察覺,不可觸摸,體現(xiàn)出上帝那神圣透明的純凈,一切肖似皆發(fā)源于此。鏡子還被賦予宏大的象征意義,因為它能夠增強視覺的敏銳度,并將光線輻射開來,而光在西方文明中被視作是—切美的根源。
在西方繪畫中,鏡子成為一個獨特的意象。文藝復興時期,揚·凡·艾克的《阿諾芬尼的訂婚式》頗具代表性,畫中新婚夫婦身后的墻上有一面裝飾性的凸鏡,鏡框呈圓齒狀,周圍的圓飾中鑲刻了十幅耶穌受難圖。在鏡子上方,畫家寫下了自己的拉丁文名字“Johannes de eyck fuit hic”,意為“揚·凡·艾克在場”。鏡子擴大了觀看的視野范圍,反映了現(xiàn)實的細節(jié),成為藝術家作為目擊者的證據。
17世紀以來的光學變革使人們對鏡子的認知變得科學和理性,鏡子更為廣泛地出現(xiàn)在繪畫中。委拉斯貴茲的《宮娥》中,鏡子出現(xiàn)在了畫面的中心位置,延伸了整個畫面的空間,國王和王后菲利普四世夫婦出現(xiàn)在鏡子之中。畫家利用鏡子制造了—個“魔術”,將也許并不在場的國王夫婦,化身成了與瑪格麗特公主—起的在場者。
19世紀愛德華·馬奈的《弗里·貝爾熱酒吧間》描繪了—個女招待在吧臺內,身后的鏡子里出現(xiàn)了一幅歌舞升平的巴黎夜生活景象。仔細觀察這幅畫會得到一個悖論,鏡中有女招待以及戴帽男子的映像,但實際上鏡子與畫面平行,按照正常的鏡面反射原理,處于戴帽男子位置的觀眾是無法看到這個景象的。馬奈有意為之,鏡子的設置成為他挑釁傳統(tǒng)觀看方式的—種手段。
藝術史上,帶鏡子意象的著名作品還有提香的《鏡前維納斯》、謝洛夫的《葉爾托洛娃肖像》、畢加索的《鏡前少女》、巴爾蒂斯的《貓照鏡》和阿利爾的《坐在鏡前的裸體》等,不同的作品中,鏡子具有不同的象征意義。總的來說,鏡子作為意象進入繪畫,所強調的正是這種謎一般能產生異像的自我認知途徑。鏡子的反射特性使人能夠透視世界,然而鏡像只是模仿而不是原原本本地反映事物的原樣,映出的是一個個非常相似但略有區(qū)別的影子。由此,鏡像揭露出真實世界之外的另一個虛幻世界,值得深思與考究。
黃楊木雕雖然不及沉香、海南黃花梨、小葉紫檀等木材那么名貴,但也不失為一種良好的雕刻用材。那么,黃楊木雕的收藏市場如何呢?
黃楊木雕是一個新興市場,其投資價值主要在三個方面。其一,用料優(yōu)異。黃楊木堅韌光潔、紋理細膩,具有象牙般的效果,年代愈久色愈深,古樸美觀。其二,雕刻技法豐富。除了圓雕、鏤雕、浮雕外,還創(chuàng)造了鑲嵌、劈雕等多種技法,有很高的藝術性。黃楊木雕主要用于藝術欣賞品,因此雕工非常講究。
20世紀80年代以來,民間黃楊木雕收藏市場正在逐步升溫。當今市場上的黃楊木雕絕大多數(shù)是當代工藝美術大師們創(chuàng)作的藝術品,比較大眾化,價位不算太高,因而市場前景看好。據市場人士分析,隨著收藏者的日趨成熟,國內很多藏家已不再一味盯著那些古玩、字畫了,具有較高文化品位和收藏價值的黃楊木雕成為藏家“獵取”的對象,價位從數(shù)千元到數(shù)十萬元不等。
由于明清時期的黃楊木雕作品現(xiàn)今存世極少,因而在近幾年的拍賣市場中,黃楊木雕價格令人驚喜。例如,2005年,一件清代黃楊木“瘦骨羅漢”在翰海拍至77萬元。目前,黃楊木雕拍賣記錄中的最高價格,出現(xiàn)在2∞7年北京誠銘國際拍賣會上的一件清代黃楊木雕“鐵拐李”,最終以275萬元人民幣成交。
收藏黃楊木雕有兩點必須要記?。阂皇强吹窆な欠窨季?。工藝美術品講究獨具匠心,黃楊木雕要依據材料本身特有的天然形狀或紋理方向,巧加雕鑿,七分天成,三分雕刻。二是看年份是否到位。作為藝術品,收藏時應更多地欣賞黃楊木雕因年份而生發(fā)的那種厚重滋潤的玻璃包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