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木雕題材廣闊,地方色彩濃郁。其內(nèi)容,一類是表現(xiàn)潮人所熟悉且喜聞樂見的人、事、物,來反映他們的情感以及對幸福吉祥的祈求;另一類則是表現(xiàn)潮人生存環(huán)境、生活情趣的各種名花異草、江海水族、珍禽異獸等。在潮州木雕作品里,人物雕刻占據(jù)了極大的比重,其題材除了漁樵耕讀以外,還有琴棋書畫、歷史故事、神話傳說、仙佛神靈、地方戲曲等。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莫過于潮州戲在潮州木雕中的呈現(xiàn)與借鑒了。
潮州戲一直有著“南國奇葩”的美譽,名列中國十大劇種之一。它流布于潮汕各地、福建南部、臺灣及海內(nèi)外潮人聚居地,深受人們的喜愛,歷久不衰。潮州戲與潮人的民情風俗、信仰以及祭祀活動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節(jié)日時令必請潮州戲演出助興,祭祀鬼神、喜慶神誕時更是戲班連臺、笙歌鼓樂,通宵達旦。清代是潮州戲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各地戲班數(shù)量空前增長。結(jié)合了潮人風俗的各種戲目五花八門,接連不斷,在這期間,許多廣為傳頌、膾炙人口的潮州戲劇故事便自然而然地被移植到了潮州木雕的畫面上來。特別是自清乾隆年間以后,潮州木雕中的人物雕刻更加盛行表現(xiàn)潮州劇目的故事,成為當時木雕創(chuàng)作的時髦題材。不僅人物雕刻的內(nèi)容與潮州戲有密切的聯(lián)系,甚至潮州戲中那些極其簡練的舞臺人物造型,富有心理特征的動作以及服飾都被吸收到了潮州木雕上來。
陳三五娘觀燈記
陳三、五娘艷情談
《陳三五娘》又名《荔鏡記》,是經(jīng)常上演的潮州劇目之一,故事講述了陳三和五娘之間歷經(jīng)波折的愛情故事。
話說某年元宵佳節(jié),潮州街上張燈結(jié)彩,鑼鼓喧天,一幅人間好景色。書生陳三送哥嫂到廣南上任,路過潮州,欣逢佳節(jié),也來賞燈。陳三與黃家五娘相遇,相見之下種下情苗。富豪之子林大,亦于燈市中驚于五娘之美貌,即托媒送聘。五娘之父黃九郎貪財應(yīng)許,五娘堅持不從,但嚴命難違,她悲傷萬分。
六月,五娘與婢女益春在繡樓賞夏嘗荔,五娘觸景傷情,滿腹辛酸。此時,陳三正好騎馬尋訪五娘,兩人遠遠相見,看清正是燈下人。五娘隨即將荔枝手帕投落,以寄深情。陳三拾得荔枝手帕,喜出望外,即謀入府,以圖與五娘—敘衷情。
數(shù)日后,陳三化裝磨鏡匠來到黃府,假裝替黃家磨鏡,乘人不覺,故意將寶鏡打破,并賣身為傭,以賠寶鏡。五娘料得陳三來意,又喜又懼,心意彷徨。陳三賣身黃府,一心想借機接近五娘,后來終于在婢女益春的幫助下得以與之相見。兩人互訴衷情,山盟海誓,比翼連理,永不分離。此時由于五娘借病拖延林家婚事,引起林大不滿,親來黃家限黃九郎于三天內(nèi)成親。五娘聞之,不知所措,陳三策計私奔,事逼無奈,五娘只得背井離親與陳三出走。三更月夜,路途崎嶇,陳三、五娘、益春,一行三人,向大道奔去。
《陳三五娘——觀燈》木雕
張鑒軒、陳舜羌雕刻的這件《陳三五娘一觀燈》高36厘米、寬2255厘米。畫面中的潮州正值元宵佳節(jié),城內(nèi)牌坊街道張燈結(jié)彩,燈籠寫著“慶祝元宵”四個字,四周樹木蔥蘢,五娘攜婢女益春與賣花的李姐三人一路游玩賞燈,巧遇陳三,五娘見陳三英姿灑脫、舉止非凡,頓覺傾心,陳三也對五娘一見鐘情。畫面中,五娘、益春與李姐的身姿幾乎一樣,正面站立,中間的五娘手拿折扇掩面,一旁的陳三則拿著折扇側(cè)身彎腰打揖,人物惟妙惟肖,妙趣橫生,一幅才子佳人偶相遇的經(jīng)典畫面。除了四個人物外,畫面中的背景十分簡潔,分別有上下三座牌坊、一座房屋、門樓和兩棵樹木,這些景物“以一當十”的進行高度概括,來襯托出潮汕這一個家喻戶曉的愛情故事,使得整件作品更顯層次分明,刻畫細膩。
總體而言,作品以人物為主,有高有低;景物為輔,以少顯多,著重刻畫人物神貌、身段、服飾、動作,將人物和景物加以適當?shù)貜娬{(diào)、夸張,尤其是人物動作就像戲劇舞臺上的人物動作,突出每個人的性格和相互之間的關(guān)系。造型質(zhì)樸簡練,四面可觀,雕刻紋飾嚴謹致密,凸顯出民間傳統(tǒng)藝術(shù)特色,真是妙哉。
郭子儀拜壽
郭子儀慶壽記
郭子儀是唐朝杰出將領(lǐng)。在唐平安史之亂、退吐蕃侵擾的征戰(zhàn)中勞苦功高。他一生精于謀略,用兵持重,治軍寬嚴得當,深得部下佩服。他領(lǐng)兵征戰(zhàn)二十余載,為鞏固大唐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因而也得到了民眾的愛戴。在郭子儀夫妻七十雙壽誕之日,他的七子八婿個個為官,前來為爹娘慶壽。惟六媳李君蕊自恃乃當今公主,不來拜壽。六子郭暖回宮斥責妻子,怒打了公主一巴掌。公主大惱而告唐皇。但唐皇賢明,為教訓(xùn)女兒,他與皇后達成默契,假意要斬駙馬,這令公主驚恐萬狀,后悔莫及。郭子儀聞報也惶恐之急,綁子上殿請罪。唐皇為撫慰良臣,非但不降罪郭暖,反為其加冠三級,把郭子儀感動得涕淚雙垂。由于此舉父教有方,使得小夫妻重歸于好,并攜手同往汾陽府拜壽賠禮,最終郭家合府歡騰。
通雕《郭子儀慶壽》花板
郭子儀慶壽是潮州木雕的傳統(tǒng)題材,也是潮州人家喻戶曉的故事。這塊《通雕郭子儀慶壽花板》為直幅構(gòu)圖,裝飾面積不到1平方米,卻容納了30多個人。而人物雖多,卻安排徑路清晰,幾個片段之間采用了“之”字形的構(gòu)圖方式,層次分明,合為一體。
花板分上中下三部分。
上部分是故事情節(jié)的中心,著力渲染了郭子儀夫婦接受晚輩賀壽時其樂融融的畫面。主體人物居中,次要人物做左右對稱的布局。為了使整個畫面更加豐滿,雕刻作品的能工巧匠還在整幅圖的最上面雕刻了一個亭子,亭子中雕刻了兩位神態(tài)各異的小人物。亭子下面就是故事情節(jié)的中心,郭子儀夫婦端坐酒席正中,笑逐顏開,一幅興致勃勃、春風得意的樣子。而拜壽者蹲下身子,似乎正在開心地說著祝壽語,他的兩旁各有一人揮起扇子以增添熱鬧的氣氛。在拜壽現(xiàn)場的兩旁還各有一個小亭子,里面的人物二三成群,笑顏逐開,正在說話。
沿著王府的臺階往下便到了花板的中間部分。只見郭府的家丁吹著嗩吶,敲著鑼鼓,在臺階處迎接遠處騎馬過來的賀壽者,他們個個彎下腰,一副沉浸其中的樣子,我們甚至可以聯(lián)想到響亮的嗩吶聲音。一個小孩被這個熱鬧的場面吸引了,從窗臺上張望,因為太過好奇,他大半身子都越出了窗臺,而他身后的母親連忙拽住他,以防掉下去。這給畫面增添了不少現(xiàn)場感,仿佛讓人看到當時府中冠蓋云集,氣氛熱鬧的場面。
視線順著遠方騎馬而來的隊伍一路向下,就到了畫面的最下部分。賀壽隊伍在路上騎馬而過,路旁有正在耕種的老翁,圍觀的好事者,跑來搭訕的年輕人,他們神態(tài)各異,動作不同,惟妙惟肖地組合出了一個熱鬧的場面。
仔細觀察我們會發(fā)現(xiàn),作品中人物的身段、手勢,甚至走路、抬腿都有潮州戲舞臺人物表演程式化動作的痕跡。木雕人物的動態(tài)受潮州戲的影響和啟發(fā),使作品顯得古氣橫溢,韻味十足。而木雕作品中的宴飲設(shè)施、桌椅、椅帔、桌圍等道具也可以明顯看出是源自潮州戲的舞臺布景。
黃飛虎反五關(guān)
黃飛虎投奔西周闖五關(guān)
《黃飛虎反五關(guān)》講述商湯年問,紂王寵妲己,沉迷酒色于摘星樓,他把原姜皇后之舊部七十二宮女,推入坑中喂食毒蛇,慘不忍睹。武成王黃飛虎馮樓直諫被責,妲己因黃飛虎曾火燒狐貍洞而埋下深仇,趁機唆使紂王,命黃飛虎之妻賈氏于元宵入宮朝賀,騙至摘星樓,君戲臣妻。賈氏墜樓盡節(jié),黃貴妃上樓問罪,被紂王踢下了樓臺。噩耗傳來,黃門諸將義憤填膺欲反朝歌,黃飛虎為保全“七代忠良”名節(jié),拒絕規(guī)勸,逆來順受,冒死直諫,以致遭受午門斬首之禍。他的四將義劫法場營救,卻被黃飛虎指責。妲己親臨法場下旨賜劍,威逼黃飛虎親手殺子以示忠心。
黃飛虎由此豁然覺醒,與愚忠決裂,突破重圍,反出朝歌。過臨潼關(guān)、潼關(guān)、穿云關(guān)。界牌關(guān)守將黃滾是黃飛虎之父,因不明是非,愚忠紂王,阻止他西行,欲綁黃飛虎回京請罪。子、孫及諸將協(xié)力苦勸。此刻,朝廷急速傳旨到來,調(diào)黃滾進京加封宮爵,妄圖一網(wǎng)打盡。黃飛虎識破詭計,毅然棄父,同子西行。汜水關(guān)受阻被擒,周武王派遣先行官哪吒,越關(guān)攔襲囚車,營救黃家滿門,合力攻打汜水關(guān)。哪吒施展乾坤圈砸開關(guān)隘,黃飛虎放出神鷹,啄擒蜘蛛精余化,殲滅汜水關(guān)守將韓榮。他闖過五關(guān)之后終于統(tǒng)率大軍,投奔了西周。
通雕《黃飛虎反五關(guān)》龕楣花
與《郭子儀拜壽》一樣,《黃飛虎反五關(guān)》的木雕也分成了上中下三個部分。
最上部分是故事的關(guān)鍵性情節(jié),也就是黃飛虎冒死直諫商紂王。圖中的黃飛虎背對觀者,一手向上指天,一副大義凜然的姿態(tài),坐在高臺之上的紂王與妲己則面對黃飛虎,看不出他們的情緒。顯然正在上演一出忠臣強諫的戲。而黃飛虎的兩旁各站一名手持兵器的士兵,再往兩旁各站兩名挺立的守衛(wèi),場景一字形地鋪開,顯得十分威嚴。
木刻的中間和下面部分是故事的中心情節(jié),也就是講述黃飛虎闖過臨潼關(guān)、潼關(guān)、穿云關(guān)、界牌關(guān)和汜水關(guān)的過程。在每一個場景中,故事的情節(jié)都被高度地概括化,我們只看到黃飛虎騎在馬上,以不同的姿態(tài)擺出戰(zhàn)斗的架勢,而與之相對的敵人或者并肩的戰(zhàn)友被高度精簡,有時整個場景中只剩下黃飛虎一人。
潮州木雕的特別之處就在于它講故事的方法。在一塊小小的木板上,它通過上、中、下三個場景的描摹,將不同時空中的人、事、物匯聚在了同一個畫面上,從而構(gòu)筑出了一個完整的故事線索。以《黃飛虎反五關(guān)》為例,上部分的場景是整個故事得以開展的最關(guān)鍵情節(jié),即黃飛虎直諫商紂王。這個情節(jié)上承黃夫人之死,下接法場黃飛虎逃法場,是最能夠說明他闖五關(guān)的由來。而在中、下場景中,則構(gòu)筑了五個小劇場,精簡地象征了黃飛虎闖五關(guān)的經(jīng)歷。在小小的木雕裝飾上面,觀者仿佛進入了“咫尺千里”的境地,有著戲劇舞臺上“六、七步四海九州”的效果。
王茂生進酒
王茂生進酒,禮薄人情厚
《王茂生進酒》也是潮州木雕中的傳統(tǒng)題材,取材于潮劇,而潮劇《王茂生進酒》則取材于傳統(tǒng)劇目《紅綾襖》。
王茂生是個窮漢子,與薛仁貴相交于微時。后來薛仁貴投奔軍伍,因臂力過人而屢立戰(zhàn)功,晉升為赫赫大將軍,奉命東征高麗,功成而被封侯。薛仁貴衣錦還鄉(xiāng),大宴親友故舊。王茂生接到薛仁貴的請?zhí)?,甚為欣喜,?yīng)邀赴宴,又苦于無錢可置賀禮。最后他用一個空酒甕,到汾河打了滿滿的一甕水,夫妻雙雙抬到薛仁貴的王府,權(quán)作賀酒。薛仁貴盛情歡迎王茂生夫婦。在宴會上,為領(lǐng)受王茂生厚誼,薛仁貴特意打開王茂生所獻的酒甕,大口一嘗,明知是水,還連聲呼著:“好酒,好酒!”并親自斟給在座達官貴人共嘗。這些人飲后皆皺眉咋舌,但又不敢嫌棄,違心地附和薛仁貴呼著:“好酒,好酒……”薛仁貴富貴不忘故誼、不棄窮友的義行,從此傳為佳話。
“王茂生進酒”這句話,在潮人中是一句比喻性俗語,意思是禮薄人情厚。人情好的話,食水也甜。
通雕《王茂生進酒》
這件木雕掛屏《王茂生進酒》為清代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是潮州戲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因而潮州戲劇目的故事,也自然而然地成為當時潮州木雕創(chuàng)作的時髦題材。該木雕為直幅構(gòu)圖,作品高約60厘米、寬約38厘米,整塊木雕的裝飾面積僅僅只有0.24平方米,卻容納了45個人物之多,人物雖多,但安排路徑清晰,幾個片段采用了“之”字形的構(gòu)圖,層次分明,又成為統(tǒng)一的整體。
掛屏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分是故事情節(jié)的中心,著力渲染了薛仁貴與王茂生夫婦久別重逢,以水當酒,盡情暢飲的歡樂場面。主體人物居中,次要人物作左右對稱的布局。薛仁貴端坐酒席正中,笑逐顏開,一幅興致勃勃、春風得意的樣子。而王茂生蹲下身子,左手按緊“酒甕”,右手又在拔酒蓋子,對著面前和身后一臉期待的官員,充滿遲疑和尷尬,而在左邊這位官員的身后,則是王茂生的老婆,她半側(cè)著身體,一手拉著衣裙,已經(jīng)擺好了事情敗露便隨時逃跑的姿勢。人物活動穿插于亭臺樓閣內(nèi)外,將不同時空的人物同時呈現(xiàn)。
沿著王府的臺階往下,到了畫面的中段。中間是兩位文武官員,—位手拿賀禮,—位在作掬,都是笑逐顏開,沿著中間的街道往下是一段“之”形的木橋,刻畫了文武官員前往王府慶賀的場面。最前面是一對鳴鑼開道之人,他們背著旗桿,一老一少,一高一矮,神態(tài)各異,層次分明。接著,是兩位騎馬吹嗩吶之人,一前一后,后面的馬首挨著馬背,兩位人物在馬上都提起身子,我們可以聯(lián)想到他們在盡力吹嗩吶,耳邊隱約可以聽到響亮的嗩吶聲音。接著是一對提著斧頭走在橋上的侍衛(wèi),—位在對橋上倚著欄桿的小孩低聲說著什么,大概是后面車馬要經(jīng)過,讓小孩子小心回避,不要讓車馬沖撞到!這些人物的服飾和彼此間的關(guān)系,讓人感覺到當時府中冠蓋云集,氣氛熱鬧的場面。
下部為一段街景和溪流,街邊有燃放鞭炮的大頭頑童,橋下有頭戴竹笠,悠閑垂釣的老翁,惟妙惟肖。
這件作品由于年代久遠,我們已經(jīng)無從知道究竟出自哪位藝人之手。值得一提的是,該木雕還在特殊時間發(fā)揮過特殊的作用。據(jù)潮州市博物館的老同志說,在上世紀50年代抗美援朝期間,這件木雕上的金漆被剝下再熔化,提煉出其中的黃金以支援朝鮮。所以,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作品洗凈鉛華,顯得質(zhì)樸而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