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明
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同類項,大多數(shù)時候不是為了見賢思齊。相反,是為了凸顯自己的優(yōu)越感。
時間場景,可能是認知自我的最好入口。
清晨五點,拉著滿載資料的行李箱去機場,司機打著哈欠開著車。十字路口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熙攘之跡,橙黃色的清潔工,長長的公交大巴,還有翹首以盼等待班車的上班族,他們都踩著五時的足跡開始了一天的日常。想了想有沒有忘記帶的東西,即將在另一個城市開始的會議。按慣例,這次會議可能要持續(xù)至深夜,然后再趕午夜的飛機歸來。
如果時間是十點,爬起床來刷牙,看著鏡子里已經(jīng)有了三十年歲月的人,會感覺有些陌生。想想朱自清的《匆匆》,拈來幾句耳熟能詳?shù)木渥印词值臅r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人會立刻傷感起來。
第一個場景是為生活奔波的縮影,有時候會在老板看不到聽不見的地方略微矯情地抱怨一下,比如匿名的微信或微博。可抱怨歸抱怨,完后還要繼續(xù)投入戰(zhàn)斗,以老板們所希望的姿態(tài)。
另一個,卻是一個有些懶散、墮落的刻板形象。每當此時,腦海中會瞬間浮現(xiàn)出若干個“為何如此”的理由:昨天太累了,就當休息了;那么勞累奔波,是為了啥呀;和領(lǐng)導(dǎo)請個病假,反正今年的額度都還沒有用過。
不過這些都不是我常用的,我最能說服自己的殺手锏是“又不是我一個人這樣”,然后被子一蒙,不管鬧鈴聲聲。
阿Q精神不斷變種。想持續(xù)一種消極的狀態(tài),總能找到比你更消極的人,作為對比。
從一個不算很牛叉的院校畢業(yè),拿著一份相對體面的收入。每年有那么幾十次因公到不同城市乃至國外的機會。這些,早被同學(xué)和同鄉(xiāng)們引以為傲。這也讓我有些自滿,覺得得過且過也還不錯。
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同類項,大多數(shù)時候不是為了見賢思齊。相反,是為了凸顯自己的優(yōu)越感。
我很羨慕那些默默無聞玩出了名堂,低低調(diào)調(diào)就作出了一番成就的人。想效仿的時候,又時不時地打起退堂鼓。每天渾噩地忙,夜晚總結(jié)一下,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的閑事都并非必做的選項。曾經(jīng)憧憬的有一方書桌,安安靜靜地讀幾本書的愿望到了能實現(xiàn)的條件時,卻反倒實現(xiàn)不了了。
讀書的渠道多了,反倒沒什么人讀書了。人人都買得起電子書,網(wǎng)上書店能夠做到當日購當日達,在線書城能夠做到全方位的在線閱讀??蛇@些,都抵不過娛樂化的生活方式。形形色色的社交群充斥著視野,同齡友人們建立了以吃喝玩樂、追劇、旅游、交友相親、育兒和搶紅包等各類主題的群,各個群里每天都有看不完的信息。閱讀一遍,說上幾句,搶幾個紅包再發(fā)幾個,感覺一天就過去了。在一個鏈接的世界,每個人都成了社交世界的一分子,被推著趕著變成了它們的“奴隸”。
要是沒有足夠的定力,真不知道如何應(yīng)對這“橫屏”的世界,每個人拿著一部移動智能電話,知天下,連親友,時時處處都讓人分心。每天跳動著的電腦窗口,是國內(nèi)外的詭娛爆目的新聞,讀時興致盎然,讀畢索然無味。再上一會購物網(wǎng)站,收幾個快遞,表面上就充實地不得了啦。而目力所及,都是和自己一樣的人。公交上、地鐵上,圖書館,甚至睡前在床上都在刷著朋友圈。誰還有時間做“正事”呵。
在網(wǎng)上看到一條具有勵志意義的反省之言,準備踐行之: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卸其QQ,刪其微信,封其微博;收其電腦,奪其手機,摔其ipad;斷其wifi,剪其網(wǎng)線,使其百無聊賴。然后靜坐、喝茶、思過、鍛煉、讀書、彈琴、練字、明智、開悟、精進,而后必成大器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