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州市白云區(qū)人和鎮(zhèn)第六小學 孔鳳蓮
讓思維導圖架設童真與少年
文/廣州市白云區(qū)人和鎮(zhèn)第六小學 孔鳳蓮
多年執(zhí)教小學畢業(yè)班語文,觀課后往往有小學課堂“花枝招展”,中學課堂“銀裝素裹”之感。此外,培養(yǎng)孩子的思維能力理所當然地被輕視了。在新時期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思維以實現(xiàn)小、中學有效銜接?如何將堅冰化作一縷甘泉,為孩子打開一扇成長之窗?筆者試圖在閱讀教學中尋求小、中學銜接的路徑。
眾多的展示課、研討課、小、中學銜接課,多多少少存在“孩子們的閱讀都是在教師們的‘導演’下按部步班地進行著的”現(xiàn)象,試問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實現(xiàn)了嗎?
迷惘1:有效閱讀新模式要不要教師的“導”?小、中學課堂出現(xiàn)了促進孩子閱讀的“新面孔”,孩子們更自由了,如自主閱讀法,問題是新的閱讀模式需不需要教師的“導”,又如何能充分發(fā)揮孩子們的個體主觀能動性而進行創(chuàng)新性閱讀?
迷惘2:有效閱讀新模式要不要尋求突破口?傳統(tǒng)的閱讀模式離不開預習、課堂閱讀與復習,離不開理解、記憶與應用,可是閱讀新模式以何種方式為突破口,開創(chuàng)孩子們閱讀的新革命?
迷惘3:有效閱讀模式要不要重視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錢學森之問曾深深地刺痛了我,我相信它也刺痛了無數(shù)奮斗在教育第一線的同行們:我們沒有培養(yǎng)出一流的人才!語文閱讀貫穿孩子成長的整個階段,有效閱讀新模式如何實現(xiàn)“培養(yǎng)出一流人才”的宏偉目標?我們不禁叩問:新課堂背景下孩子們閱讀模式如何構建?
(一)思維全腦化:激發(fā)聯(lián)想與創(chuàng)意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前言部分明確指出:時代的進步要求人們具有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tài)、創(chuàng)新的思維。無獨有偶,猶太人之所以在諾貝爾獎中獨占鰲頭,是因為他們擁有開放的心智,探究的精神。思維導圖在孩子閱讀模式中的運用,這種“創(chuàng)意式閱讀”,在兩者間穿插了一根浸潤著聯(lián)想與創(chuàng)意的導火索,在孩子智能發(fā)展的黃金時期注入了強心針,充當了銜接的“紅娘“,讓掌管抽象概括的左腦和誘發(fā)形象感知的右腦各顯神通,將各種零七八碎的智慧、資源等融會貫通成一個系統(tǒng),孩子長成思維上的巨人也就不成問題了。
(二)閱讀簡明化:導航目標與要點
課前預習、課堂閱讀與課后復習是孩子閱讀方法的三大法寶,小學階段形成了良好習慣,中學階段的閱讀也會如魚得水。思維導圖在語文課程閱讀的介入,如同刪繁就簡的三秋樹——閱讀得以簡明化。
1.預習目標明確
預習是閱讀的前奏,正所謂不打無準備之戰(zhàn)。在布置孩子們預習《匆匆》(人教新課標版第十二冊)一課時,我向孩子們展示了如下的閱讀目標。見圖1
圖1
利用思維導圖展示預習目標,無形中向孩子們傳遞了這樣的信息: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關鍵的知識點上,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從而節(jié)省了寶貴的閱讀時間。
2.閱讀重點突出
語文的閱讀應該開放而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預習前奏的打響,還需要孩子在閱讀中加以分析與歸納。假如小學階段忽略了歸納能力的培養(yǎng),那么到了歸納能力成為主流的中學就顯得后勁不足了。在指導孩子們閱讀《學弈》(人教新課標版第十二冊)時,在探究什么原因造成“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后,我要求孩子把這一原因用思維導圖的方式記錄在課本上。如此一來,課文重點得到突顯,歸納能力也得以提升,可謂一舉二得。
3.復習回顧便捷
教者常常強調(diào)復習,可讓孩子們復什么卻簡而化之。孩子們根據(jù)不同的閱讀內(nèi)容所制成的一張張可視可感的“知識地圖”,為他們提供了復習的線索與路標。思維導圖往往加入了色彩、圖畫、代碼和多維度等元素,既增強記憶效果,又使人們從焦點想開去,記憶與開啟潛能兩不誤。如閱讀《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后,一孩子將課文梳理如圖2,筆者認為,知識的歸納比記憶更為重要,能將兩者溶合起來,也就相得益彰了。
圖2
(三)方法可視化:圖解靜態(tài)與抽象
“如果學生在青少年時期還沒有遇到一位明智的腦力勞動指導者,那么他就再也無法學會真正的思考了。”(蘇霍姆林斯基)這位腦力勞動指導者不一定是教師,可能一本書,一種閱讀方法,又或者是思維圖解工具?!墩蔡煊印罚ㄈ私绦抡n標實驗教材第十一冊)在介紹詹天佑開鑿居庸關隧道時,讓孩子們根據(jù)他們對文字的理解,即時創(chuàng)作相關的圖維導圖,讓靜態(tài)的語言變得立體,孩子們的課堂往往變得趣味盎然。思維導圖的出現(xiàn),如同沙漠中所出現(xiàn)的一片綠洲,一股甘泉,助小、中學銜接時期的孩子一臂之力。
“兒童認識發(fā)展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皮亞杰),鼓勵孩子自主繪制思維導圖,順應了兒童的認知心理,也為孩子的中學生活添磚加瓦。思維導圖可以散落在孩子們閱讀的方方面面。
(一)學前繪制,鋪路搭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孩子們讀一篇課文也好,讀整本好書也好,整體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不容忽視的,這關乎到孩子中學乃至成年后的發(fā)展。
1.繪制單元思維導圖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毙睦韺W蝴蝶效應顯示開學初,兒童處于情緒的興奮狀態(tài),當語文教材的墨香還縈繞在學生的指間之際,我布置了一項特殊的作業(yè):讓學生將語文教材瀏覽完,第二天召開班級讀書會,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加以展示。同時明確要求:以單元為整體,每一單元繪制一個獨立的思維導圖;思維導圖的中央為單元主題,可以結合主題內(nèi)容配以恰當?shù)膱D像;從中央圖像發(fā)散開去的主干,是每篇課文的題目;再從課題發(fā)散開去寫下你對課文的初步感知;思維導圖做到圖文并茂。第二天,在展示活動中,當一幅幅童趣十足的閱讀成果被孩子們作為“炫耀”的資本時,過往被喻為硬骨頭的預習整冊書也演變?yōu)橐患肥铝?。當孩子們的閱讀感知被賦予有趣、好玩與“刺激”時,歸納與綜合能力的提升便在無形中見分曉了。
2.繪制單篇課文的思維導圖
我們常說:教材無非是例子。怎樣將這個例子發(fā)揮到淋漓盡致?課前預習是必經(jīng)之路,可孩子們在“這條路”上“愛恨交加”,于是預習便成了畫生字、寫音節(jié)的“機械勞動”。引進思維導圖,不但增加預習的趣味性,而且于無聲中訓練孩子中學階段必須具備的歸納能力,可謂一脈相承。圖2是學生在預習《我的伯父迅魯迅先生》時繪制的圖維導圖。
從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她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反映主題及課外的延伸。也可以看出她的不足之處,沒有結合單元的訓練重點。一圖在手,既可窺探出孩子閱讀的長處,也可有理有據(jù)地指出其不足,教師因材施教的宏愿就清晰可見了。
(二)學中繪制,突破瓶頸
《最后一頭戰(zhàn)象》是沈石溪所寫的一篇動物小說,怎樣指導學生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是孩子閱讀的一個難點。本人鼓勵孩子在初讀文章后,運用思維導圖讓在小組閱讀中邊畫邊讀,有了圖的直觀再現(xiàn),孩子們對重難點的把握就容易多了。在孩子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后,我作了如下的嘗試:
1.繪制思維導圖:英雄的軌跡
(1)瀏覽全文,嘎羧經(jīng)歷的哪些事深深打動了你?用思維導圖畫出來。
(2)出示孩子的一幅圖,讓孩子介紹自已為什么要這樣畫。
(3)根據(jù)思維導圖指導孩子理解課文。
(4)看圖講講嘎羧的英雄軌跡。
2.繪制思維導圖:催人淚下的畫面
(1)思考最打動你的場景是什么?用思維導圖畫出來。
(2)小組閱讀:在小組中出示繪制的圖,用語言描述感動自己的地方。選取最讓自己小組感動的畫面,小組合作圖、文、演三結合理解片段內(nèi)容。
(3)小組自薦上講臺展示小組交流成果。
在閱讀指導課中,思維導圖的運用,既充分調(diào)動了孩子們的閱讀積極性,又使重難點迎刃而解,實現(xiàn)了小、中學從自主合作到自主探究的脫變。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