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王義正
馬建華:杭州公車改革“操盤手”
文//本刊記者 王義正
馬建華
“十年如一日”往往是我們形容一個人專注于一件事時一種夸張的說法,又有幾人真能“十年如一日”?
馬建華,杭州市發(fā)改委綜合體改處調(diào)研員,2003年開始致力于推動杭州市公車改革,截至2014年,整整11年。如今,杭州公車改革已被譽為中國最成功的車改范本,全國各地很多負責車改的官員都前往杭州向馬建華“取經(jīng)”。而對于杭州市和馬建華個人來說,在成功和榮光背后,有著怎樣的曲折故事?全國最成功車改背后的“操盤手”又是怎樣一個人?
有媒體曾這樣描述馬建華:“改革者通常都是主政一方的決策者,但馬建華是個例外?!瘪R建華只是一個正處級干部,為何能成為杭州公車改革的“操盤手”,這可能是很多人的疑惑。這一切都得從2003年說起。
2003年,杭州市開始醞釀公車改革,當年8月,杭州市成立了公車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體改辦,時任體改辦宏觀體制處副處長的馬建華就成了直接操刀手。
公車改革涉及深層次利益調(diào)整,動的是領導干部的“車子”奶酪,是一個得罪人的工作,許多地方發(fā)改委(局)都怕“得罪人”,包括杭州市的個別區(qū)縣都不愿意接這個“燙手山芋”,很多地方的車改進展緩慢,這就是重要原因。
對馬建華而言,“得罪人”也是一門藝術?!安缓叫牡氐米锶耍米锏娜嗽蕉?,怪你的人越少。只要一碗水端平,所有人都得罪了,等于不得罪人?!瘪R建華告訴本刊記者,這么多年為了車改,早已不記得得罪了多少人,有級別比他低的,也有級別比他高的,熟人和朋友也不在少數(shù)。然而,為了車改,只能得罪他們。
就在本刊記者對馬建華的采訪過程中,杭州市一位副廳級領導給馬建華打電話,要求按副廳級待遇享受“個性化用車服務”(等同于專車),但馬建華一直不同意。該副廳級領導打電話希望馬建華能“重新考慮”,然而,這位副廳級領導卻在馬建華這里碰了一個釘子,最終二人“不歡而散”。
這讓記者感到很詫異,“官本位”思想在相當一段時期內(nèi)還是會影響中國的政治生態(tài),在“官大一級壓死人”的大語境下,馬建華可謂一個另類。
但當我們回過頭來看,一個“得罪人”的公車改革,如果沒有敢得罪人的執(zhí)行者,改革必然難以成功。杭州車改能成為全國最成功范本,已經(jīng)印證了馬建華的“硬”。正是他無數(shù)次“硬邦邦”地把一些人的“不合理”要求頂回去,改革才得以成功?!按蜩F還需自身硬”,這句話多用于反腐領域,然而,對于改革者而言,何嘗不是一樣?要啃硬骨頭,首先得自己夠硬。
車改開始之后的十多年里,馬建華辦公室的電話經(jīng)常響個不停,除了匯報車改工作的,不乏一些車改單位想“走后門”的。“有時候,感覺自己都快成接線員了?!瘪R建華無奈地表示。但這些都不足以動搖一個改革者的決心,“口子不能開,給一個人、一個單位特殊化了,別的人、別的單位也會提這樣的要求,必須一視同仁?!?/p>
2014年12月11日下午3點,本刊記者在杭州市發(fā)改委所在的杭州市政府大樓18層對馬建華進行了采訪,截至下午5點半,一共不超過3個小時。本刊記者做了統(tǒng)計,就在這不到3小時之中,先后有8個車改單位的工作人員前來向馬建華匯報或咨詢中央、省里布置的全市車改統(tǒng)計事宜,除此之外,馬建華還接聽了13次電話。當然,這只是馬建華11年來很普通的一個工作日。不過他強調(diào)今天比較特殊,平時沒這么多的電話。
公車改革是一件極為繁瑣的工作,車改的各種規(guī)章需要制定,各方利益糾葛需要協(xié)調(diào),車改的各項進程需要督促,馬建華是集設計者、執(zhí)行者、監(jiān)督者于一身。
改革中最怕什么?“最怕的就是原本好的政策在執(zhí)行中發(fā)生變異?!边@正是馬建華最擔心的事。由于杭州車改制度有一項公共交通專項經(jīng)費政策,即車改單位可不高于10%的比例向財政申請公共交通專項經(jīng)費,但這塊財政單獨安排的預算有很大的操作空間。
一些單位就盯上了這塊“唐僧肉”,什么報銷項目都往車貼的“筐”里裝。這導致在一些單位存在車貼經(jīng)費亂用、超用的現(xiàn)象。盡管馬建華“多管閑事”屢屢制止這類違規(guī)現(xiàn)象,但仍未能徹底杜絕。
公共交通專項經(jīng)費還有一項“含金量”較高的政策,針對出行任務較重的工作人員,年底可以給予“個人一次性公務繁忙專項補貼”,由本單位公共交通專項經(jīng)費支出,但不得超過該經(jīng)費總額的50%。但馬建華往往以申請單位提交的申報材料不實或拿不出足夠的證明材料為由,一律予以拒絕,至今杭州市級機關車改單位無人拿到過這項“補助”。
2011年年底,杭州市開始同意個別區(qū)縣調(diào)整車貼標準,有的地方“福利化”傾向較重,“趁機”把車貼標準調(diào)得很高?!拔叶啻慰嗫谄判牡刈龉ぷ?,希望漲幅低一點,但有的地方仍然我行我素,我這兒走不通,就去找別的領導。”馬建華對于車貼當作福利津貼的行為非常反感,堅決反對這種做法,認為這對車改本身是一種傷害。
所以在車改中,馬建華對每項工作都極為細致。據(jù)本刊記者觀察,2014年12月11日下午,送至馬建華處的車改統(tǒng)計表格,馬建華都是“一字一句”地認真審核,對于電話那邊來咨詢的填報單位,也是不厭其煩,再三叮囑。
杭州公車改革中的很多制度設計、政策執(zhí)行事項都是馬建華親自把關,“公信力,就是改革的生命力”。在馬建華看來,有了好的制度政策,不認真嚴格執(zhí)行,一切枉然。車改中無論主觀的還是客觀的,犯的錯誤越少,越能讓大家對車改有信心,才能保證公信力。
杭州公車改革雖然被譽為全國最成功車改,但外界對此并非完全沒有質(zhì)疑。本刊記者在網(wǎng)上看到對杭州車改車貼過高、層級之間差別過大方面的質(zhì)疑聲不少。
杭州的車貼標準要比國家的標準高大約50%,這讓很多人不解,而杭州車貼的層級劃分中,正職局長的車貼比最低一級辦事員高出近8倍,這也引起一些基層公務員的質(zhì)疑。有人認為,局長整天坐在辦公室并不像下面的辦事員天天在外面跑,為什么車貼反而比下面具體辦事人高出許多?車貼不按工作內(nèi)容和工作幅度發(fā),反而是按職層發(fā),這樣的車改標準是否是“官本位”的另一種形式?
面對本刊記者同樣的質(zhì)疑,馬建華講述了自己的想法。從2009年到2011年,杭州分三批實施市級機關車改。前兩批本著“自愿報名”原則,只啟動了56家市級機關,第三批涉及近一半的市直機關單位,阻力很大,單靠自愿是走不通了,市里果斷下了行政命令。第三批車改遲遲啟動不了,原因正是由于“單軌制”真正觸動了官員的切身利益。然而,馬建華是“單軌制”的堅定支持者,他認為只有“單軌制”才能真正取得車改的成功。他告訴本刊記者,如此“單軌制”在杭州已經(jīng)達成了共識。
“車改中利益觸動最大的其實是單位的領導班子成員,如果曾經(jīng)習慣坐公車的他們不支持車改,車改是進行不下去的。”馬建華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在車貼標準體系設計時尊重現(xiàn)實——特權贖買。用合適的貨幣化車貼,贖買“一把手”們的專車特權,從而掃清或者減小車改的阻力。所謂的高車貼,同樣是源于這個出發(fā)點,只有大家愿意參與車改,車改才能走下去。如果一次性剝奪了別人原有的“既得利益”,必然會有巨大的阻力。
李克強總理對于當下中國的改革曾說過這樣的話:“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都難?!焙贾菔杏昧艘环N極為溫和的方式,完成了利益重組,從而巧妙地推動了杭州的車改。
馬建華跟本刊記者算了一筆賬:采用貨幣化車改,杭州市級機關一年發(fā)的車貼只相當于原來車輛更新費用,這還不算一年公車的燃油、維修、車險、路橋費等。搞車改,財政支出“節(jié)約”得多。“最重要的是,節(jié)約財政開支只是車改的最低目標,根本上是要結(jié)束中國官員的‘轎子’文化?!?/p>
短期內(nèi),用“特權贖買”的方式讓官員們放棄“轎子”,時間長了,這些官員就能適應沒有“轎子”的生活。雖然現(xiàn)在杭州的車貼標準看似有不合理之處,但那是為了讓杭州市的官員們接受車改,從而放棄公車。等他們適應了沒有公車的日子,再從細節(jié)上修改車貼標準。
對于自己一手“孕育”的杭州車改方案,馬建華也在繼續(xù)思考?!安⒎撬袉挝欢歼m用于單軌制的車改模式,例如公檢法系統(tǒng)、學校醫(yī)院。衡量能否車改有一條重要標準:該單位公務交通出行能用社會化車輛來保障,不能用社會化保障的就不能輕易搞貨幣化車改?!瘪R建華所說的這些單位,就是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平安的機關,以及涉及民眾公共利益的單位?!叭欢F(xiàn)在很少有人注意到這個問題,一味地鼓勵所有黨政府機關推行車改,如果按照中央機關上下班交通改革的方式來設計公務交通的改革模式,是欠妥善的?!瘪R建華對此有些擔憂。
寫到這里,對于文章開始處說到的很多人疑惑杭州車改“操盤手”為什么是馬建華,記者似乎已經(jīng)有了答案。馬建華是一個具有務實精神和開闊視野,兼具敢于“得罪人”的魄力,且精力充沛的人,機遇又恰巧讓他身處杭州公車改革的核心。馬建華成就了杭州車改,杭州車改也成就了馬建華。
如果不是杭州車改,馬建華可能永遠不會進入公眾視野。用馬建華自己的話講,自己是官場中的另類。1985年7月,馬建華從上海復旦大學政治經(jīng)濟學專業(yè)畢業(yè)后,先后在“計委”(計劃委員會)和體改委(體制改革委員會)工作,最后兩個單位合并為發(fā)改委,馬建華可謂一直在同一個單位工作。他天天打交道的就是宏觀經(jīng)濟層面的改革和政策。
做過車改工作后,馬建華慶幸自己近30年里沒有管過投資項目審批和政府資金補助方面的工作,因為那對他而言是一種煎熬和痛苦?!霸谖铱磥恚隙ㄓ胁簧偈遣环蠈徟鷹l件的,全都得斃掉,人會被我得罪光了。”
上文提到馬建華在車改中得罪了不少人,其實在日常工作中,馬建華在本單位也是“特立獨行”。在馬建華2009年的述職報告中,本刊記者發(fā)現(xiàn)了這樣的語句,“2009年我的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有對‘中國特色'缺乏充分、足夠的了解,經(jīng)常有脫離‘中國特色'主流文化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工作思路與建議難免與領導發(fā)生矛盾?!边@里的“中國特色”指的就是官場潛規(guī)則。有時候工作中和領導產(chǎn)生了分歧,馬建華只要認為自己有道理,多會與領導爭上一爭?!爱斎?,只要完全出于對工作的負責,我們領導也很大度,比較理解,所以一般都不會責怪我。”馬建華告訴本刊記者。
可能正是因為對工作的較真,時間長了,領導不再給他安排其他崗位,馬建華自己并不介意,在車改方面干得不亦樂乎。而不少同事對馬建華更多的可能是尊敬,但不會有太多親近,也不會有太多的認同。
馬建華酷愛看碟、旅游,收集了上萬張電影碟片,去過國內(nèi)外不少地方,其中光西藏就去了兩次,跑完了大北線和南線。旅行中的跋涉和獵奇能豐富、磨礪人的心性,能開闊視野?!澳芏嗯闩慵胰?,對我也是很重要的?!瘪R建華說,他現(xiàn)在更加珍惜眼前的“小而真”的幸福。在采訪中,馬建華多次提到“小而真”這個詞,這是一種務實的生活態(tài)度,沒有高大上,亦不會有假大空。當下正在進行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國,也正需要這種“小而真”的態(tài)度。
1963年出生的馬建華已經(jīng)51歲了,對仕途已經(jīng)沒有太多的期盼。本刊記者問馬建華:“您十年如一日地全力推動杭州車改,是否有您作為一個老杭州人想在有生之年為杭州做點實事的想法?”馬建華笑著回答說:“我沒那么偉大,我只是在履新一個國家公職人員的職責,國家給我發(fā)了工資,我只是在干我該干的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