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曉白
官員兩面性折射權力任性
文_曉白
趙黎平
近日,據(jù)媒體報道,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政協(xié)原副主席趙黎平3月20日在赤峰市境內(nèi)涉嫌故意殺人,現(xiàn)已被公安機關羈押,而被殺害的是與趙黎平關系較為親密的一位女性。趙黎平在內(nèi)蒙古公安系統(tǒng)任職33年,曾任內(nèi)蒙古公安廳刑偵處處長、公安廳廳長、武警內(nèi)蒙古總隊第一政委。身為“老警察”,趙黎平有過一番“好人論”:“如果你不能做一個好人的話,肯定不會是一個好黨員,也肯定不會是一個好官,也肯定不會是一個好警察?!?/p>
這樣的新聞一出,立刻引起廣泛討論:一是因為被害者是女性,且與趙黎平關系親密,人們不禁聯(lián)想到所謂的“宮闈秘事”;二是因為趙黎平身份特殊,做出這樣的事令人難以置信。也就是說,大家之所以關注這樣的新聞,既出于某些人獵奇的心態(tài),也由于官員臺前幕后的巨大反差。照常規(guī)來看,趙黎平曾是公安廳的領導,殺人的后果他再清楚不過,做出這樣的事簡直不可理喻;照他的“好人論”來看,他的思想認識水平不低,足以給他的行為以強力指導。然而,事實證明,不管官員身處何職,不管其思想認識水平多高,在某種條件下,都有為惡的可能。打黑英雄王立軍不也如此嗎?
而以現(xiàn)在的反腐態(tài)勢來看,官員出現(xiàn)反差或者變臉已經(jīng)稀松平常,比如某紀委書記違紀啦,某法院院長違法啦,某些官員剛進行了一番“廉政宣言”,隨后就被帶走調(diào)查啦之類。更大的反差則是那些大老虎們,前些年的形象還是偉大光榮正確,光彩照人;今日淪為階下囚,那些骯臟的事也一一浮出水面,令人震驚不已。
面對官員的巨大反差,有人覺得這反映了人性的復雜,比如一個人往往有天使和魔鬼的兩面,或者說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也有人覺得,官員的反差反映出的是知行難以合一的問題。這種分析有一定合理性,但在筆者看來,官員反差折射出的更多是權力的任性。
人性確實復雜,人在很多時候是個矛盾體,在正常情況下,趨利避害是人之本性,但對于官員的兩面性,以人性之復雜來解釋未免有些簡單籠統(tǒng),避重就輕,就像某個人犯錯了,我們不分析其具體的犯錯原因,而是以是人都會犯錯為其找臺階下。似乎一些官員犯錯情有可原,如同醫(yī)生也會生病一樣。
普通人待人接物時當然也會有不同表現(xiàn),這與其認知能力、生活經(jīng)歷、世界觀等密切相關,所以才有了物是人非的感嘆。然而對于某些官員,其人生之反差往往是由于權力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在某些貪官的案例中,他們在沒有掌握權力時,常常能夠安分守己、勤勉工作、心系百姓,而一旦權力逐漸加碼,就開始忘乎所以,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為惡起來心安理得。
對于這些官員來講,他們深知權力是個好東西,不受監(jiān)督的權力更是個好東西。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形象就由自己精心打造,鏡頭前總是和顏悅色、勤政愛民,講話沒有不重要的,指導沒有不正確的。他們的名字群眾很熟,而群眾對他們的認知卻極其有限。所以,一旦這些官員失去權力的魔性,他們的所作所為就成了另一番天地,群眾這時才“識其廬山真面目”,“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說的白是什么白”?曾經(jīng)的明星官員仇和,不就來了一個“大逆轉(zhuǎn)”嗎?這樣的劇情,民眾始料未及。
然而,如果仔細想想,我們所遇到的這種情況不難理解,它只不過一次次地證明了“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這個政治學命題的正確性,如果一直懷有這種心態(tài),某些官員的反差之大根本不足為奇。可惜的是,我們習慣于相信某些官員的道德自律、人格操守以及政治表演,乃至對于清官,“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而在監(jiān)督上,卻往往缺乏有效機制。再看趙黎平,他的殺人動機尚在調(diào)查中,其劇情還沒有完全披露,但相信過程并不稀奇,這種最后的你死我活里,起初到底有多少權力下的“情投意合”?
權力的任性,讓一些官員恣意妄為,趙黎平只不過是其中之一。一些官員落馬后,總是懺悔組織沒有及時提醒他,民眾沒有有效監(jiān)督他,最終使他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但作為組織和民眾也有委屈——如果我能“看”得見,就能輕易地分辨白天黑夜,就能準確地在人群中牽住你的手,讓你莫亂伸手,因為伸手必被捉。
可惜的是,在很大程度上,民眾“看”不見,也無法阻止官員伸出骯臟的手肆意妄為,而只能在某些官員出事時,徒留一聲嘆息,或者錯愕地發(fā)問,他們怎么會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