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洋
目前,我國的教育正朝著素質(zhì)教育軌跡順利前行,我們的教學指導思想、課堂體系、教學方法等都要轉(zhuǎn)變,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才能擔負起培養(yǎng)跨世紀人才的重任。
素質(zhì)教育要落在實處,關鍵是要抓住課堂這個主陣地,切實加強語言文字訓練。我們在具體實踐中,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抓起。
一、把“愉快教育”引進課堂,提高學生整體素質(zhì)
(一)正確認識小語教學與愉快教育的本質(zhì)
“愉快”是教學的形式,教學是“愉快”的目的,為教學尋“愉快”,以“愉快”促“教學”,讓學生在愉快中獲取知識,發(fā)展思維,深化“愉快”“教學”目標與形式統(tǒng)一,“愉快”與“教學”保持同向。
(二)轉(zhuǎn)變教學思想,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魏書生說:“我們是學生的長工,學生是地主。不言而喻,所有的都是為學生服務的。”顯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1.激發(fā)興趣。濃厚的學習興趣是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是“愉快教育”的前提。通過生動活潑,富有吸引力的故事,激發(fā)好奇心和課前啟動結(jié)合起來,生動活躍的課堂氣氛,更能使學生興味盎然,很輕松地學會了新知識。
2.跳一跳,摘桃子。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耐學三苦,得學之樂”的觀點。學習自然是一種艱苦的過程,但學有所得、思有所成,樂便融在苦中了,苦也成了一種樂。我在教學中采用分層優(yōu)化的方法,培養(yǎng)不同層次的學生深入鉆研的學習品質(zhì),這將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持久的動力。
3.注重學生參與意識的培養(yǎng)。綜合運用已知,獲取新知識,形成能力。這種能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在“綜合運用”和“進一步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使學生的能力不斷提高。我不僅在課內(nèi)這樣做,在課外也注意有意識地將課內(nèi)的知識延伸到課外,進行興趣遷移,再把課外有關知識引進課內(nèi),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增長閱讀能力。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實行愉快教育,對現(xiàn)代教育指導思想,教材實施,社會的需要都具有偉大意義。
(三)改進教學方法,寓愉快教育于語言文字訓練之中
我在教改實驗過程中,充分認識到“愉快”是手段,“訓練”是目的。教師只有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要把握好教材,從教材出發(fā)。
1.利用背景的渲染。如教《在仙臺》一課時,在對中國的社會背景以及在仙臺情況做一簡單介紹后,提出這樣的問題:在當時中國國民如此貧窮的情況下,一個中國青年學生,只身一人到日本仙臺學醫(yī),人們會怎樣看他?他又會受到怎樣的待遇呢?這樣通過背景的渲染,使學生將自己的思想感情同人物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進入情境氛圍。
2.從課題出發(fā)。課文的題目,是文章最精彩處,往往蘊有深刻含義,文章的學習目標往往包含其中,教學中我充分抓住文章題目大作文章。如講《再見了,親人》一課時,向?qū)W生講明這一課的學習任務,就是要弄清誰是親人,為什么把他叫做親人?這樣做使文章增強了活力,產(chǎn)生了求知欲望,有學習的沖動,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生動性。
3.從關鍵詞語提出。詞語是構(gòu)成文章的基本要素。抓關鍵詞語對把學習目標展開學習,甚有重要意義,所謂重點句,指的是直接反映文章內(nèi)容的句子,它于課文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之功能。如《海底世界》中,海底真是個景色奇異,物產(chǎn)豐富的文明世界……課文中這樣的句子很多,均屬此類句子。全篇文章圍繞它展開,體現(xiàn)文章精神。培養(yǎng)學生抓住關鍵的詞句,對語文教學有很大的幫助。
這樣,小語教學重點從“教”轉(zhuǎn)移到“學”上來,以學生的語文訓練為主線,以愉快教育為手段,讓他們帶著良好的心理,在愉悅的環(huán)境中啟迪理智,領悟生活的真諦,在愉悅中完善道德,實踐證明,都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改革課堂教學,為語言文字訓練揚起風帆
課堂教學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主要陣地。教學中,我牢牢抓住這塊生動的陣地,讓它更好地發(fā)揮作用。
(一)合理安排教學內(nèi)容
教法的設計、材料的安排和內(nèi)容的難易程度,要分層設計,分類教學,使優(yōu)生聽起來不乏味,中等生不很難,后進學生有興趣。
(二)充分利用最佳時間
一節(jié)課前20分鐘,學生學習情緒飽滿,精力集中,是一節(jié)課的最佳時間。后進生集中注意的時間比較差,注意的穩(wěn)定性不夠。因此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引起他們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去突破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力爭在前20分鐘完成主要教學任務,達到語言文字訓練的目的。
(三)時時牽制學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順利進行學習的必要前提。上課時教師要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充分發(fā)揮他們手腦口的利用率,使新知識的形成過程在學生的頭腦中不斷消化,40分鐘內(nèi)學生的體驗是:輕松——活潑——興奮——成功。
(四)寓教于樂,實施情知教學
情知教學,即寓趣味性、知識性、思想性于一體,在要求上求“實”,訓練上求“活”,方法上求“趣”,使學生學得有趣、有情、有味。如“利用舊知學習新知”,進行“實際操作練習”,“設計游戲競賽”等活動,讓學生的手、腦、口都得到鍛煉,從而達到訓練的目的。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要把握好課堂這個陣地,充分利用這個陣地,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選擇好訓練時機、訓練層次、訓練程序,切實處理好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的關系,真正達到語言文字訓練的目的。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