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旭云+鄭書祥
中圖分類號:G63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5)11-0044-01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修訂版)在教學建議部分新增"強調(diào)與生活實際以及其他課程的聯(lián)系",同時也要求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優(yōu)化教學過程"。課標要求增強思想品德課的開放性,積極開發(fā)其他學科的相關資源;對教材的使用要有創(chuàng)造性,不以教材作為唯一的課程資源;在合理利用教材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組織教學內(nèi)容,優(yōu)化教學過程。
我作為一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以學生的生活為出發(fā)點,以教材為基礎,但又不局限于教材來布置教學任務,這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興趣。以下是我在進行《"我能行!"》(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級下冊,第二課第一框)教學中布置的任務:
閱讀課本p21-22,完成下圖:
這個自學任務一布置,學生們非常感興趣,不用我催促就迫不及待地打開課本,開始尋找答案。我在學生自學的時候在教室來回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這時,有學生就提出問題了:"老師,天平為什么這樣傾斜?'自負'怎么就輕了?'自卑'怎么就重了?"
我思考了下,把這個學生的疑惑轉(zhuǎn)述給全班同學。大家開始一片安靜,突然有學生舉手:"老師,我知道!自負的人'只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就像課本上的青蛙一樣,它的肚子雖然越吹越大,但是里面全是氣體,沒有重量的!天平左邊就變輕了!"
其他同學在底下恍然大悟,我趁熱打鐵:"那自卑呢?"好幾位同學舉起了手,"自卑的人'只看到自己的缺點,看不到自己的優(yōu)點',就像課本上的'自卑者'一樣,給自己加了太多的包袱,把腰都壓彎了!所以天平左邊就變重了!"
我及時對學生們的發(fā)言進行了總結:"所以自負和自卑都是自信的誤區(qū),自負的人看不起別人,夸大自己的優(yōu)點,高估自己,總是'自我膨脹',顯得'飄飄然'的;而自卑的人總是看到自己的缺點,給自己背上重重的'包袱',使自己直不起腰來。那我們要做怎樣的人?"
這個看似簡單的任務背后卻充滿了"問題"。我在備課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自信"、"自負"、"自卑"這些抽象的心理概念,想到了物理學科當中的天平。用天平來衡量這三者是否可行?我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任務設計,發(fā)現(xiàn)用物理知識解釋天平發(fā)現(xiàn)傾斜的現(xiàn)象有很多不"合理"的情況:如"自負的人只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看不到自己的缺點",那天平應該如何傾斜?為什么要這么傾斜?假如以重量的增減去回答,那自卑和自負都可以向同一方傾斜,又如何讓學生去區(qū)分三者?問題接踵而來,使得我一度要放棄,但這是思想品德課,不是物理課。我又仔細閱讀教材:課本21頁青蛙的故事中,自負者是"依據(jù)虛假的事實","虛假的事實"有"重量"嗎?課本22頁小組活動中自卑者彎著腰,是什么把他的腰壓彎了呢?我把這些"問題"帶到了課堂,使學生在探究中體驗,落實三維目標。
在我以往的思想品德課堂中,"任務"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但是都是以簡單的問題形式出現(xiàn),在我刻意降低難度的情況下學生只要在課本上找一找就有"答案",自學環(huán)節(jié)就流于形式。通過這個案例,增加了我在"任務"方面的"創(chuàng)新"的信心,不再簡單地以"問題"來讓學生自學,而是突破教材,結合學生的生活時間來設置任務。這提高了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熱情,同時在思考、探究、體驗中落實了教與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常亮.利用學生自身資源打造思品高效課堂[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1(03)
[2]張誠.杜威的教材觀對"二次開發(fā)"教材的啟示[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0(09)
[3]孔祥武.如何提高教師對教材的二次開發(fā)能力[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09(09)
[4]徐承蕓."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J].小學教學研究.2007(12)
[5]俞紅珍.讓學生成為教材"二次開發(fā)"的參與者[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26)
[6]王世偉.論教師使用教科書的原則:基于教學關系的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08(05)endprint
讀與寫·下旬刊201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