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娟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讀著蘇軾的《水調歌頭》你一定知道,我要給你講的是中秋節(jié)了。小時候有一年中秋放學回家,剛進門還沒來得及放書包母親就拿著鍋鏟跑出來對我說:“去,給你爸爸買啤酒去,他這會兒都下火車了,還給你帶了云南的火腿月餅呢。”現在回憶起來,那下著微雨的中秋月夜因為父親遠行歸來的團圓而成為了最幸福的日子,而我再也沒有吃過那樣好吃的火腿月餅。
對,沒錯,就是吃。就像春節(jié)要吃餃子、元宵節(jié)要吃湯圓一樣、端午節(jié)和中秋節(jié)也要吃粽子和月餅,古今中外無論什么節(jié)日總是和吃吃喝喝脫不了關系,而多年以后無論你到了什么樣的年紀,離家多少里,心里最懷念的應該還是那一口后來無論如何也沒那么好吃的“美味”吧,那今年中秋,在欣賞月色的同時,小編也帶大家感受一下古人筆下的月色和名畫中的吃喝,一起回味那記憶中的味道和鄉(xiāng)愁吧。
看到這幅《月下把杯圖》的時候,是不是也和筆者一樣有一種穿越到了南宋的感覺?馬遠畫山水以少見多,以小見大,畫樹“瘦硬如屈鐵”,多折枝。遠山則低,用淡墨勾染。看著蒼茫外,露出的月亮是否也感受到了畫家的思念之情?
《雍正圓明園十二行樂圖》出自兩百多年前畫家郎世寧之手跡(什么?你不知道誰是郎世寧?那你一定沒有看過《康熙王朝》),經歷非凡滄桑的歲月,經過數代先人精心保護至今,絲毫無損,真是一個奇跡,屬中國無價之國寶。幻想一下倘若能在圓明園中與皇族一同飲酒賞月,那也是此生無憾了。
快看!有美女……看過《紅樓夢》的讀者們一定為書中描繪的“黛玉葬花”“湘云醉臥”“寶釵撲蝶”等古代富貴女子的媚態(tài)生活動容不已,而 《月曼清游圖》冊描繪的則是宮廷嬪妃們一年12個月的深宮生活,如果好奇那還等什么,把除8月瓊臺賞月以外的其他十一幅一起翻來瞧瞧吧。
“不亂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如此,安好”。豐子愷作為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一身崎嶇坎坷卻又寵辱不驚。先生的畫都是平凡的生活瑣事,但是寓意很深,但又非常平凡,在平淡中蘊藏真知。盡管置身于黑暗之中,也繼續(xù)營造著那個澄澈晶瑩的世界,一個背影,一彎玄月似已道出人生。
錢杜,字叔美,號松壺小隱,亦號松壺,亦稱壺公,號居士,錢塘(今杭州)人。錢杜的繪畫,以細筆和淺設色為主,運筆松秀縝密,所畫山石、人物形象,能寓巧密于樸拙之中,古人真是文雅,中秋泛舟湖上,賞月飲酒,想想也是醉了。
和中秋密切相關的一個女人就是嫦娥,神話中因偷食大羿自西王母處所求得的不死藥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廣寒宮之中,美國的尼爾·奧爾登·阿姆斯特朗登月邁出“人類的一大步”的時候,我們就都知道,那個月亮上并沒有住著嫦娥姐姐,可是比起坑坑洼洼的月球表面,神話傳說似乎更有詩意。
《韓熙載夜宴圖》是中國畫史上的名作,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它以連環(huán)長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韓熙載家開宴行樂的場景。分為五段:悉聽琵琶、擊鼓觀舞、欣賞王屋山跳六么舞、更衣暫歇、清吹合奏、曲終人散。韓熙載為避免此圖繪寫的就是一次韓府夜宴的全過程。這幅長卷線條準確流暢,工細靈動,充滿表現力。很有故事性,像膠卷一樣將古人節(jié)日夜宴的奢靡場面生動描繪。
看完古畫,我們再看看書法中關于中秋的經典作品:《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草書,傳為東晉王獻之的傳世真跡,原為五行三十二字,后被割去二行,現僅存三行二十二字,清乾隆時被收入內府,與《快雪時晴帖》《伯遠帖》號為“三稀”,乾隆遂以“三希堂”為御書房名。
賞月吃月餅也好,賞桂花飲桂花酒也好,中秋節(jié)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那么此刻的你,在什么樣的年紀,離家多少里?
小貼士:
中秋節(jié),又稱月夕、秋節(jié)、仲秋節(jié)、八月節(jié)、八月會、追月節(jié)、玩月節(jié)、拜月節(jié)、女兒節(jié)或團圓節(jié),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jié)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jié)定在八月十六。中秋節(jié)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元旦齊名的中國主要節(jié)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jié)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jié)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jié)被列為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秋節(jié)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jié)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