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付艷,李桂平
(1.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天津 300193;2.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天津 300193)
失語癥是中風的常見并發(fā)癥,患者不能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甚至導致抑郁、焦慮、認知功能障礙等,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1-3]。對失語癥患者進行有效的治療,盡早重建患者的語言功能,對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意義重大[4-12]。本研究運用針刺配合神經肌肉電刺激(NMES)治療缺血性卒中后運動性失語,并與針刺治療進行對照,采用隨機對照臨床研究,不僅探討了針刺配合NMES治療缺血性卒中后運動性失語的臨床療效,而且引入日常生活交流能力測驗(CADL-T)量表評價日常生活交流能力,以期更全面反映針刺配合NMES治療缺血性卒中后運動性失語的優(yōu)勢。
全部病例均為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針灸科病房自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的腦卒中患者,共75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8例、治療組37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18例;年齡42~78歲,平均(63±6)歲;病程 15~30 d,平均(23.5±2.2)d。治療組中男19例,女18例;年齡42~79歲,平均(61±7)歲;病程15~30 d,平均(22.3±3.5)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缺血性卒中診斷標準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xié)作組制定《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擬定[13]。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1996年中華醫(yī)學會第4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第3次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標準,并經腦CT或MR診斷為腦梗死[14]。
1.2.2 運動性失語診斷標準
經西方失語癥成套測驗(WAB)診斷為運動性失語。
①符合診斷標準;②病程在15~30 d,年齡40~80歲;③患者意識清楚,病情基本穩(wěn)定,無明顯記憶、智力障礙,能配合完成試驗;④發(fā)音器官無明顯受損。
①不符合上述診斷、納入標準;②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腔隙性腦梗死、無癥狀性腦梗死;③存在嚴重心、肝、腎等原發(fā)性疾病和內分泌、造血系統(tǒng)等疾病;④存在腦腫瘤、腦外傷、腦寄生蟲病;⑤存在嚴重聽力和視力障礙,存在抑郁癥、精神病。符合上述任何一項者予以排除。
基礎治療依據(jù)《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15],所有入組患者均給予抗血小板、抗凝、降纖,控制血壓、血糖、血脂,改善腦代謝、腦循環(huán),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等基礎治療。
依據(jù)語言康復訓練法[16],所有入組患者于每次針刺前均進行語音訓練、聽理解訓練、口語表達訓練、命名訓練、描述訓練30 min,每日1次。
除基礎治療外予針刺治療。
取金津、玉液、風池(雙側)、完骨(雙側)、翳風(雙側)、廉泉、旁廉泉(廉泉穴左右旁開各0.8寸)。患者張口,舌尖抵上顎,暴露舌系帶,取金津、玉液,用三棱針點刺舌底靜脈,使出血1~2 mL。風池、完骨、翳風穴采用長 75 mm針灸針,沿喉結方向震顫徐入 2.0~2.5寸,行小頻率高幅度捻轉補法1 min,喉頭或舌根有酸脹感為度。囑患者微仰頭,取廉泉、旁廉泉穴,采用長75 mm針灸針向舌根方向直刺,進針2~2.5寸,施提插捻轉瀉法1 min,致喉頭部有酸重感為度。每日1次,10 d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17]。
在對照組基礎上予神經肌肉電刺激(NMES)治療。
患者取仰臥位,采用NMES治療儀,頻率 50 Hz,通斷電比為1:1,波升/波降為2 s/1 s,脈沖寬度0.05~100 ms,取2組小電極片分別置于旁廉泉穴位上,電極輸出強度以引起相對應肌群緩慢間斷收縮為標準。治療時間為每次20 min。每日1次,10 d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采用日常生活交流能力測驗(CADL-T)量表從購物、問路等22個日常生活常用項目評定日常生活交流能力,每個常用項目評分最低為0分,最高為4分??偡譃?~33分需要全面輔導;34~67分需要大部分輔助;68~92分在家庭內能獨立;93~115分達實用水平;116~136分達獨立水平[18]。
以《漢語失語癥檢查法》作為記分標準,對所有患者進行治療前、治療后評分測定,記錄患者復述、命名、自發(fā)談話、理解4項言語功能的得分,依據(jù)治療前后的改善情況作療效評定。
痊愈:治療后得分≥90%總分。
顯效:治療前得分>50%總分,治療后進步>10%;或治療前得分<50%總分,治療后進步>20%。
有效:總分有進步,但未達痊愈或顯效標準,且復述、命名、自發(fā)談話、理解4項言語功能至少1項有1級以上進步。
無效:治療后總分和各方面言語功能均無顯著改變,或者有退步。
3.3.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 81.6%,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9.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明顯高于對照組。詳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n)
3.3.2 兩組治療前后CADL-T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 CADL-T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提高(P<0.01),并且治療組治療后 CADL-T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ADL-T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ADL-T評分比較 (±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1;與對照組比較2)P<0.01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8 63.12±10.23 79.34±13.461)治療組 37 64.01±10.27 107.46±15.311)2)
中風后竅閉神匿,神不導氣,靈機堵塞而致舌強不語。本研究中,通過針刺頭頸部腧穴使針感向舌周傳導,不僅可使舌體得到氣血濡養(yǎng),改善舌體局部血液循環(huán),增強舌的功能活動,從而使失語患者的言語功能得以恢復,而且可刺激與舌有聯(lián)系的經絡,起到疏通經絡、開竅啟語之功效。就經絡而言,腎脈絡舌本,脾脈絡舌傍,足太陽脈貫舌本、散舌下,足少陰脈循喉嚨、挾舌本。本研究中,施針方法多元化,或點刺,或透刺,或提插,或捻轉,均可通過針刺相應穴位,使針感向舌體擴散,從而使與舌體聯(lián)系的心、脾、腎經之經氣疏通,有助于患者言語功能的恢復。
神經肌肉電刺激是利用低頻脈沖電流刺激神經、肌肉或相應肌群,使肌肉發(fā)生節(jié)律性收縮,從而加強肌肉血液循環(huán)及營養(yǎng)供應,加快神經再生過程,促進神經興奮和傳導功能的恢復,提高肌肉功能或治療神經疾患的一種治療技術[19-27]。NMES治療疼痛刺激較小,節(jié)律性的酥麻感刺激,患者能較快地適應和接受,使整個治療周期能順利完成。
本研究表明,針刺能顯著提高患者的言語功能和實際生活中的交流能力。針刺配合神經肌肉電刺激療法治療中風后運動性失語,結合了針刺和NMES的雙重優(yōu)勢,故療效確切,總有效率優(yōu)于針刺治療。
雖然我們對卒中后運動性失語的治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目前我國對言語障礙的系統(tǒng)性研究相對滯后,如缺少嚴謹?shù)尼t(yī)學科研設計和統(tǒng)一的療效評價標準等;如針刺、語言康復訓練、NMES介入的最佳時機,治療強度的優(yōu)化等,都值得進一步的系統(tǒng)研究。
[1]徐運瑜.廉泉穴合谷刺治療中風失語癥 37例[J].浙江中醫(yī)雜志,2007,42(5):287.
[2]張文通,馬艷玲,田立軍,等.回神顆粒治療中風后運動性失語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醫(yī)藥導報,2014,20(7):17-19.
[3]何俊良,陳國慶,王儲蓄,等.針灸治療腦卒中運動性失語臨床研究進展[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4,30(4):372-373.
[4]高素榮.失語癥[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聯(lián)合出版社,1993:256.
[5]陳麗函,趙志紅,陳樹標,等.言語認知訓練系統(tǒng)對腦卒中失語癥患者早期康復治療的應用研究[J].汕頭大學醫(yī)學院學報,2014,(4):228-229.
[6]朱瑩瑩.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失語癥患者的影響分析[J].特別健康(下),2014,(10):374-375.
[7]吳蕃.腦卒中失語 58例患者的早期語言康復訓練體會[J].醫(yī)學信息,2013,(5):285-286.
[8]蒲昭和.中風后失語早期訓練是康復關鍵[J].老年人,2013,(2):52.
[9]杜雪琴.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失語癥患者的影響分析[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2,3(32):338-339.
[10]趙英子,何丹.早期康復對腦卒中致語言障礙恢復的影響[J].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2012,23(6):688-689.
[11]楊芳.腦卒中失語癥患者早期康復訓練的臨床觀察[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9(1):128.
[12]黃雙雙.腦卒中后失語癥患者早期語言康復治療的效果[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20(36):4658-4659.
[13]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xié)作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6,19(1):55-56.
[14]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15]饒明俐.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30-42.
[16]南登崑.康復醫(yī)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3:140-143.
[17]尹麗麗,李春梅,王海榮.針刺早期干預中風后運動性失語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3,20(6):70-71.
[18]高素榮.失語癥[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聯(lián)合出版社,1993:516-518.
[19]燕鐵斌.神經肌肉電刺激及其在痙攣性癱瘓治療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3,9(3):155-158.
[20]Chae J.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or motor relearning in hemiparesis[J]. Phys Med Rehabil Clin N Am, 2003,14(1 Suppl):S93-S109.
[21]劉曉琳,王金武,戴克戎.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周圍神經損傷的研究進展[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0,24(5):622-627.
[22]陸敏,孟玲,彭軍,等.神經肌肉電刺激療法與電針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療效對比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0,25(2):135-138.
[23]晉丹丹,張華.神經肌肉電刺激對卒中性吞咽障礙療效的研究[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3):1-3.
[24]李琦,王金武,曾炳芳.神經肌電刺激治療失神經肌肉萎縮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7,22(5):478-480.
[25]燕鐵斌.神經肌肉電刺激及其在痙攣性癱瘓治療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3,9(3):155-158.
[26]王強.神經肌肉電刺激在吞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3,35(12):949-951.
[27]丁曉偉,王淑萍,黃英,等.神經肌肉電刺激療法的臨床應用[J].沈陽醫(yī)學院學報,2014,16(4):23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