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瀟
7月28日,米蘭世博會上舉辦水果盛宴
上:米蘭世博會Eataly Smeraldo 館中的一輛菲亞特500汽車上貼滿了各色水果和蔬菜下:意大利街頭的露天咖啡廳
我確實去觀看了今年的米蘭世博會,并且,來來去去走了兩遭——不是作為記者,而是作為一個普通游客去的,正因為此,我對這場盛會有了別樣的感受。
相較于上海世博會“萬國來朝”的宏大陣仗,米蘭世博會顯得漫不經(jīng)心。如果說前者像是一桌精心準備了數(shù)月的滿漢全席,后者就像一場手忙腳亂的流水席,及至開場,依然東風未至。我第一次來到這里,是5月末,此時距離世博會的官方開幕已經(jīng)快一個月了,然則,當我到達這里,這里看起來依然像一個開幕前夕的“主題公園”:許多館沒有開門,許多設備沒有到位,更沒有上海世博會那種游人如織的盛況——有限的游客里,還有不少是由老師帶領的學生團。
“意大利人從來也不著急。他們覺得,能趕上米蘭的旅游季把一切做好就行。”一個在當?shù)毓ぷ鞯呐笥颜f,此時,她正在為米蘭世博會處理一些項目。在我們一起喝咖啡的短短一個小時里,她的電話響個不停,大抵因為世博會場館又出了意外狀況,多是些“地板漏水,水管堵塞”之類的問題。
或許是習慣了熱鬧,意大利人對于“盛事”不太上心,似乎什么也不能驚擾他們的日常生活。我與他們談論世博會,他們興味索然,聽到的回答多半是:“哦,是在米蘭,還沒有去看呢”;但與他們談論世博會的主題——食物,他們情緒高漲,滔滔不絕——你看,就是這么個勞工也會哼唱威爾第,引用但丁,同時對于自己的午餐感到心滿意足的國家。我到此時才明白海涅的話:“在意大利,只要讓自己活著,就是愜意的。”
意大利人將世博會的主題選為食物,并不令人感到吃驚。他們的口號是“喂養(yǎng)地球”。其中有感恩的意味,也有回饋大地的心思。意大利人自豪于他們的土地,也令別國居民感到艷羨。在他們眼中,意大利是大自然的寵兒。美國作家亨利·詹姆斯,對于這片土地不吝贊美之詞:“無可比擬、精心成就的融合,人類歷史、精神熱情與土地、空氣諸要素的融合,與顏色、構成、形式諸要素的融合,構成了她的魅力,使之具有至高至上之美?!?/p>
我記不清來過米蘭多少回。人們之所以會一而再再而三來到這里,因為這里有永不停歇的盛會:時裝周、家具展……世博會的到來,除了令這個原本游客眾多的城市,更為擁擠之外,并沒有帶來太多的不同——這座城市,時刻處在“盛宴”的氛圍之中。對于許多像我一樣,因為某個特別事件來到這里的人,這座城市是熟悉又陌生的。這里的儀式性蓋過了真實性,在異鄉(xiāng)人眼中,這個城市是一個舞臺,華麗齊整,美輪美奐,然而,它的生命與活潑,也就至此了。
與意大利南部那些繁花似錦的城市相比,米蘭總讓我感到乏味。這座北方之城有些寒冷,“仿佛是阿爾卑斯山的陰面”,甚至連春天,也來得比南部晚。當然,它也有迷人的地方,比如斯卡拉歌劇院后面,布雷拉地區(qū)蜿蜒的小巷,時髦又富于藝術氣息;還有每月末大運河旁的集市,藏著你意想不到的寶貝;以及,銀色月光里的米蘭大教堂,宛若月下美人,驚心動魄——雪萊就曾經(jīng)被這幕美景驚攝,感到“全世界都不會再有可以與之分庭抗禮之物了”。
意大利人將一屆以食物為主題的盛會放在米蘭,不僅因為其窗口效應,也因為米蘭在美食版圖上的重要地位。這座時尚之都,遍布著各種品牌精品店,也擁有許多米其林餐廳和明星大廚。在意大利,名廚與明星有著相似的地位。在超市里,我在薯片廣告上看到一張熟悉的面孔——他是一個著名廚子,在大教堂(Duomo)附近開了一家名為CRACCO的米其林餐廳,是一個隱蔽的城中熱門。相比政客,意大利人更樂意聽廚子說話——無論如何,美食總是比虛張聲勢的政治承諾要可信得多。
在歷史上,米蘭一直有著“明星大廚”的傳統(tǒng)?!杜胝{藝術全書》是一本關于意大利飲食的經(jīng)典著作,其作者是與達·芬奇同時代的馬蒂諾,他是一位學者,也是此時最為著名的大廚,曾經(jīng)效力于米蘭的斯夫查宮廷。此后,他去到梵蒂岡,擔任教皇保羅二世及其繼任西斯都四世的私人廚師,可謂是如今“明星廚師”的祖師爺了。
幾個月之后,當我再次走進米蘭世博會會場,才發(fā)現(xiàn)了它的閃光之處。這個看起來“不講究、不體面”的大場館里,隱藏著一些珍珠,你需得走近了,仔細地去觀看、去體驗,才能發(fā)現(xiàn)它的趣味。
我花了30分鐘,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日本館迂回曲折的門前排隊;又花了30分鐘,在引導的帶領之下走過一間間介紹日本飲食文化的房間,來到了我的真正目的地:“宇宙盡頭的未來餐館”。它位于日本館的最深處,這個燈光幽暗的“餐館”充滿未來主義風格,食客們的餐桌圍成幾個巨大圓形,圍繞著中間的主持人,其間穿梭的,是操縱機器人的服務員。待所有人坐定,這場科幻電影感的未來美食體驗大會便開始了,場面熱鬧得像日本的美食綜藝節(jié)目,所有的人都表現(xiàn)得非常興奮和快活。
意大利蘇蓮托小鎮(zhèn)里一家出售檸檬酒的餐館
人們總是為“未來”所吸引——這就是為何,展示“未來科技”的展館前,排隊的人總是特別多。在德國館,我領到一張?zhí)貏e的“紙片”,是一個安裝了芯片感應設備,可在其上觀看視頻,也可用它讓“水果蔬菜”唱歌;俄羅斯人將自己的展示區(qū)打造成了一個巨大的未來實驗室,充滿了神秘主義的氣氛——在去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上,他們的主題也是未來;熱愛新事物的中國企業(yè),則在這里宣揚自己“未來廚房社區(qū)”的理念,比如“方太生活家”——他們相信,互聯(lián)網(wǎng)帶來了廚房的新時代,通過O2O社交平臺建立的社區(qū),廚房將不再是一個燒飯做菜的地方,而會像沙龍一樣,成為新的社交紐帶……
意大利人自己,卻非如此迷戀“未來”,相反的,他們似乎更青睞“過往”——在意大利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幾間鋪滿鏡子的房間。其間循環(huán)播放著亞平寧半島上的美麗風景和歷史上的榮光:偉大的羅馬、璀璨的文藝復興、如詩如畫的大海與鄉(xiāng)村……這些畫面在整個屋子里閃爍顯現(xiàn),絢麗奪目,令參觀者感到自己的“司湯達綜合征”幾近發(fā)作。
你或許可以將之看作意大利人的個性特征之一——對于意大利人,熟悉永遠也不會產(chǎn)生輕視。數(shù)千年后的今天,他們依然滿懷熱情為這片土地上的美麗女性吟誦情詩,為這里的迷人海岸線譜寫頌歌,為祖先留下來的食物所著迷——他們品嘗Piazza和意大利面時,總是露出心滿意足的表情,就仿佛這是第一次吃到的人間美味?!癐taly is Eatly”,這句話說得十分在理——意大利人的胃,就是意大利人的脾氣。
意大利人是“意大利式生活”理念的第一批俘虜。這里的氣候、這里的食物、這里的生活……從來也不曾令他們感到膩味,他們真誠地相信,祖國吸引他們的那些地方,也就是吸引全世界人民的地方——而他們的經(jīng)驗也在告訴他們,這種簡單而天真的直覺有其合理之處。
人們樂于談論“意大利式生活”。這種生活予人閑適、明艷之感,還有一絲浮華,其下隱藏的,卻是十分本真的生活哲學——生活本身,就是生活的奧義。對于土地的真實熱情,令意大利人成為舉世聞名的“生活家”,并吸引著更多以“生活家”為理念的人來到這里。在世博會上,我見到了一名上海廚子,他在意大利四處學習了幾年,回國后成為滬上名廚,因為世博會的機緣,又來到了這里。按照自己的求師經(jīng)歷,他畫出了一張“意大利美食地圖”:米蘭、帕爾馬、摩德納、托斯卡尼、那不勒斯……每一處,都有獨特的珍寶。
我們按照廚子描繪的“意大利美食地圖”,按圖索驥地走。離開米蘭所在的倫巴第大省,前往艾米利亞-羅馬涅省。在普通旅行者的地圖上,它就像威尼斯和托斯卡尼的墊腳石,總是為人所遺忘。但在美食者的地圖上,它卻是獨一無二。這里貢獻了意大利美食名錄上最為傳奇的幾樣特產(chǎn):帕爾馬干酪(Parmigiano Reggiano)、帕爾馬火腿及Basimico醋。前兩者,均來自帕爾馬;后者,產(chǎn)自摩德納——一個不甚起眼,卻令饕客心心念念的小城。
制醋人在查看釀制中的摩德納傳統(tǒng)香醋
到達摩德納的時候,已經(jīng)是夜間了,氣候卻十分宜人。夜幕籠罩著大地,街道兩邊的景色,也變得影影綽綽,看不分明。在燈光里,見到的是一個古老的市鎮(zhèn),陳舊的街道上方,籠罩著拱廊,顯得有些沉重。街道上,滿是露天而坐的食客,在夜色里品嘗他們的晚餐,歡聲笑語,卻是米蘭這樣的大城市難以見到的閑適與愉快。英國作家狄更斯曾經(jīng)到過這里,對這座小城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評價“這座城市有種嚴肅和淵博的氣氛,更有種愜意的憂郁”。這使得這座小城具有了獨特的氣質。
與博洛尼亞和帕爾馬一樣,摩德納是一個以烹飪聞名的城市。這里最重要的名產(chǎn)是巴薩米克醋(Aceto Balsamico),也是許多居民的衣食來源。這個被稱為全世界最為金貴的醋,價格與上等佳釀無異,釀造的復雜,也不遜于最好的葡萄酒。這種醋十分濃稠,取一滴放在舌尖上,可以感到它味道是有層次的,香氣和滋味層層溢開——像紅酒一樣,你需要花上一些時間,才能明白它的佳處。
在摩德納的巴薩米克醋博物館里,我看到一瓶古老的醋,已經(jīng)陳放了200多年,是名副其實的“陳醋”。博物館的負責人告訴我,在摩德納有一個傳統(tǒng),當一個女孩出生,父母便為其釀一瓶巴薩米克醋,待她長大成人,嫁作人婦,方取出,作為陪嫁贈予新嫁娘——個中妙處,與中國的“女兒紅”異曲同工。除了醋,摩德納還藏著《世界五十佳最佳餐廳》中排名第二的館子,也是最好的意大利菜館子——只不過除了真正的饕餮客,很少有人能熬得過那漫長的就餐排期。
我至為喜愛的,還是摩德納的菜市場。菜市場隱藏在小城的街巷之中,醒得比任何一處都早。這樣的菜市場,在大城市很難尋得,它有生氣,卻并不喧囂。市場不大,井井有條,中間是蔬菜水果,兩側是肉食和蛋奶,正中心,是一尊當?shù)厣倥牡裣?。如果你能起得稍早一些,就能看到清晨陽光照在蔬菜水果上的畫面,這會重新激起你對于生活的熱情。我一邊看,一邊買了櫻桃、提子、無花果、小番茄、西西里桃子……不過十幾歐的價錢,滋味卻好過別處許多。我揣著這些水果的香氣,從摩德納一路行到佛羅倫薩,感到非常愉悅。
直到如今,佛羅倫薩依然是意大利最迷人的城市之一。盡管絡繹不絕的游客,在幾個世紀以來一直侵蝕著它。在19世紀,司湯達就頗為怨念地說:“佛羅倫薩不過是龐大的、擠滿了外國游客的博物館而已。”即使如此,也擋不住這座古城的風景如畫。從城外,沿著阿諾河往里的方向,古老的纖道向前蜿蜒,兩岸是古老的房屋,橘黃、粉紅、淡青,倒映在河水之中。這是一座多雨的城市,黃昏之時,驟雨初歇,天空顯露出瑰麗的色彩,阿諾河上那幾座著名的橋映襯在一起,是這座城市最令人心動的時刻。
我很晚才認識到佛羅倫薩在意大利美食版圖上的地位。實際上,作為文藝復興之都的佛羅倫薩,在意大利美食的發(fā)展歷史上,不可避免地起著重要作用。意大利的第一次美食復興,就發(fā)生在文藝復興時期。新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發(fā)展,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飲食習慣。在文藝復興之前,意大利各城市國家的主要食物是小麥面包、橄欖油、魚類、蛋類、蔬菜、酒類和一些肉類,比如羊肉。
意大利人相信,食物也有階層之分,肉類尤為如此。在中世紀,人們認為牛肉只適合下層階級食用,而完全不適宜在富人的餐桌上出現(xiàn)。文藝復興之后,小牛肉備受青睞,牛肉的地位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貴族們宰殺牛犢的權利,象征了他們的財富和聲望。而今,在佛羅倫薩,排名第一的美食正是大名鼎鼎的T骨牛排。佛羅倫薩大牛排盛名在外,吸引食客無數(shù),卻鮮有人還記得牛肉這段“成名前的辛酸史”了。
佛羅倫薩所在的托斯卡納大區(qū),是意大利最重要的葡萄酒產(chǎn)地。這其中,又有幾個地方以獨特的好酒而聞名,比如基安蒂(Chianti)和蒙塔奇諾(Montalcino)。意大利女人喜歡拿紅葡萄酒配上一小塊面包,再加一點兒干酪,相信這會使她們看起來更豐滿、更明艷動人。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人認為,食品主要分為三類:面包、酒和其他菜肴——酒與主食及菜肴并列,可見其重要性。不同于啤酒,葡萄酒一直被認作是貴族飲料。如果有足夠的時間,我很希望在托斯卡尼住上一個月,將這里的美酒品個遍。然而,現(xiàn)實卻只允許我們在蒙塔奇諾的班菲酒莊(Banfi)小飲幾杯,便得從托斯卡尼離開,去往下一站——那不勒斯。
途中,我們在錫耶納小作停留。這座歷史悠久的小城,幾乎完美地保留了中世紀的外觀,被視為意大利最為愉快的景象之一。英國旅行家對于錫耶納贊賞有加,說:“全意大利沒有地方是可以居住的,除了佛羅倫薩和可愛的錫耶納之外?!彼慕ㄗh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在國外游客的旅行簿里,錫耶納總是被忽略。其實,除了中世紀的哥特建筑,錫耶納的橄欖油也可圈可點。然而,多數(shù)從托斯卡納去到羅馬的旅行者,取道這里,只是匆匆地過個夜,得到的印象,除了純正的意大利語,也就只有宜人的氣候了。
到達那不勒斯大省,已經(jīng)是第二天早上了。這是一塊被人稱作“蘊含著純正意大利風味”的地方。意大利諺語里說,那不勒斯是“一小塊天掉到了地上”,足以說明這里的風光何等綺麗。我們前去的城市索倫托,依傍在那不勒斯海灣里,是意大利人最愛的度假勝地之一。它還有一個更浪漫的譯名,在過去廣為人知,叫作蘇蓮托。蘇蓮托的意思,是蘇蓮仙女的故鄉(xiāng),意大利民歌《重返蘇蓮托》,吟誦的便是這個美麗的地方。
汽車在曲曲折折的路上一路行駛,也不知走了多少個小時,行到一片山脊之上,我的眼睛忽然被眼前的景象點亮,大片風景展現(xiàn):近處,是海角、陡岬、懸崖,其上建著層層疊疊的房屋,房前種滿鮮花和綠樹;其下,是平坦的海岸線,延綿數(shù)里,遠一些,散落著零星的小島,再過去,是海。透過車玻璃看過去,海帶著光暈,顏色不似地中海那樣明亮深沉,也不像波羅的海的清冷沉靜,是一種不溫不火的藍色,平和、安定。
論及飲食,索倫托最為人稱道的食物,當數(shù)各種水果。有一本描寫意大利美食的中世紀名著,叫作《意大利風物名錄》,作者游歷亞平寧半島上,遍尋風物名產(chǎn)。及至索倫托,作者說,他嘗到了“美味得足以令死人復生的仙桃”,語氣頗為夸張。最打動我的,還是這里的檸檬——色彩明麗,飽滿豐盈,散發(fā)著令人愉悅的香氣,就像那些快活的意大利女郎,惹人喜愛。檸檬是索倫托的一種標志。在城市里,檸檬樹四處可見,可謂一道景觀。檸檬圖案也被當作重要的元素,出現(xiàn)在各種杯盤碗碟和各種家居裝飾之上——當然,也被售賣給游客。
告別蘇蓮托,我們前往最后一站,永恒之城羅馬。幾年前,我曾經(jīng)到過一次羅馬,只感到時間短促,一切只是浮光掠影。羅馬像一千座城市的合影,會激起你對于許多城市的記憶:巴黎、巴塞羅那、斯德哥爾摩甚至是某些中東城市……這是一種相互的影響。幾百年前,哥德到達羅馬,眼前看到的一切,滿足了他年輕時候的夢想。我更喜歡亨利·詹姆斯說的話:“意大利主要是種情感,而這種情感,很自然地集中到了羅馬?!?/p>
在開往機場的車上,我回想起此行的種種,還有什么是我所遺漏的呢?或許,我該去羅馬城里著名的巴黎咖啡館再喝一杯?或許,我還會發(fā)現(xiàn)些別的什么。意大利人愛說,做一個意大利人,生活總是太短——就是這個意思。比方說,我還沒來得及去西西里,也許,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