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正 李璞金
[摘 要]縣是我國的基本行政單位。通過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qū)劃簡冊(2013)》中所記2852個縣級行政區(qū)劃進行統(tǒng)計、分類,篩選出表達人們期盼、向往的“意愿類”縣名進行分析。從這些或古置或今設(shè)的縣名中可管窺出歷史演變過程中人們意愿的傳承和改變。
[關(guān)鍵詞]中國意愿縣名;期盼安樂;精神追求
縣是我國的基本行政單位。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qū)劃簡冊(2013)》[1],我國共有縣級行政單位2852個。經(jīng)分類統(tǒng)計,共篩選出255個表達人們期盼、向往的“意愿類”縣名。依據(jù)縣名的由來[2],可將人們的意愿大致劃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期望安定、平安,這類縣名的個數(shù)所占比例最高,達到56.5%;第二類是較安定而言更高層次的期望,包括興旺、吉祥、豐登、富貴、人和、昌盛、順利等,其所占比例為31.4%;第三類反映精神方面的追求,比如尚禮、尚文、尚德等,比例為12.1%。這些縣級行政單位的命名年代,從秦朝至1949年建國后都有,從中可管窺反映歷史演變過程中人們意愿的傳承和改變。
對安定、平安的向往是我國人民最基本最強烈的訴求。在上述三類意愿中,從總數(shù)來看,表達期望安定、平安的縣名最多;從具體的各歷史階段來看,此類縣名的個數(shù)也占絕對優(yōu)勢:在秦漢所占比例為69.2%。例如秦時置新安縣(即今河南省新安縣),取新治安寧之意;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所置的寧國縣(今安徽省寧國市),乃取安寧定國之意。寧國縣名取自《易·乾卦》:“首出庶物,萬國咸寧?!痹谌龂鴥蓵x南北朝其所占比例為52.0%,例如三國吳嘉禾五年(公元236年)置陽都縣。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因境內(nèi)有太平里,以安寧之意,更名寧都縣(即今江西省寧都縣);北魏始皇二年(397年)置安州,天興三年(400年)改名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據(jù)《元和郡縣志》載:“以安定天下為名也?!痹谒逄莆宕畤渌急壤秊?8.8%,例如唐貞觀元年(627年)以“鄉(xiāng)土安寧”之意置寧鄉(xiāng)縣(即今湖南省寧鄉(xiāng)縣);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年),取“朝廷施行仁政,百姓懷恩而安”之意,置懷安縣(即今河北省懷安縣)。在宋元其所占比例為68.9%,例如宋景德二年(1005年)置肅寧城,金正隆年間置肅寧縣(即今河北省肅寧縣),命名蓋取寧靖地方之意;金正隆二年(1157)置秦安縣(即今甘肅省秦安縣),治今興國鎮(zhèn)。當時宋金對峙,長期戰(zhàn)亂,統(tǒng)治者為求安寧綴以“安”字,而起名為秦安。《郡縣釋名》陜西卷載:秦安縣取“秦州安定之義也?!痹诿髑迤渌急壤秊?6.3%,例如嘉靖八年(1529)置長治縣(即今山西省治縣),縣名取“長治久安”之意;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歸流”,七年(1729年)取“保持地方安定”之意建立保靖縣(即今湖南省保靖縣),相沿至今。在中華民國其所占比例為48.9%,例如1929年始置永靖縣(即今甘肅省永靖縣),取“永遠安定”之意;1941年由賀蘭、寧朔兩縣析置永寧縣(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永寧縣),取永久安寧之意。在1949年建國后其所占比例為40.0%,例如1965年11月3日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將和靖縣改為和靜縣(即今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qū)和靜縣),取意和平安寧;1998年12月6日,國務(wù)院批準:(1)撤銷咸寧地區(qū)和縣級咸寧市,設(shè)立地級咸寧市。(2)咸寧市設(shè)立咸安區(qū)(即今湖北省咸安區(qū)),以原咸寧市的行政區(qū)域為咸安區(qū)的行政區(qū)域。取意普天之下都能夠安寧。
興旺、吉祥、豐登、富貴、人和、昌盛、順利等祝福語在縣名中的出現(xiàn),突出表達了我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例如湖南省永興縣是宋熙寧六年(1073年)以“永世興旺”之意定名的,沿襲至今;吉林省永吉縣含有“永遠吉祥”之意,雍正四年(1727年1月12日)始設(shè)永吉州,屬奉天府;甘肅省永登縣始建于東晉十六國前涼時期,后幾經(jīng)易名,1928年恢復(fù)永登縣名。因地處河西干旱區(qū),意含祝愿五谷永遠豐登之意;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qū)裕民縣中的“裕民”系漢語,取富裕人民之意。1942年以塔城縣南部析置裕民設(shè)治局,1944年升為縣;甘肅省和政縣是由明代初設(shè)和政驛,取“人和政通”之意。清順治初(1644年)改設(shè)和政驛站。1929年始置和政縣;遼寧省建昌縣之名始稱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置縣時因曾是建德郡和昌黎郡屬地而取其二郡首字命名,象征建設(shè)成為繁榮昌盛的縣區(qū)之意;四川省利州區(qū)的“利州”之名源于西魏大將軍尉遲迥襲取西益州,西克成都,取“順利”之意而命名為利州。
我國自古以來倡導(dǎo)的精神追求在縣名中亦有反映:(一)對德的崇尚。例如吉林省敦化市之名取自四書《中庸》“大德敦化”一語,含有“以德治理”之意;江西省德興市是南唐升元二年(公元938年)改鄧公場而置,取“山川之寶,惟德乃興”之意而定名。(二)對仁的崇尚。例如四川省仁和區(qū)的“仁和”,寓意“仁義道德,和衷共濟”;貴州省興仁縣1914年由興仁里得名。取“興起仁義”之意。(三)對義的崇尚。例如貴州省興義市“興義”一名得自清王朝鎮(zhèn)壓南籠起義之后,取“興起忠義”之意;河南省鞏義市是1991年6月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撤銷鞏縣而設(shè)立的,取鞏縣孝義之意。(四)對教化的崇尚。例如江蘇省興化市取振興教化之意?!洞竺饕唤y(tǒng)·名勝志》卷十七:“偽吳武義年中置今縣,言將振興其教化也。”河北省宣化縣取“宣揚教化”之意,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置宣化縣。(五)對文的崇尚。例如海南省文昌市是由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改名為文昌縣,意為“偃武修文”,縣名從此穩(wěn)定,歷代襲稱;貴州省修文縣的“修文”以王陽明在此傳播文化得名。其源自《尚書·武成》中的“偃武修文”。(六)對武功的崇尚。例如云南省武定縣取“武功平定”之意命名;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武宣縣是由明改唐置的武仙縣而來,寓意宣揚武功。
人民對水患、戰(zhàn)亂的態(tài)度從縣名中也可見一斑。我國河流眾多,人民生活多受其影響。例如天津市的寧河縣,據(jù)《河北省縣名考原》稱:“薊運河縱貫縣境,時多水患,故縣以寧河名。”河北省的永清縣,據(jù)《永清縣志》:“因永定河水流湍急,渾濁多沙,時常為患。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垚上請改會昌為永清,取沙漠(即河中泥沙)永清之意。”我國古時亦多戰(zhàn)亂,人民多受其苦。例如陜西省定邊縣取“底定邊疆”之意。據(jù)《陜西通志》:“定邊本明定邊堡,蓋取底定邊疆之意??h因堡名也?!彼彘_皇三年(公元583年)置威遠戍,十一年改威遠縣(即今四川省威遠縣),取折服“夷僚”,威撫遠人之意。
綜上,意愿類縣名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我國人民的期望、心愿,集中表現(xiàn)了人們對安定、興旺、人和等狀態(tài)的向往,以及對德、義、仁等精神的崇尚。這與我們當今倡導(dǎo)的建設(shè)“平安中國”、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理念是一致的,也與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諸多想通之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qū)劃簡冊(2013)[Z].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3.
[2]賈文毓,李引.中國地名辭源[Z].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賈正(1985-),女,山西省臨汾人,山西師范大學(xué)檔案館助理館員,文學(xué)碩士。李璞金(1983-),男,山西省臨汾人,山西師范大學(xué)數(shù)計學(xué)院講師,數(shù)學(xué)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