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_劉小輝
偶像,孩子的精神發(fā)展
特約記者_劉小輝
【編者按】
小寇,一個四歲多的小男孩。四歲前,他的偶像從警察到奧特曼到孫悟空,卻一直沒有爸爸的身影。我們通過解析這個男孩在日常生活中與母親的關系,探尋在偶像背后孩子的精神發(fā)展歷程,以及父親角色對男孩子身份認同的意義。
陶杏華:精神分析家,心理教育工作者,國內首批從事兒童、青少年精神分析臨床實踐的分析家,著有《惠風和暢——走向孩子》等。
寇媽:大約從一歲多開始,小寇便很喜歡警察以及穿制服的男性。兩歲左右,警察成為小寇的偶像,獨自玩或和伙伴玩的時候,玩的都是警察捉壞人的游戲。那時,小寇認為自己也是警察,總讓媽媽給他買警察衣服和警察帽子。
陶杏華:男孩子的精神發(fā)展會促使他在身邊尋找一個榜樣,他可以去學習和模仿。一般來說,這個榜樣會離他很近,是他所熟悉的?;蛟S,在小寇很小時,他生活中經常出現(xiàn)穿制服的人,他感受到這些人很有力量。
寇媽:是的,那時外婆常帶他去小區(qū)保安亭附近玩,保安喜歡逗他說話,外婆也常對他說,這是警察叔叔,要保護我們的。
陶杏華:保安穿制服,再加上外婆與他的談話,所以他會在這個時期對“警察”產生好感,他覺得,警察很有力量。
寇媽:小寇上幼兒園后,他的偶像變了,變成了奧特曼和雅塔雷思,因為班上男孩子們每天自由活動時間都會玩這樣的游戲。雖然小寇之前沒接觸過這些動畫形象,但很快跟上同伴的步伐,張口閉口都是這些名字。
陶杏華:男孩子崇拜的人物各種各樣,有現(xiàn)實生活中的,有虛擬世界的,但這些人物或形象身上所體現(xiàn)的精神內核是不變的:有力量的,能夠給人以保護的,有著雄性象征的,堅強的。
寇媽:后來,小寇還崇拜過孫悟空。我曾在一本書上看過,孩子的偶像最好是爸爸。這個說法有道理嗎?
陶杏華:有道理的,這關乎男孩子對自己身份的認同。對一個孩子來說,0-3歲期間,他和媽媽的關系比較緊密,這個時期他的任務是,成為一個自主的人。而孩子到了3-6歲,無論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在這個階段,他都要完成一個任務,也就是性別身份的認同。
對男孩子來說,他要在這個時期認同自己是一個男孩,明白自己的游戲是什么,自己更喜歡跟哪些孩子在一起玩,跟別人的相處模式是什么樣子的。這時,男孩子會跟同伴有一些打斗,玩一些競爭性游戲,一方面是模仿心里的那個偶像,一方面是他需要通過競爭、甚至是沖突,去探索自己的力量限度在哪里,打人的限度是什么,我被打的忍受度是什么。所以,在3—6歲期間,男孩子跟爸爸的關系很重要,他要通過和爸爸的相處,認同自己男性的身份。
寇媽:小寇的偶像一直沒有出現(xiàn)爸爸的身影,直到四歲多的時候。
陶杏華:這個改變是怎么突然出現(xiàn)的呢?
寇媽:小寇三歲多開始,我突然發(fā)現(xiàn),他對爸爸很兇,不聽爸爸的話,每次總是用“媽媽說要如何如何……”來反對爸爸的合理要求。有時,看到兒子兇爸爸的樣子和自己一模一樣,我心里不由得敲起了鼓:自己是否在夫妻關系方面太過強勢?
陶杏華:正常情況下,在生命早期,孩子和母親的親密度會勝過任何帶養(yǎng)人,如果母親在家庭生活中太過強勢,會讓男孩子的身份認同遇到困難。因為他在和母親的關系里,很難找到母親的破綻,他覺得母親是全能的,而父親沒有母親能干。在孩子剛出生到上幼兒園前,母親會承擔更多照顧孩子的責任,再加上有的母親還有自己的事業(yè),所以,夫妻間很容易出現(xiàn)母親強于父親的局面。
如果母親能看到丈夫身上的亮光,認為丈夫有自己所不具備的能力,那孩子也會順著母親的眼光看到父親的價值,到了年齡后自然就會想要離開母親的懷抱,去認同身邊的這位男性,其實就是認同自己男性的性別身份。但如果母親經常貶低和斥責丈夫,母親這樣的眼光是告訴男孩,身邊這個男性的位置是不被認同的,這讓男孩在家庭里找不到男性認同的一個榜樣,雄性的力量很難找到一個地方去安放。當然,有的父親是真的太弱了,他自己還像個孩子,比如下班回家就玩游戲,玩手機,他還不在父親的位置上,還不能承擔父親的責任。這也會造成男孩性別身份認同的障礙。
寇媽:有段時間,我確實經常斥責寇爸,覺得他不怎么帶兒子,覺得自己很累。
陶杏華:很多母親之所以太累,是不肯示弱,其實,把爸爸抬出來,自己身上的擔子減輕了,狀態(tài)自然也就好了。母親不要太被生活瑣事所淹沒,變成一個刺猬,總是在找丈夫的茬,而是應該靜靜地想一想:我有沒有用好身邊的資源,尤其是父親這樣一個重要的人,他起到作用沒有,我有沒有向他尋求幫助,有沒有讓他承擔?這樣比那些盲目包辦,然后又抱怨要明智很多。
寇媽:所以,我開始有意讓寇爸多帶小寇出去玩,有時他們去家附近的田里探險,我甚至不跟著去,讓他們單獨去瘋玩。我感覺到,小寇很喜歡跟爸爸玩那種沖鋒、冒險的游戲,有一天,他抱回一個很大的藕,對我說,媽媽,我現(xiàn)在的偶像是爸爸了,爸爸敢到稀泥田里去挖藕!
陶杏華:這樣就對了。孩子出生后,他的整個領域都是母親給予的,慢慢長大后,是不是要分一點給爸爸,讓孩子到爸爸那里去。這對母親來說,一種冒險,因為意味著“失去”,但對男孩子來說,這是必需的。如果孩子一直處于跟媽媽的親密關系里,媽媽一直不愿意分一塊領域給爸爸,孩子很難注意到身邊還有爸爸這樣一個重要的人。
寇媽:我剛開始還是有點失落,但后來想通了,這么幾年,自己不是一直在念叨,要爸爸多帶孩子么?怎么終于有這樣的局面了,自己反而又不適應呢?看來是自己的問題。
陶杏華:母親和孩子之間是不斷經歷分離的關系。最早的親密,是從身體上建立的一種親密感,剛開始孩子在自己肚子里,彼此融為一體,生出來后要吃奶,后來,奶也不吃了,孩子與母親從身體上慢慢分開了。但這并不意味著母親和孩子不親密了,因為親密感有很多種,一是通過身體,二是通過游戲,通過話語、分享、合作,建立一種屬于精神領域的新的親密感,也就是說,隨著孩子的成長,身體的親密感要讓位于精神的親密感。而男孩子跟爸爸的相處,除了建立另外一種別于母親的身體的親密感,比如爸爸舉起他丟高,轉圈圈,這樣屬于男性之間的力量游戲,同時,男孩再長大一些,他和爸爸之間的語言交流,分享心事,還促使他們建立起另一種精神方面的親密感。
所以,媽媽們,男孩子長大些后,一定要盡量克制過多摟抱、親吻男孩,母親太留戀身體上的親密感,對男孩子的成長不利, 他出于對母親的愛的回應,會讓他覺得,他的身體還不是自己的,母親還需要我的身體,這樣,男孩子很難發(fā)展出一個真正的男孩子的身體和男孩子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