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澤武 成都華德福學校校長
外國人究竟怎么看待《論語》——亞洲華德福教師大會《論語》研討
文_李澤武 成都華德福學校校長
外國人究竟怎么看待《論語》?他們真的能夠進入到我們的語境中去嗎?2015年4月底,我去日本神奈川縣參加亞洲華德福教師大會(Asia Waldorf Teachers' Conference),由我?guī)毡?、韓國、新西蘭、泰國、菲律賓等國的華德福老師討論《論語》,記錄出來以供觀瞻,略探文化之異同。
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是近百年前由魯?shù)婪颉な反{從德國斯圖加特開始,最近兩年在中國越來越有耳聞,它注重頭、心、手的整體發(fā)展,不但有自己的課程,也在教師培訓培養(yǎng)上自成體系。
華德福高中教育會選擇一些哲學、文學文本進行學習,亞洲內(nèi)容中有的學校選擇印度《薄伽梵歌》、佛陀的《箴言錄》、孔子的《論語》進行學習,動機是把人類精神看做從天到地的下行結(jié)合過程。
我選擇了五個段落,分別為:學而第一,“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子路第二十三,“君子和而不同……”;憲問第三十,“君子道者三……仁者不憂”;衛(wèi)靈公第二十八,“人能弘道……”;5,堯曰第三,“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為什么選這些文段,我認為有一些重要的觀念在里頭,事實上我們也把文字寫在黑板上:禮、君子、道、仁、學、命,翻譯成英文Ritual,Gentlemen, Tao/Way, Goodness, to learn,Destiny.
這些都是《論語》里面最基本的概念,由天、道及人、倫,由人、倫到天、道。日本,韓國,很多老師都認識這些繁體漢字。
我先簡單介紹了歷史背景,講到“春秋”,與希臘大賢們時代相仿。和我一起主持這個工作坊的老師,是泰國的Porn博士,他是泰國最大的華德福學校的創(chuàng)辦人。他補充說,“孔子的學校是世界上最早的學校,早于柏拉圖的Academy(柏拉圖學院)?!?/p>
然后我請一位老師讀中文,“學而”第一段。一位老師讀英語,我請大家感受了一下語言。我用的是法國的Arthur Waley的版本,內(nèi)容如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The master said, to learn and at due timesto repeat what one has learnt is that after all a pleasure?That friends should come to one from afar,is this after all delightful?To remain unsoured even though ones merits are unrecognized by others, is that not after all what is expected of a gentleman?
← 在加州的一所華德福,李澤武為孩子上中國文化課,教孩子剪紙
↑ 辜鴻銘著《論語》英漢雙語版
我們根據(jù)語言分成不同小組來討論,有韓語、日語小組和兩個英語組。他們提出幾個問題,重點是兩個:
1.為什么把“學”與“習”、“朋友”與“君子”放在一起?
2.“習”翻譯成repeat,不是那么合適;
第一個問題沒有直接答案。我們討論朋友為什么重要,而學習,大家認為學習是重要的,是作為人的第一天性,當然,我們都是華德福老師,老師肯定會這樣認為,更別說孩童至上的華德福老師,大家打趣地說。我選它作為第一,我的初衷是展開教育的討論,也是《論語》這么兩千年這個開篇的道理。但大家沒討論,就說“朋友”,朋友從遠處來,afar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朋友從遠處來這么重要。新西蘭老師說因為朋友總是帶來新的主意和想法;我說中國是農(nóng)業(yè)社會,交通不便,朋友相聚情感快樂。帶來新主意,新觀點,不爭起來才怪。這里其實我們完全是兩個《論語》,一個是思考路徑,一個是感受路徑,一個小小的問題引出去大大的觀點。
我們探討君子,也是用的Gentleman,因為我寫了一個“士”在黑板上?!熬印保笆俊?,在這本書里幾乎都翻譯成了Gentleman,雖然個別地方翻譯成了knight。那個中世紀的knight與君子相差得太遠了,印象中那可是Gentleman的反義詞——爭勝斗狠之徒。所以新西蘭老師說Gentleman,文雅的人,大家把玩了一會兒。
我們這個組對比討論了我給的“堯曰”第三,也即《論語》集書的最后一個文段。英文book 20: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The master said, He who does not understand the will of Heaven cannot be regraded as a gentleman. He who does not know the rites cannot take his stand. He who does not understand words, cannot understand people.
我們中國人談?wù)摗墩撜Z》,引用《論語》,大家很熟悉,所以容易忽視一些形式結(jié)構(gòu)的東西,比如這書的頭和尾。從學開頭,從命結(jié)尾,是什么意思?因為是選出段落來給有一點了解論語的外國華德福老師看的,我考慮兩個問題:
1.什么是《論語》的核心?
2.外國人怎么能夠比較容易去理解?
總之我想用一個對照。因為我覺得從學、朋、知出發(fā),收束到命、禮、言??傇谡f什么東西。
我們討論“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命是什么?destiny,我的第一直覺,這本書上翻的是the will of heaven。新西蘭老師說will這個翻譯得好,再從英文翻回來就是上天的意志,命是上天注定的,所以君子知命,人智學是承認命運的,哪個不承認命運?上天一直帶來生命命定的旅程,能夠“知命”就能“無憂”,也就能知進退。這真是個境界,既要投入,又要收得住,生命精彩的華章如是。
然后談到“禮”,新西蘭老師用了Lawful來說,意思是法律的。我和Dr.Porn說“禮”是rites,或ritual,不是law。但古代的禮,周禮,確是包含一種法律的東西在里面,孔子談到的“子為父隱”之類的就是典型的法律問題。“禮是比較soft(柔軟),”我說,“Law is hard”。法律是比較僵硬,新西蘭老師的理解,沒有法如何立?法是立的基礎(chǔ)啊,對于中國人來說,到了無辦法才談“法”,有法哪用這么撕破臉的來?
“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薄把浴庇钟懻摿艘魂嚒?/p>
Words,什么是words,外國幾個老師都說不懂,語言那么重要嗎?聆聽他的語言就知道這個人了嗎?我覺得是這樣啊,很簡單嘛,他們不這樣認為,因為有人說什么,很難區(qū)分,這是他們總體的意思。他們也提到圣經(jīng)的“太初有言”。
大家又說到湯因比(Arnold J Toynbee),historian(歷史學家)談到的希臘城邦模型和秦帝國模型,Porn博士又談到柏拉圖,蘇格拉底與孔子,老子同時代。語氣中有一種東方人的榮譽感。
第二天我們接著討論剩下三個文段: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翻譯成:The master said, the ways of the true gentleman are three. I myself have met with success in none of them. For he that is really good is never unhappy,he that is really wise is never perplexed,he that is really brave is never afraid. Tzu Gong said, that, master, is your own Way!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狈g成:The master said,the true gentleman is conciliatory but not accommodating. Common people are a ccommodating but not conciliatory.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翻譯成:The master said, A man can enlarge his way; but there is no Way that can enlarge a man.
第二天我一看大家手里都有了不同語言的文本。中文、英文、日文、韓文,甚至泰文。
于是大家討論“道”tao。
“完全不懂在說什么。”大家的總體印象是這樣,“弘”翻譯里用了一個“l(fā)arge”,我接觸以前以為要用“enlarge”,使它放大漢語怎么說?弘,弘揚,發(fā)揮,我覺得用to develop或apply,其實不錯。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大家都說不懂,選這個文段我的初心是和“君子不器”相連,君子是道的體現(xiàn)者,包括他的身體、心靈、精神,“道”與精神在這里同義,我理解的道就是大海和各種水,水滴的關(guān)系:雨水,礦泉水,潤膚水……
我關(guān)于這個談了一些,自然就引出了水,韓國老師頻頻點頭道與水的關(guān)系。華德福教育的哲學背景人智學是人智學(anthroposophy),anthropo,人,拉丁語,Sophie,智慧。認為人是精神的承載,所以大家說不懂前面那句話,我還是有些吃驚,很好理解啊,人承載精神,發(fā)揮精神嘛。
然后談“和而不同”,簡體“和”與繁體“和”日本老師是否同一個字。當然是。“和”是什么呢?Harmonies,Harmony,翻譯用的是conciliatory。我問過德國老師,瑞士歌德館教育部負責人,他說這個conciliatory還不錯,保有自己的東西。新西蘭老師把他與“同”相比較:accommodating,認為是有compromise妥協(xié)的意思,那么就是君子妥協(xié),也堅持個體獨特的東西,小人只求相同妥協(xié),不會堅持自己的東西。
有一個單詞是subjecting,我當時也想到,順應(yīng)。外國老師們談到這是內(nèi)心的生活,很困難,很難做到理想化。
我們探討到無論談到士、君子,都是一種理想的人,人格,personality,引出理想人格,下一個文段“樂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所謂夫子自道。大家讀了一下,很快說出good,goodness,仁;wise,wisdom,智;brave,bravery,勇,是三個層面的東西,善的,思考的,意志的,也是人智學人的三個層面,意志,情感,思考,當然意志的勇也與道德的善聯(lián)系在一起。
最后大家總結(jié)出,華德福老師就是孔子描述的那種君子??鬃佣颊f他做不到,所以,華德福老師肯定也只有懷揣理想去做。
我最后總結(jié)了一下,就是論語強調(diào)人,強調(diào)人的關(guān)系和社會倫理,Porn補充說有classes(有等級的),也說孔子是一個鮮活的master(圣者)。
下課了,韓國同學說明天還有沒有,我說只有下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