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_丁茜茜 鄭州報道
戲劇是一個靈魂與另一個靈魂的交匯
本刊記者_丁茜茜 鄭州報道
戲劇社的孩子們
劉導(dǎo)倚靠在椅背上身體松弛,神情緊張,聽了對面的華德福老師王宇鵬表達了“我不同意”“剛好相反”“也不是這樣”的話后,燃起一根煙,很快又燃起一根煙。
此時,坐在黑色小沙發(fā)上的王老師開始吃第三顆糖。緊挨他坐的閻老師看著他,輕聲問了一句:“是不是餓了?”這句話很快被淹沒在討論中。
這是下午五時管城區(qū)的戲劇興趣小組,來自不同學校的七個老師在談?wù)搫”尽洞篝[天宮》,這是他們排的第三場戲劇。前兩場分別是《特洛伊傳說》和《小王子》。戲劇社團于2014年成立,來自各個學校的老師在此之前大多沒有接觸過戲劇。
《特洛伊傳說》是由老師們主演的一部戲劇,在戲劇坊的羅絢老師帶領(lǐng)下,四天完成。這四天內(nèi),他們做了木馬、服裝和劍等道具,一起度過了2014年冬至,在排練室一塊吃了頓餃子。演出時,需要再做一套衣服,他們便在后臺用白布和訂書機做了出來?,F(xiàn)在體藝科辦公室還堆放著《特洛伊傳說》的道具、服裝,儼然成了一“小倉庫”。
冬至剛忙完,老師們開始了第二部戲《小王子》,這部戲由孩子們主演。除夕夜,當大多數(shù)人都守著電視看春晚時,這些老師正守著電腦熟悉劇本并安排排戲。2015年正月十五,《小王子》如期在河南保利藝術(shù)中心上演,成了寒假期間一則稀罕的民生新聞。
有了前兩次經(jīng)驗,對于眼前這個戲怎么排,老師們各有想法。劉導(dǎo)和王宇鵬的分歧較大。劉導(dǎo)編曲、舞臺經(jīng)驗豐富,他的理想開頭是大幕拉開,音樂響起,合唱開始,兩段歌詞,一段八句。這十六句詞要交代時空、人物、意境、創(chuàng)作目的、主題段落等。
為何用合唱開頭,劉導(dǎo)給出了兩個原因:一是參加戲劇表演的孩子大多為合唱團成員,這是他們的優(yōu)勢,能用則用;二是說評書需要驚堂木,合唱給人一種儀式感。
對此,王老師看法則不同。他提了四個理想的開頭。其中一個使用劇場大屏,一瞬間孫悟空被如來佛祖摁下,砰一聲,煙塵四起,隨后畫外音起,問:悟空,你可知錯?說到此處,他立身對記者演了起來:
悟空:菩薩,菩薩,你來了,快帶我出去。
菩薩:壓了五百年了,有沒有反省?
悟空:什么反省,我是被如來佛給騙了。你看,菩薩我出來了。
菩薩:帶你出來,你肉身沒出來,你回頭看看你魂兒還在。
而另外三個頗具后現(xiàn)代風格:一個是孫悟空從觀眾席翻跟頭上舞臺;一個是大小劇場兩個時空;最后一個則是全身黑色著裝,一個追光打來,照亮孫悟空的臉。
今年3月,王宇鵬來到鄭州華德福,在這次戲劇中擔任導(dǎo)演,同時教孩子們猴棍?!皠”静皇怯脕硐拗迫说?,我們是討論可能性”,他一直覺得思維會限制情感。
同樣考慮孩子們在合唱上的優(yōu)勢,王老師認為應(yīng)將合唱放在蟠桃會上。恰好扮演王母娘娘的閻老師也是合唱團老師,閻老師可以跳出戲說“孩子們,預(yù)備唱”。王宇鵬覺得,來源于布萊希特的這種“間離方法”制造了另一種儀式感。
汪曾祺論川劇的幫腔,曾說:兩個奸臣在臺上對罵,一個說“你混蛋”,另一個說“你混蛋”,幫腔的高聲唱道:“你兩個都混蛋喏……”
在《大鬧天宮》中演王母娘娘一角的閻老師,在《特洛伊》中演了有點類似的角色,即“王后”,戲中她僅一句臺詞“起來吧,國王會保護你的”。閻老師的辦公桌上放著十年前與兒子的合照,回憶起對戲劇愛好,她想起兒時在公園看到豫劇老藝術(shù)家們早上出來練嗓,回去給父親講想學唱戲,父親回答“唱啥戲啊”,斷了她的念頭。大學時學美術(shù)專業(yè),做老師幾年后又遇到機會學習音樂,由此轉(zhuǎn)型為一位音樂老師。
每次道具的制作也由閻老師負責。說起這次的假山,老師們擔心略微復(fù)雜,她認為:“四個轱轆,架一個平板,平板就找紙盒子,簡易不用犯愁?!苯梃b傳統(tǒng)戲劇的布景設(shè)置,閻老師更注重道具的簡略意義。不過王宇鵬老師對于是否需要制作假山還存疑。
老師自制木劍
《大鬧天宮》的劇本采用了倒敘手法,講述五百年后一神仙帶領(lǐng)孫悟空重新回看他當時大鬧天宮的全過程,詢問他對過往是否有反思之意。由誰帶領(lǐng)孫悟空重復(fù)這一過程,是老師們爭論的核心。
最具競爭力的人選有:唐僧、菩提老祖、觀音菩薩以及如來佛祖。每個選擇都有不同的理由支撐。選唐僧的老師認為這是孩子們最熟悉的師傅,不會造成理解問題;選菩提老祖老師認為這是教授悟空技能的師傅,教授了技能卻沒給他用技之道;選觀音菩薩的老師認為悟空在取經(jīng)路上一有困難,便求助觀音菩薩,這像是孩子們有困難時找班主任;而選如來佛祖的老師們則認為當年是如來把他壓在五指山下,五百年后自然該由佛祖來問“孫悟空,你服不服”。
↑戲劇社的孩子們
大鬧天宮
← 23個小王子劇照
這樣的爭論常有,還只是老師們自說自話。劇本成型后,與孩子們相遇時,孩子們還會對劇本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
排練《小王子》時,孩子們相互講戲,將自己對小王子的理解講出來,每個孩子都創(chuàng)造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小王子。有的孩子會把臺詞改寫或縮短,有的還會加戲。一孩子在演醉酒時,就給自己加了一點戲,講臺詞時打了一個嗝。在舞臺上表演時一小孩子看到臺下的爸爸媽媽,便偷偷在戲里加了一個打招呼的動作。整部戲有23個孩子參加,最小5歲,最大的10多歲。謝幕時他們站成一排,都穿著小王子的衣服,戴著黃圍巾。于是,老師們看見了23位小王子。
在《大鬧天宮》討論中,老師們不打算讓每個孩子都演孫悟空。王宇鵬老師考慮兩個孩子來表演孫悟空,一個是壓在五指山下的肉身,一個是跟著神仙去回看自己過去種種的靈魂。每一幕都會回到那個在五指山下壓著的孫悟空,問他的反思。
王老師正在考慮這場戲怎樣結(jié)束。在劇本結(jié)尾,孫悟空依舊壓在五指山下。他演示了一下自己想到的結(jié)尾:
觀音:悟空,從頭到尾你看明白了么?
悟空:看明白了。
觀音:那好。馬上要來一師傅,名叫唐僧,帶你西去取經(jīng)。
劇本中孫悟空鬧龍宮、鬧地府、鬧蟠桃會、偷老君丹,將天下鬧得不太平。但對于這部戲僅表現(xiàn)為一個“鬧”字是王老師最不愿看到的。
“小孩子真的鬧么?不是?!睅е豢诰┣坏乃治龅?,孫悟空以為自己早已成神仙,與天齊壽,到地府一看,自己壽三百四十二歲,善終。孫悟空想不明白,師傅只教你成神仙的方法,不是教你成神仙。
不論是小王子,還是大鬧天宮似乎都在重復(fù)同一主題,即成人面對孩子(那個曾經(jīng)的自己的鏡像)重新開始審視自我和世界,就像一場漫長的中場休息。
“四五年級的孩子和孫悟空一樣,開始對這個世界有認知,認為這個世界就應(yīng)該是怎么樣的,但漸漸認識到并非他所想。這也是你、是我,是我們世界中的每個人大約的成長經(jīng)歷。在《臥虎藏龍》中,玉嬌龍就像孫悟空這樣,功夫了得卻不大懂處世的道理。孫悟空不是鬧,而是在成長,他率真、可愛又自大。”王老師接著道。
對于《大鬧天宮》,穆局長也有自己的理解。他在桌上用手畫了個圓,提了一個詞“九歲風暴”。我們出生那一天的星座位置,和十八年六個月后的一樣,那一天農(nóng)歷和陽歷生日會和出生時是同一天。九歲的孩子剛好處于這個輪回的中點,往前走是他的童年,往后走是他的成熟?!斑@個年齡的孩子一會兒像大人,不要你管,一會又特需要溫暖。內(nèi)心掙扎、多變又起伏,覺得什么也靠不住?!?/p>
目前,參加戲劇社的小孩子們大多是四年級,這部戲剛好是符合他們的年齡段?!按篝[天宮就是孫悟空最掙扎的時候,每個孩子都要大鬧一次天宮,但在現(xiàn)實中父母、老師、學校,處處都管得嚴,沒機會。在舞臺上,孩子們可以像孫悟空一樣鬧天宮,很過癮?!?/p>
與王老師觀點有相通之處,穆局長同樣強調(diào)任何東西都是有界限的,試圖讓孩子們發(fā)現(xiàn),一個手掌你都逃不出去,這個不能逾越的邊界是“天道或者更大的一個秩序”。
↑1935年,圣??颂K佩里站在自己墜毀于撒哈拉沙漠的飛機邊
← 在劇場表演《小王子》
和《大鬧天宮》一樣,排《小王子》這一戲劇的想法也來自穆培華。他給孩子和老師都講過為何要排《小王子》,理解的程度如何,看各自的稟賦。其實,不論是小王子,還是大鬧天宮似乎都在重復(fù)同一主題,即成人面對孩子(那個曾經(jīng)的自己的鏡像)重新開始審視自我和世界,就像一場漫長的中場休息。
小王子的作者圣??颂K佩里喜歡飛行,曾有一腔熱血去拯救國家和民族并改變世界,這反映在他早期的文學作品多是些英雄式的人物。二戰(zhàn)爆發(fā)后,德軍以閃電戰(zhàn)在39天內(nèi)征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作者開始流亡美國。在異鄉(xiāng),他窮困潦倒、生病住院,父母不在身邊,又與妻子矛盾不斷,之前英雄主義在現(xiàn)實面前全部破滅。
在此刻,一個美國電影演員前去醫(yī)院探望圣??颂K佩里,走到病房看見他床頭放著一本書——《格林童話》。
在排《小王子》期間,穆局長給孩子們講小王子,帶他們?nèi)ヒ粔K讀其中的經(jīng)典對話,鼓勵孩子們進行過詩歌創(chuàng)作。孩子們趴在地板上,一人一張紙一支筆,其中一位叫蘇政的孩子寫了兩首,一首叫《大人》,另一首叫《星星》:
星星是什么顏色?
如果一顆星星上有你喜歡的東西,
那它的顏色,
就是星星的顏色。
而小王子則抬頭望向自己的星球,說道:如果有人鐘愛著一朵獨一無二的盛開在浩瀚星海里的花,那么,當他抬頭仰望繁星時,便會心滿意足。他會告訴自己“我心愛的花在那里,在那顆遙遠的星星上”。
孩子所體會到的世界和作者圣埃克蘇佩里筆下小王子想法是相通的。
當圣埃克蘇佩里找不到答案和出路時、萬念俱灰再也看不到希望時,他想到了童話。他看到這個戰(zhàn)亂的世界,便萌生了創(chuàng)造小王子的念頭。此刻他覺得人類需要向童話學習,向孩子學習,向純真學習,回到人類原點的一些東西。在小王子看來,追求金錢與權(quán)力,給這個世界帶來各種各樣的混亂。
站在一個孩子的角度看這個世界,會覺得這些大人忙忙碌碌也不知道在忙些什么。史代納將孩子分為三個階段,認為最開始需要給孩子們注入善。穆培華覺得,這或許就是小王子的意義。
傳統(tǒng)戲劇本身便是生活的一部分,包含著社會人情的潛移默化 。如川劇白蛇傳里最有名的折子戲盜仙草、水漫金山。
與其說這是童話,倒不如說是一個赤子之心未失的“大人”的自我救贖。
那個不愿從《小王子》這個童話走出來的法國人,在起飛后,關(guān)閉自己的電臺,與指揮中心失去了聯(lián)系,掉落在戰(zhàn)友身亡的地方。
夜幕降下,晚上八點討論接近尾聲。而有時,大家又似乎感到,事情才剛剛開始。
這次戲劇的集中訓練在暑期,安排有晨圈、猴戲、猴棍等課程。晨圈運動有很多戲劇元素,如“我們是泡泡,風來了,風大了,風小了,風停了”,這也是向華德福課程的借鑒。
在王宇鵬老師看來,公立教育已經(jīng)加快融合戲劇課程的腳步。但相比王老師在華德福一個班級帶6個孩子,寫劇本的魏楠老師面臨的則是79個孩子一個班。有一次課后,兩個孩子在教室內(nèi)發(fā)生口角最后動手打了起來,教室空間小,滿是座椅板凳,在她通過逼仄的過道,擠到他們跟前時,兩個孩子已經(jīng)打完了……在這里,要上戲劇課并不容易,但其實孩子們的生活本身又何嘗不是“戲劇的”?
在華德福課程中并沒有單獨的戲劇課,戲劇是作為孩子期末匯報的形式,但是很多課程中都有戲劇元素。如故事,英語課老師講字母S,S便是一條離群索居的蛇,如何扭動著、爬行著、嘶吼地潛入一個孤獨、秘密的地方去休息。
同時,繪畫、歌唱與詩歌在課程中也占有重要比例。在《稻草人的頭,鐵皮人的心,獅子的勇氣》一書中,作者介紹了在學習羅馬史時,通過朗誦拜倫《獻給一個垂死角斗士的頌歌》,孩子們與詩歌相遇;通過莎士比亞戲劇《尤力烏斯·凱撒》中安東尼的臺詞,他們接觸到戲劇獨白,通過徒手畫出羅馬圓形大劇場,他們學會了欣賞建筑之美;通過臨摹圖拉真皇帝時代羅馬石柱上莊嚴的羅馬字母,來領(lǐng)略書法之美。戲劇是他們學習某一門課程時的元素,也是他們學習繪畫、音樂、歷史、故事、游戲后最終表達的通道與形式。戲劇在這里只是一種手段,通過表演使孩子對他所學的深化和內(nèi)化。
在《沉重的肉身》中,劉小楓寫道:“敘事改變了人對存在時間和空間的感覺。當人們感覺自己的生命若有若無時,敘事讓人重新找回自己的生命感覺,甚至重新拾回被生活的無常抹去的自我?!睉騽⑹聜惱碛衅鋸姶蟮钠┯鞴δ?,是在促使人對自我的重新審視。
正像王宇鵬老師說,戲劇的核心是一個靈魂與另一個靈魂的交匯。他認為,戲劇中的人物有立體的、凸顯的靈魂。孩子們排練歷史人物時,會想怎么去演,怎么去把握,怎么與這個人物有深層的融合?!爸苯拥牡赖抡f教往往徒勞無功,但歷史和文學中那一個個與道德問題相搏斗的人們?yōu)楹⒆觽兲峁┝税駱?,激勵他們?nèi)ヌ剿鞑⑿纬勺约旱男拍睢!?/p>
在戲劇興盛的時代,很多時候人們都是通過看戲來看社會人情或教育子女。如《秋籟居憶舊》中,古琴大家成公亮先生回憶:母親沒讀多少書,但跟人談話,能講很多道家、佛家、儒家的東西,還能談歷史,偶爾還有《論語》,這些多半是從戲里看出來的。梁漱溟先生在《自學小史》回憶道:“十歲前后所受父親的教育,大多是下列三項:一是講戲,父親平日喜看京戲,即以戲中故事情節(jié)講給兒女聽……”戲劇本身便是生活的一部分。
但隨著戲劇、相聲、評書等藝術(shù)的失落,沉浸在網(wǎng)絡(luò)社交媒體,由碎片化信息充斥的我們,其實是在面臨一種敘事倫理學的失落。管城區(qū)公戲劇興趣小組對華德福的學習,似乎正像是這失落之后的重新審視。
那天晚上,老師們最終也沒有確定是具體哪一位神仙,算上細微差別的話,戲劇的開頭已經(jīng)商討了七八種。但對整部戲的結(jié)構(gòu),他們達成共識,采用倒敘手法,每幕戲進行一次反問。
戲劇敘事倫理有其強大的譬喻功能,促使人對自我的重新審視。正像王宇鵬老師說,戲劇的核心是一個靈魂與另一個靈魂的交匯。他認為,戲劇中的人物有立體的、凸顯的靈魂。
相比由老師參演四天完成的《特洛伊》及春節(jié)期間完成的《小王子》,《大鬧天宮》可謂是從容得多。
4月中旬,老師們便開始溫習《西游記》原著。劇本完成后,又陸陸續(xù)續(xù)進行多次修改和商討.。6月中旬,孩子們開始猴棍、猴戲課程的學習,最終敲定在10月份上演。這部劇也將作為管城區(qū)公立教育與華德福融合嘗試的一個典范課程隨后推廣,每屆參加戲劇社的孩子都有機會鬧一次天宮。
在這一年中,戲劇興趣小組的老師曾先后跟隨羅絢老師、Ofer sagie老師學習。前不久閻老師和另一位老師還參加了“北京人智學大會暨春之谷五周年慶典”。這些天的清晨,在操場上還可以看到王老師帶孩子們耍猴棍。
討論結(jié)束的第二天,不同學校的老師回到各自的工作崗位。他們每周完成自身的教學任務(wù)后,在閑暇時間完成劇本和戲劇的排練,略有耽擱便需回去加班。
從一個興趣小組到在他人帶領(lǐng)下排出第一部戲,再從第一部戲到自己原創(chuàng)的戲,到現(xiàn)在排一部中國古典名著的戲劇,這個排戲的過程是快速的,成長的過程卻是緩慢的,意義的流通也是緩慢的。
參與戲劇排練的孩子和老師有限,老師能力也各有高低,但他們似乎確實感覺到,開始入戲了。比起最初校長在教師群中詢問誰愿意參加戲劇興趣小組,大家都默不作聲的情況,在第一次接觸到戲劇后,老師們變得積極,每當?shù)弥睦镉袘騽≌n程、表演消息,便前去學習,也常在自己的朋友圈分享一些華德福的理念。察看一年前的狀態(tài),還多是些生活瑣碎和隨大流。
老師們也開始將戲劇的元素帶入生活、課堂與身邊。有位老師對記者說,這好像點燃了一炷香,香氣氤氳在空氣中,隨風飄到遠方,周邊聞到香氣的人也開始去學習,出來第二個燃香的人,第三個,第四個,越來越多……隨著隊伍的增加是師資力量的增強,越來越多的人愿意投身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