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_張藝芳 鄭州報道
家長接受華德福嗎
本刊記者_張藝芳 鄭州報道
北方的中午,日照正盛,從房子里走出來,熱氣蒸人,司校長一句,“咦!跟蒸饅頭樣?!遍L長的尾音。
去年芒種時,他和孩子在地里撿麥穗,也是這么熱。近幾年,“自然農耕”的理念在國內教育界風行,司振其在魏河小學做校長時,也做過農耕生活體驗活動,帶著老師和六年級的畢業(yè)生一起,去割過麥子的田里撿麥穗??偣矒炝?00斤,接著,老師和孩子們用各自的方法把小麥皮手工去除,晚上,讓食堂的師傅煮成粥。
司振其說,“2013年,我們開始做新教育,讓孩子帶領學生閱讀。”那時,司振其還是魏河小學的校長。做了一段時間后,他發(fā)現,“我們學校的閱讀也還僅僅停留在活動上,師生沒有真正喜歡上閱讀,沒有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更沒有去分享影響他人的力量?!?/p>
他利用學校的空教室做了一間格調書吧,多數時間里,他不在校長辦公室,而是在圖書館里,當起了圖書管理員。他動員老師捐款,為書吧捐了一筆錢,買來茶葉和水果。他給來讀書的老師沖一杯清茶或咖啡,并覺得“我今天能有機會給你們端茶倒水、抹桌掃地,是我上輩子修來的福氣,享受讀書的愜意吧!永遠讀下去!”
老師的閱讀積極性并不是很高,愛閱讀的老師,讀書多了,兩年之內就成長起來。“閱讀對一個人的成長太重要了!尤其是對老師這個群體,是關乎老師們的生活質量、職業(yè)幸福、個人成長以及學校教育成敗的基礎的基礎啊!”校園書吧帶來的轉變是:以前,是校長要老師看書,現在轉變成吸引老師來閱讀,老師主動閱讀而不是被要求。
課堂改革的風仍在,一番經歷之后,司振其在自己的日志中寫“把目標刻在鋼板上,把方法刻在沙上”。如今的改革都停留在教學技術上,沒有真正觸動孩子的心,老師的精神狀況也岌岌可危,厭倦自己的教學生活。做教師近二十年,今年將近不惑之年,審視周遭,他發(fā)現“很多計劃沒有落實,日子就這樣一天天溜走,我們的身體留下歲月的痕跡,而精神和夢想卻不斷地萎縮直至消失?!鄙探缰v究“共贏”,“而我所了解的公辦學校是一個共輸的局面?!彼胍龅降?,是教育者和學生的共贏,共享學習生活。
新教育的目標,“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司振其很向往的狀態(tài)。2013年,參觀成都華德福學校之后不久,他開始了漫長的自修,一心讀起關于華德福教育的書。他帶了一本《邁向健康的教育》給我們看,這正是第一屆中原華德福國際論壇的主題。
當下流行各種課堂改革:生本課堂、高效課堂、翻轉課堂,眼花繚亂,然而,這些課堂,始終是老師做主角。認同“人智學”的華德福教師,更愿意把孩子看成是帶有靈性的?!爱斀處熁蛘呓逃ぷ髡?,如果帶著無比的崇敬,內心散發(fā)的東西是很難想象的。沒有懷著崇敬和愛去做,就不知道如何發(fā)展孩子什么樣的能力,用什么樣的方法去引導,讓孩子成為自己?!?/p>
司振其校長和馬東方老師在私下里談道,“華德福興趣小組的老師,多數是公辦教育內的佼佼者,有的很贊同華德福理念,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沒有太多精力去研習華德福的教育理念?!敝行W的教師多是有倦怠的,對于華德福的老師來說,由于藝術化的教學方式,以及綜合性的教學內容,更需要耗費精力來備課,帶班過程中,還要給與孩子更多的愛和關注。
然而,《邁向健康的教育》一書中認為,對于兒童和青少年成長的時代命運的關懷,能幫助并促進學校創(chuàng)造一個溫暖和相親相愛的氛圍,可以避免教師“燃燒殆盡”的癥候發(fā)生,或者一種因為日常理性的工作產生的身心衰退。
撿麥穗的女人與“人”字的甲骨文,來自農耕文明的祖先,認為”人“即是一個勞動者
如果家長不把自己未實現的愿望和社會標定的成功寄托在孩子身上,也不會出現“別人家的孩子”,而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2004年,成都華德福創(chuàng)辦之初,有人曾詢問黃曉星,華德福的教育理念是否能被家長接受?他認為,華德福學校的家長一般都是認同華德福理念的人,因此不存在這種問題。
然而,無論在做華德福課程實驗教學時,還是在自己促進家校溝通時所遇的阻礙,司振其都面臨這個問題——家長接受華德福教育的理念嗎?史代納所創(chuàng)的人智學對兒童的成長研究極有價值,這對于改變現今公辦教育的不足有很大借鑒意義。
史代納對于兒童有著細微的觀察:在孩子生命中的前七年,他們整個人完全就像一個眼睛,他的全身組織都根據外來的影響而調整。孩子除了會模仿你講話之外,你說的、你教的都還未能對他們造成印象,真正會造成印象的、真正對他們有影響的是“你究竟是怎么樣的一個人”,如果說你是善良的,你自然會散發(fā)善良的氣質,這也一樣會顯現在你的氣質中。
簡單說就是,你的個性、你的行為,一點一滴都傳入兒童身上,影響著他們。重點不在于去想象兒童是否會學到善惡是非等,而是你在兒童面前的行為和表現。這種觀點與中國的言傳身教類似,都突出了家庭教育中父母言行的重要。即使公辦教育有某種不足,家庭教育環(huán)境良好的話,孩子依然可以找到自身的價值。
司校長設想:如果,那些把孩子送進公辦教育的家長們接受華德福理念,懂得這些,在家里便會以身作則,更不會把自己未實現的愿望和社會標定的成功寄托在孩子身上,也不會出現很多個“別人家的孩子”,而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老師的課程改革之所以難以進行,一方面,是因為家長對于孩子功利化的期望。
在穆培華局長的支持下,司振其現在負責管城區(qū)教育局家庭教育進修學院的籌建工作,其中有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將有孩子的教師邀請來,參加華德福教育理念的研究性學習。這部分既是家長又是老師的人如果對華德福有所了解,便會以口口相傳的方式傳播一些育兒觀念和方法,進而認識到什么樣的教育才是適合孩子的。在此基礎上,以華德福興趣小組特別是上述類型的教師為骨干,進一步向家長們傳播華德福教育理念,等到家長們有了這方面的鑒別力,他們便會有更多的訴求,這種力量會推動著教育往前走。
現在,只是興趣小組中那些公辦教師們開發(fā)華德福課程的初期階段,再到形成體系化的華德福課程,公辦教育的教師們根據對自己班里孩子的了解,發(fā)展出自己的課程和授課方式,仍需時日。司振其說,“但我有這個信念,唱歌、畫畫、跳舞等,這些都不是我的特長,只要有一個信念,這些都可以培養(yǎng)。公辦教育下的一些老師就是這樣——有這樣的能力,但是沒有這樣的信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