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玲玲+徐淑波
課外閱讀對于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對于像我們這樣外籍生占了將近一半的的鄉(xiāng)鎮(zhèn)學校,推行課外閱讀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困難重重。但我們堅信“為之則難者亦易矣”,就是抱著這樣的想法,踏上了推行課外閱讀之旅。
一、多措并舉,營造讀書氛圍。
課外閱讀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在某種意義上說是應試教育的后遺癥,所以不解決語文教師的思想問題,推行只能是空談。我們通過教研會、例會進行全員發(fā)動,讓語文教師甚至每一位教師認識到要從孩子們終身發(fā)展的角度來看課外閱讀,并且根據(jù)學校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措施,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
1、師生共讀,共同成長。
學校倡導師生共讀,要求教師做到“四統(tǒng)一”:和學生統(tǒng)一書籍版本,和學生統(tǒng)一讀書進度,和學生一起寫讀書筆記,和學生一起交流討論。尤其是教師的讀書筆記,每月檢查一次,全校公示結(jié)果,督促教師和學生同步讀書。同時鼓勵教師經(jīng)常逛逛書店、上網(wǎng)搜索一些暢銷新書,自己先讀,再和學生聊一聊內(nèi)容及讀后的感受,學生們最易受老師的影響,對老師的推薦,他們總是能在第一時間去閱讀,同樣,學生一旦有了新書,也會搶著向老師介紹。
2、家校合力,書香彌漫。
我們深知家校合力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一減一肯定等于零,一加一也許大于二。學期初我們下發(fā)《“親子共讀”倡議書》,首先讓家長明白孩子本學期的必讀書目和推薦書目,其次鼓勵家長做好“四個一”:為孩子準備一張書桌、一個書架;周月至少帶孩子去書店、圖書館一次;每周至少和孩子讀一個小時的書;每周至少在孩子的讀書筆記上留言一次,讓每一個家庭都能遠離電視、電腦,讓每一個家庭都彌漫濃郁書香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3、納入評價,注重過程。
經(jīng)學校讀書工程領導小組討論決定,我們將課外閱讀的情況納入到學生期中期末語文成績中。學生的語文成績由三部分構成:一是課外閱讀成績,將每周名著測驗或者交流的成績記錄在冊,滿分10分,期末取平均成績,名著讀完對讀書筆記和書上的批注進行打分,滿分10分,共20分;二是練字成績,每周測驗一次,成績記錄在冊,滿分10分;三是期中期末考試成績120分,三者相加共150分。這樣學生平時閱讀的情況就能和最終的語文成績掛鉤了,名著所占的比重也由原來試卷上的5分增加到25分。這一舉措在推行課外閱讀初期效果非常明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師生對課外閱讀的重視程度。
二、系統(tǒng)閱讀,讓讀書成為習慣。
具體閱讀時,我們通過“導——讀——理——悟——展”五個環(huán)節(jié),引領學生真正走進名著,與文字展開對話,充分享受閱讀的樂趣。
1、導——經(jīng)典未讀,指導先行。
閱讀之初先上一節(jié)閱讀指導課,可以以課內(nèi)為切入點,由點到面,如由《荒島余生》的解讀激發(fā)學生閱讀《魯濱遜漂流記》的興趣;也可以以媒體為切入點,新舊結(jié)合,如從《百家講壇》鮑鵬山“新說《水滸》”入手,激發(fā)學生閱讀大部頭作品的興趣;也可以以活動為切入點,拓展視野,如讓學生搜集與作品、作家相關的資料,和學生一起分析作品的文化背景,人物關系,歷史地位等等,多管齊下,充分激發(fā)閱讀興趣,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消除陌生感,融入名著。
2、讀——注重過程,讀測結(jié)合。
學期初每位同學都準備一個讀書筆記本,內(nèi)容分為摘抄詞語、內(nèi)容概括、賞析感悟三個板塊。但是每個年級又略有不同,比如摘抄詞語,初一至少摘抄五個詞語,初二至少摘抄七個詞語并用其中一個詞語造句,初三至少摘抄十個詞語并用其中兩個詞語造句。然后利用課前5分鐘小組交流,從中推選一位“說書小達人”、“小小評論家”,并進行全班交流。
沒有評價就沒有提高,我們還是采取了最原始的評價辦法——抽測。按照每周讀書的進度,整理測驗題,每周五進行周評價,成績直接與小組評價考核掛鉤,和自己的語文成績掛鉤。對于沒有認真閱讀的同學,教師通過家訪、家校通等方式,爭取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加強對孩子的督促力度。
3、理——二次閱讀,梳理內(nèi)容。
閱讀完畢安排一課時的“二次閱讀”,讓學生再次回顧經(jīng)典,篇幅短的可以整體瀏覽,篇幅長的可以重點閱讀。回顧的同時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內(nèi)容梳理,如引導學生用畫關系圖的方式梳理出簡愛和其他人物的關系及發(fā)生的主要故事,學生興趣盎然,甚至一頁紙都不夠用。這樣簡單的梳理,既讓學生的“回顧”變得有了意義,也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4、悟——分析感悟,深入挖掘。
名著閱讀后的寫作是必不可少的。為了保證質(zhì)量,每個年級都根據(jù)名著的特色進行相應的習作指導。可以寫對書中內(nèi)容的理解;也可以寫對書中人物的認識評析;也可以寫讀后受到的教育啟發(fā)等等,引導學生抓住任意一點,深入挖掘,達到讀有所悟,悟有所感,悟有所積,積而能用。
5、展——分級展評,共享成果。
安排一課時的交流展示課,先進行優(yōu)秀讀書筆記的展評,再以小組為單位推薦優(yōu)秀的內(nèi)容梳理一份、精彩讀后感一份進行全班展評。在班級展評的基礎上開展全校性的讀書筆記展評,同時將優(yōu)秀的讀后感推薦到校刊《尋夢》及各級報刊發(fā)表。這樣既讓學生為之付出的情感有了歸宿,也無形中擴大了經(jīng)典對學生的影響力。
姜玲玲,徐淑波,教師,現(xiàn)居山東榮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