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成長有三:身體、知識和精神。青春期過后,身體的成長就會停下,之后就會走“下坡路”;但知識和精神的豐滿,卻可以是無限的,亦或是有限的,因人而異。知識和精神的成長,主觀因素決定一切,故有“成年之前靠他人,成年之后靠自己”一說。
還有人說,“一個人的容顏,四十歲前靠父母,四十歲后靠自己?!边@里所說的“容顏”,前者是客觀條件所致,后者應當是一種精神和氣質所致,是主觀修煉的結果。林肯也有“人到四十歲以后,就要對自己的容貌負責”一語,佛語中也有“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有容乃大”之言。
可見,在成人世界里,心態(tài)很重要,它不僅改變我們的容顏,也決定我們的處境、我們的事業(yè)。一個人的心態(tài)怎樣,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他的精神狀態(tài)如何。
在學校,教師不僅需要給每一個學生“傳道、授業(yè)、解惑”,更需要在與少年們的朝夕相伴中,關注其成長——知識、身心和精神的成長。當“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棵樹撼動另一棵樹”的時候,那一朵云或那一棵樹是需要有能量的。沒有知識和精神賦予的力量,我們何以推動或撼動那些花樣的少年呢?
教育,就是教師為學生的成長提供幫助。在這種“幫教育”中,“幫”不僅是責任,更是能力。這種“幫”的能力就是教師的教育力,其來源有三:專業(yè)能力、專業(yè)素養(yǎng)和職業(yè)精神。其中,職業(yè)精神是核心。
作為教師,不僅要“術業(yè)有專攻”,還要懂教育學、心理學等一般性的教育科學,還要研究哲學、涉獵人文,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專業(yè)素養(yǎng)決定了教師在職場能否“常青”。職業(yè)精神是一種價值認同。作為教師,只有深刻理解教育的意義和價值,理解生命的偉大和職業(yè)的崇高,才會自覺地自我成長、樂于奉獻。
精神成長源于愛的相伴。無論是霍懋珍還是魏書生,無不是因為愛教育和學生,繼而認識到教育的價值和職業(yè)的意義,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專業(yè)能力和素養(yǎng),樹立起專業(yè)乃至教育人生的豐碑。
魏書生先生的成長就是一個自我拯救的過程。初中畢業(yè),談不上專業(yè),學生時代沒有接觸過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科學,在工廠上班時多次申請才得到進入學校教書的機會……在其成長為教育名家的過程中,一切成就的取得都源于實踐中的自我修煉。
在李鎮(zhèn)西先生的職業(yè)生涯中,教書、學習、寫作是其每日的“必修課”。即便是成為名師之后,仍然堅持學習與自我成長,四十八歲時還在努力當朱永新教授的學生。
教師的成長,是一個自救的過程。在教育生涯中,如若我們心不在焉,沒有半點成長的欲望,再好的促進教師成長的機制都會被視而不見,再好的教師培訓也會被充耳不聞。長此以往,失去成長的動力和能力,責任感和使命感也消弭于無形,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求索被忘諸腦后,面對生命,茫然中我們既救不了自己,也幫不了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