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紅
她很乖,也很痛
●武志紅
前天遇見一個朋友,她給我講了雯雯的故事。雯雯是她鄰居的女兒,雯雯媽章雪(化名)是一名教育學碩士,她一直按照自己所掌握的教育知識塑造雯雯,看上去很成功。雯雯不僅聰明,而且非常乖巧,從來不給大人惹一點兒麻煩,這令鄰居們非常羨慕。
朋友也曾效仿雯雯媽教育孩子,但最終因為“狠不下心來”放棄了。原來,章雪有一個核心宗旨是,不中孩子的圈套。譬如,孩子摔倒后,第一反應總是看媽媽,同時撇著嘴要哭。章雪認為這是孩子想賺取媽媽注意力的辦法,如果媽媽去抱她、哄她,那么孩子一定會哭起來,甚至媽媽越關注,她可能會哭得越厲害。抱她哄她就是縱容了她的軟弱。所以雯雯摔倒后,章雪基本上不會管女兒,結果雯雯只是一開始哭了幾次,后來就再也不哭了。至于打針不哭,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第一次打針時雯雯沒哭,章雪先是嚇了一跳,接著就為女兒和自己自豪起來。因為她認為女兒超堅強,而這堅強又是她教育的結果。
我問朋友,你們鄰居有人學得來嗎?她想了想說,比較少,心比較軟的,都學不來,能學得來的,也是本來對孩子就能夠狠得下心的。對孩子狠不下心來的父母,就接受不了這種所謂的科學辦法。
這讓我想起了2006年我到莫斯科出差,在莫斯科機場的候機廳見到的一幕:一個四五歲的小女孩兒,長得像天使一樣漂亮,穿著也非常精致。她的帥氣老爸,在長椅上靜靜地讀書。和我一樣,他們也去葉卡捷林堡。在等待的近一個小時里,小女孩兒很想和爸爸玩。每次,她都很輕很輕地走到爸爸旁邊,拉一下爸爸的胳膊,對他說點兒什么。但她爸爸沒一點兒反應,不說一句話,也不看女兒一眼,仿佛女兒所做的一切完全沒有發(fā)生,仍然全神貫注地讀書。
女孩兒覺得有點兒無聊,于是離開爸爸,無聊地擺弄些東西。過了幾分鐘后,她忍不住又來糾纏爸爸,但爸爸仍然完全沒有一點兒反應……這樣過了約半個小時,她徹底打消了贏取爸爸關注的努力,開始自己玩,一會兒跳舞,一會兒唱歌。
又過了半個小時,登機時間到了,這位爸爸合上書,把女兒喊過來,然后非常輕地拍了一下女兒的頭,仿佛在說:你真是個黏人的小姑娘呀。小女孩兒羞澀地笑了一下,微笑中,有一點兒自責的成分,仿佛在說:爸爸,可我真是有點兒寂寞啊。
想起這一幕,我的腦海中自動將她的形象和雯雯聯(lián)系了起來,我仿佛看到這樣一個無比乖巧的孩子在醫(yī)院里打針不哭時的眼神,那眼神里藏著一種羞怯和寂寞。這羞怯和寂寞的含義是,我不好,我只會給大人惹麻煩;我好想哭,好想撒嬌,但我知道,那樣我在大人眼里就更不可愛了;這都是我的錯,我一點兒價值都沒有……
章雪為什么會這樣對待女兒?我的朋友說,章雪認為,她小時候被父母溺愛慣了,有些嬌氣。她討厭自己這一點,但覺得改變自己好難。于是,她希望女兒不要像她這樣,她希望女兒能獨立。想法聽上去很好,但很可惜,她將依賴和獨立徹底對立起來,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溺愛中長大的孩子,是父母犧牲自己的需要,去極大滿足孩子的需要,這最終會導致孩子形成一種不平衡的內(nèi)在關系模式。
章雪“不中女兒圈套”的做法是這種內(nèi)在關系模式的展現(xiàn),即,她希望女兒不給自己惹麻煩,希望女兒獨立起來。如此教育,雯雯就容易形成另一種截然相反的內(nèi)在關系模式。雯雯會覺得自己受盡了委屈,一直被忽視。因此等雯雯做了媽媽后,她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再也不要受自己童年的苦,很容易百般溺愛自己的孩子。于是,雯雯的孩子就擁有了和雯雯的媽媽一樣的童年,而最終也形成了和雯雯的媽媽一樣的性格。
最后,我想說,所謂的乖巧是一種懶惰的邏輯。養(yǎng)育一個孩子太辛苦,所以很多父母希望孩子乖一些,這樣他們就可以省心很多。然而,心中充盈著愛與被愛體驗的孩子,是不會太乖巧的。相反,他們會醒目地表達自己的需要,而不怕給父母惹麻煩。他們也會努力地表達自己的愛,不會輕易退縮。這樣的孩子,他們的父母會常常帶著點兒嗔怪的語氣說他們“調(diào)皮”,但如果你仔細聆聽,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語氣中還藏著一種驕傲,似乎他們很欣賞孩子的能量。這是不錯的,因為有能量的孩子,比乖巧的孩子更健康,也更容易適應這個社會。
(摘自《莫愁·智慧女性》2014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