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娟++秦軍紅++謝開云++盧肖平
馬鈴薯是世界上僅次于玉米、水稻、小麥的第四大糧食作物,原產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因其抗逆性強、增產潛力大而在157個國家種植,又因其營養(yǎng)豐富被很多國家作為主糧食用。聯合國把2008年定為“國際馬鈴薯年”,并將其稱為“地球未來的糧食”。2015年1月,我國啟動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yè)開發(fā)戰(zhàn)略,將馬鈴薯作為我國三大主糧的補充進行相關產品開發(fā)。這使得主食品種更加多樣、營養(yǎng)更加多元化,對消費者和生產者來說均有積極意義。推動馬鈴薯由副食消費向主食消費轉變、由原料產品向產業(yè)化系列制成品轉變、由溫飽消費向營養(yǎng)健康消費轉變則是該戰(zhàn)略的宗旨和實質。本文將從世界馬鈴薯發(fā)展與變化情況談起,為我國的馬鈴薯主食開發(fā)建言獻策。
世界馬鈴薯的生產和消費
(一)世界馬鈴薯種植面積和產量的變化
2013年FAO統(tǒng)計顯示,馬鈴薯在全世界157個國家種植??偛シN面積1946萬公頃,總產量3.68億噸,平均單產18.9 噸/公頃,與1961年相比,世界馬鈴薯種植面積下降了12%,總產量增加了36%,平均單產增加了54.8%??傮w來看,馬鈴薯在全球各大洲的分布差異較大,其中亞洲和歐洲的馬鈴薯種植面積和產量占到世界的80%-90%,而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僅占10%-20%。雖然亞洲和歐洲是馬鈴薯種植和生產的主要地區(qū),但馬鈴薯在這兩大洲的發(fā)展卻呈相反的變化趨勢,亞洲馬鈴薯生產在近年增長迅猛,成為推動世界馬鈴薯產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從1961年至2013年,亞洲馬鈴薯種植面積占世界的比重由10.6%上升至51.7%,總產量由占世界的8.6%上升至49.0%;而歐洲馬鈴薯生產卻呈現下降的趨勢,馬鈴薯種植面積占世界的比重由80.2%下降至29.4%,總產占世界的比重由82.0%下降至30.7%。此外,非洲的面積和產量也呈現上升的趨勢,50多年來,面積增加了7.8倍,產量增加了14.4倍。且馬鈴薯的生產水平和農業(yè)生產地位在不同地區(qū)差異較大,歐洲的平均單產已達40 噸/公頃,而非洲的單產僅為15噸/公頃。
(二)世界馬鈴薯消費趨勢變化
世界上已經有2/3的人口把馬鈴薯作為主糧消費,從世界范圍來看,馬鈴薯的消費方式以食用為主,占總生產量的39.6%-67.0%,平均占51.1%;其次,是飼用,占總生產量的9.1%-31.9%,平均占21.5%;種用量排在第三,占總生產量的8.8%-17.8%,平均占12.9%;用于工業(yè)加工的量較低,平均占總生產量的3.8%。
近50年來,馬鈴薯的食用量逐年上升,由1961年的1億噸增加到2011年的2.4億噸,其中亞洲食用量增長近1.1億噸,是促進全球食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而全球馬鈴薯飼用量呈下降趨勢,由1961年的0.7億噸減少到2011年的0.5億噸,其中歐洲飼用量下降近0.4億噸,直接影響到全球馬鈴薯飼用量。2011年,歐洲的馬鈴薯總食用量僅占到其總供應量的48.4%,低于亞洲的69.8%和世界平均值63.8%。
從1961年至2011年,世界馬鈴薯人均消費量變化不大,平均30.7公斤/年/人。亞洲和非洲的馬鈴薯人均消費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歐洲、大洋洲和美洲的消費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歐洲馬鈴薯人均消費量下降26.8%;亞洲的馬鈴薯人均消費量上升了3.2倍,這種相反的變化趨勢,與兩個地區(qū)的飲食習慣及全球飲食多樣化的發(fā)展密不可分。一向以馬鈴薯作為主食的歐洲,當居民生活水平到達一定高度以后,必然會尋求食物消費的多樣化和食物營養(yǎng)的多元化,所以對馬鈴薯的消費需求在下降;而以稻麥為主食的亞洲正好相反,由于人口持續(xù)增長,食品消費結構變化,及快餐食品的進入等因素驅動,馬鈴薯消費呈上升趨勢。但是,我們也應看到,2011年歐洲的人均馬鈴薯消費量仍高達84.2 公斤/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4倍,亞洲平均水平的2.9倍。馬鈴薯依然是歐洲餐桌上不可替代的主糧。
(三)世界馬鈴薯食用方式的變化
目前,對馬鈴薯的食用方式主要分兩大類,即直接食用和加工后食用。加工產品主要包括冷凍馬鈴薯、薯片和全粉。以美國為例,從1970年至2010年,美國馬鈴薯的食用方式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1970年,以直接食用為主,占總食用量的51%,其次是冷凍馬鈴薯占23%;而到2010年,以上兩種食用方式的地位發(fā)生了反轉,直接食用的比例顯著減少至32%,冷凍馬鈴薯的比例增加至44%,成為目前的主要食用方式(美國馬鈴薯統(tǒng)計年鑒)。薯片和脫水產品占總食用量的比例變化不大,分別平均占16.5%和12.1%。然而,隨著人們對飲食健康的關注,近十年來,美國人對冷凍馬鈴薯的消費有所下降。
中國馬鈴薯的生產和消費
(一)中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和產量的變化
近50年來,中國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迅速增長,至2013年,種植面積達577.5公頃,是1961年的4.4倍;總產量達8898.7萬噸,是1961年的6.9倍。從1961年至2013年,無論是中國馬鈴薯的種植面積還是總產量占世界的比重均顯著增加5倍多,至2013年,分別達到29.7%和24.2%。從中國馬鈴薯生產占亞洲的比重來看,種植面積的比重在近50年變化不明顯,平均占到亞洲馬鈴薯種植面積的58.7%;而總產量波動較大,自1973年達到最高點后,呈下降的趨勢,這表明亞洲其他國家單產的增加量要顯著高于中國的增加量。以印度為例,2013年,印度的馬鈴薯單產已達到22.7噸/公頃,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而中國的馬鈴薯單產僅為15.4 噸/公頃,是世界馬鈴薯平均單產的81%。
(二)中國馬鈴薯消費趨勢變化
中國馬鈴薯的消費以食用為主,其次是飼用和加工,但不同時期,中國馬鈴薯利用方式的變化又有所不同。從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隨著谷物類糧食供應量的增加,馬鈴薯的食用比例呈下降的趨勢;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馬鈴薯食用比例變化不大,保持在40%左右波動;8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總產的增加和馬鈴薯產品的多樣化,馬鈴薯食用比例進入了一個快速增長期,達到70%左右,在這個時期的人均食用量也顯著增加,達37.4公斤/人/年,但仍遠低于歐洲的平均消費水平。endprint
(三)中國馬鈴薯食用方式的變化
受傳統(tǒng)飲食習慣的影響,在中國馬鈴薯一直都作為蔬菜或主糧直接食用,加工比例嚴重偏低。在“馬鈴薯加工業(yè)‘十二五發(fā)展規(guī)劃”中指出,2010年,中國馬鈴薯加工業(yè)消耗馬鈴薯692萬噸,占當年總生產量8159萬噸的8.5%;預計在2015年加工量達1400萬噸,占總產量的9.3%。暫不分析這一目標能否實現,單就9.3%的加工比例而言,也是遠低于發(fā)達國家的加工水平的。近年來,隨馬鈴薯薯條進入中國人的餐桌,人們對薯條的消費量明顯增加,但國內加工能力有限,2010年,國內薯條加工量僅11萬噸,因此,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馬鈴薯生產國,還要向其他國家凈進口冷凍薯條12萬噸。
發(fā)展有中國特色的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yè)
把馬鈴薯做成主食,是基于傳統(tǒng)食用馬鈴薯的方式方法而言的,其目標在于以新的加工與消費方式鼓勵人們食用更多的馬鈴薯,從而以消費拉動生產、以需求拉動種植業(yè)結構的調整,進而使人們在飲食營養(yǎng)方面更加豐富與全面,在作物生產方面更加具有提升的空間,在環(huán)境保護方面更加具有生態(tài)性與可持續(xù)性。
(一)加強輿論宣傳,合理引導消費。消費者的接受和認可是馬鈴薯成為主食的直接推動力。盡管馬鈴薯在400年前便在中國扎根,但在餐桌上卻一直被邊緣化。一提到馬鈴薯,大多人會將它與上世紀60年代的饑荒和貧困聯系在一起。目前,人們對馬鈴薯的認識,也多停留在一般蔬菜、淀粉原料或貧困時期的“救濟糧”,現在還被很多消費者誤認為是增肥食品;而在西方,馬鈴薯素有“地下蘋果”和“第二面包”的美稱,是每天必不可少的食物。據一份《美國馬鈴薯信用趨勢報告》指出,美國人天天都會吃馬鈴薯。其實從營養(yǎng)角度來看,馬鈴薯比水稻、小麥具有更多的優(yōu)點。它富含蛋白質,擁有人體所必需的全部氨基酸,特別是富含谷類缺少的賴氨酸;富含大量維生素,特別是含有谷物類糧食所沒有的胡蘿卜素和維生素C,其所含的維生素C是蘋果的10倍。因此,每餐只要吃全脂牛奶和土豆,便可得到人體需要的全部營養(yǎng)素。馬鈴薯還是一個礦物質寶庫,各種礦物質是蘋果的幾倍至幾十倍不等,500克馬鈴薯的營養(yǎng)價值大約相當于1750克的蘋果。馬鈴薯還有很神奇的藥用價值:馬鈴薯中的淀粉在體內吸收緩慢,不會導致血糖過快上升;膳食纖維在根莖類蔬菜中含量較高,常吃馬鈴薯可促進胃腸蠕動,且膳食纖維有助于降低罹患結腸癌和心臟病的風險;馬鈴薯鉀含量很高,能夠排除體內多余的鈉,還有助于降低血壓。
(二)發(fā)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馬鈴薯產品。在歐洲,馬鈴薯的人均食用量達84.2公斤/人/年,且主要以加工食品消費為主,直接食用量越來越少。而中國雖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馬鈴薯生產國,但對馬鈴薯消費利用層次普遍較低,以直接食用為主,人均食用量不及歐洲平均水平的1/2。目前,中國馬鈴薯加工產品匱缺是增加馬鈴薯消費量的主要瓶頸之一,市場上的大多產品多以效仿西方加工產品為主,缺乏有中國特色的馬鈴薯產品;而西方國家卻十分注重馬鈴薯新產品的研發(fā)。據全球新產品數據庫統(tǒng)計(GNPD),僅2010年10月至2011年11月,進入美國市場的馬鈴薯加工新產品就有150個。
馬鈴薯主食產品在中國的開發(fā),并不能僅著眼于薯條和薯片加工產品的研發(fā),而要結合中國人的飲食習慣,發(fā)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馬鈴薯主食產品,在保證吃得營養(yǎng)的同時,滿足廣大消費者對食物的多樣化需求。
首先,中國馬鈴薯新產品的研發(fā),要從不同的加工層次入手,通過初加工,將馬鈴薯簡單清洗、切絲或塊,為家庭烹飪提供便利,以增加菜用這一傳統(tǒng)的消費方式;通過精加工,推出符合中國人飲食習慣的馬鈴薯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產品,實現馬鈴薯的主食消費;通過精深加工,要提取營養(yǎng)物質制成保健與營養(yǎng)食品或藥品,促進多用途產業(yè)開發(fā),提升馬鈴薯的營養(yǎng)健康消費水平。其次,中國馬鈴薯新產品的研發(fā),要應考慮到不同消費群體的特殊需求。據統(tǒng)計,在美國有老人和孩子的家庭對馬鈴薯的消費量要高出平均消費量的20%。但在中國市場上卻少有針對特定群體的馬鈴薯產品。如,馬鈴薯嬰幼兒食品在中國市場上一直較為罕見。其實,質地松軟的土豆泥,是寶寶輔食的最佳選擇;口感綿軟的土豆粒、土豆塊還是寶寶鍛煉吞咽能力的理想食材;用土豆做成的餅干還能成為寶寶磨牙時的伴侶。再次,中國地理跨度大,南北方飲食習慣差異較大,各地方要結合當地飲食習慣,在繼續(xù)保持馬鈴薯現有消費方式的同時,開發(fā)出適合當地消費者需求的主食產品。最后,中國馬鈴薯主食產品的開發(fā),還應學習西方現代主食加工理念,注重主食加工業(yè)的規(guī)范化、標準化、現代化。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僅在《中國人如何吃馬鈴薯》一書中,就記錄了300多種馬鈴薯的烹飪方法。但這些做法卻不易讓每個人所掌握,如果這些馬鈴薯菜品,經過初加工后,都能實現“傻瓜式”的烹飪,相信大家都會愛上馬鈴薯。
加工轉化和市場消費是拉動馬鈴薯生產的最核心環(huán)節(jié)。提高馬鈴薯的人均消費量的關鍵在于馬鈴薯加工領域的發(fā)展,只有盡快提升配方工藝,創(chuàng)制核心裝備,突破制約馬鈴薯相關產品中存在的技術瓶頸,才能推出更多主食產品,形成“加工促進消費,消費帶動生產”的良性循環(huán)。
(三)降低成本,促進主食產品的普及。要讓馬鈴薯成為主食產品,真正進入大眾的餐桌,價格高的問題必將成為一大制約因素。以大眾化的主食產品饅頭為例:小麥的干物質含量約85%,而土豆卻僅為20%,同樣制成全粉,土豆全粉的價格是小麥粉的4-5倍多。如不考慮饅頭的加工成本,僅土豆饅頭(含土豆全粉40%)的原料成本就是小麥成本的近2-3倍。在這樣的價格差異下,即使土豆饅頭的營養(yǎng)再豐富,也很難成為普通老百姓的主食。沒有價格優(yōu)勢,就沒有市場競爭力。全粉價格高的主要原因在于馬鈴薯的全粉加工還做不到像小麥、稻谷、玉米那樣的規(guī)?;a。目前國內可以進行馬鈴薯全粉加工的企業(yè)屈指可數,加工設備也多以進口為主,機械投入成本較大。且由于馬鈴薯的貯藏狀況對全粉的加工效率影響顯著,鮮薯的貯藏也是制約全粉加工的另一大主因。隨著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yè)開發(fā)戰(zhàn)略的實施,對全粉的市場需求必將會逐漸增加,從而拉動全粉規(guī)?;庸さ陌l(fā)展和設備的研發(fā),但是在企業(yè)成長初期,仍需要國家給予一定的補貼,來降低主食產品成本,增加主食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馬鈴薯主食的加工品種應該多元化,需要針對不同消費的群體生產出不同配比的面食品種和保健食品,不僅要使高收入人群較多地食用精深加工品,而且要使普通百姓更多地消費大眾化馬鈴薯加工食品。endprint
(四)加速主食專用品種的選育。馬鈴薯主食產品的開發(fā)在于加工,加工這類產品的重要原料便是馬鈴薯全粉,而當前全粉主要是為薯片薯條等提供原料,對品種專用化要求較高,生產成本相對較高,但這些品種加工的全粉并不一定是主食產品的最佳原料。因此,要推出符合中國人飲食習慣的馬鈴薯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產品,加快主食產品專用品種的篩選和選育,不僅可以讓消費者吃得起,還可以吃得更可口更營養(yǎng)。生產馬鈴薯全粉需選用芽眼淺、薯形好、薯肉白、干物質含量高、還原糖含量低和龍葵素含量低的品種。但長期以來,中國馬鈴薯的育種多以高產、抗病為主要目標,對加工專用型品種的重視不足,造成品種類型單一,專用型品種缺乏的現狀。目前,生產上的品種均以鮮食品種為主,用于全粉加工的專用型品種仍基本上是從國外引進的“夏坡蒂”和“大西洋”,這兩個品種雖然加工品質優(yōu),但種植成本高,適宜區(qū)域小,抗病性差,一般的農戶難以種植。
要加速主食專用品種的選育,就要縮短育種周期,常規(guī)育種周期要10-15年,這顯然會影響馬鈴薯主食產品的開發(fā)進程。因此應先在現有的品種中進行篩選,同時借用現代分子育種等技術,實現優(yōu)質基因在育種后代群體的定向轉移,顯著提高優(yōu)良育種后代的選擇效率。此外,建立全國育種材料和品種信息共享平臺,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也有利于大專用品種的選育進程。
(五)保障生產者利益,夯實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yè)開發(fā)的發(fā)展基礎。隨著馬鈴薯主食產品和產業(yè)的開發(fā),對馬鈴薯消費的增加,必定會給生產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不與谷物糧食爭地的前提下,大幅提高單產已成為迫切要求。目前,中國的馬鈴薯單產僅有15.4 噸/公頃,排在世界第94位,增產空間巨大。近年來,馬鈴薯生產技術快速發(fā)展,研究表明,僅采用脫毒種薯一項,就可以增產20%以上。所以,筆者認為,增產并不難,難的是如何在大幅增產后,保障生產者的利益,避免增產不增收情況的出現。在大力發(fā)展生產,鼓勵加工的同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到生產者的利益,避免盲目跟風,要予以可理的引導。
我國馬鈴薯主產區(qū)分布于內蒙古、陜甘寧和云貴川地區(qū)的高原、盆地、丘陵地區(qū),是5000萬農戶的主要收入來源。近年來,馬鈴薯市場價格的波動頻繁而劇烈,薯農從事馬鈴薯生產的風險非常大,經常會出現豐年收入不增甚至虧損的情況。為保障生產者的利益,首先,要鼓勵農民成立合作組織,提高規(guī)?;芾硭?,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其次,要加強銷售信息的流通,讓薯農可以根據市場的價格信息和價格變化趨勢,調整種植、貯藏和銷售節(jié)奏,擁有還價議價能力,增加收入;第三,要建立加工商對農戶的直接收購渠道,減少中間環(huán)節(jié),提高效率,增加生產者在整個價值鏈條中的利益分配,同時,也可以保障加工企業(yè)原料的供應,使其獲取更為穩(wěn)定的經營效益;第四,要鼓勵發(fā)展訂單農業(yè),普及農業(yè)保險,降低薯農的生產風險。第五,制定合理的政府補貼政策,對加工薯的種植戶,予以適當傾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