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辰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中國古代玉器概說
常辰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中國稱得上是全球玉器之邦,玉器藝術作為中國古代藝術的重要種類之一,有著其獨特的精神內涵,隨著越來越多的考古發(fā)現以及對文獻的整理我們可以得知,我國古代玉器藝術經歷了“石玉不分”、“以玉為飾”和“以玉為尊”三個階段。每一時期都有其特性所在,文章將以歷史發(fā)展為脈絡,論述漢及之前各時期玉器藝術的特點與發(fā)展狀況。
中國;玉器;發(fā)展
玉器作為中國古代藝術的重要種類之一,最早發(fā)現于距今8000年前的東北興隆洼文化,歷史悠久的玉器在我國被賦予了某些重要的內涵價值。隨著越來越多的考古發(fā)現以及對文獻的整理我們可以得知,我國古代玉器藝術經歷了“石玉不分”、“以玉為飾”和“以玉為尊”三個階段。
這一時期的玉器制作屬于雛形期,早期居民并無玉石概念,原材主要為岫巖玉、透閃石等,主要為慢輪制作。從考古發(fā)現來講,主要可以分為東北地區(qū)、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以及東南沿海地區(qū)。這些地區(qū)有些共同點,首先均為有定居的農耕地區(qū),并且在其生活區(qū)域附近有一定數量的原石。各個地區(qū)間玉器的種類相差并不大,但在風格樣式上存在明顯的差異,這可能與不同部落的審美價值有關,當然這些差異性也是現今用來區(qū)分地域性和出土地的標尺之一。在部落時期的玉器發(fā)展中,位于東北地區(qū)的紅山文化和位于長江流域的良渚文化顯示出高超的制作技巧和風格樣式。從考古發(fā)現來看,這兩種文化已經渡過原始聚落階段,產生了類似于城邦式的社會組織,兩地玉器相比前者在題材上多動物表達,造型古樸厚重,代表有勾云形玉器以及著名的C字形龍玉;而后者更偏愛精美繁細的獸面紋,出土了許多獸面紋玉琮和三叉形器。在生產力和生產工具都較為貧乏的部落時期能出土如此數量的玉器,可見必有其意義,玉器產量的多少能很好的折射出部落的興盛狀況,加之在這一時期的出土物中有眾多無法解釋的造型與紋樣出現,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玉器制作在此時與氏族社會的權利有所聯(lián)系,也是其財富的象征物。
三代時期是我國禮制文化的形成期,這一時期玉器完成了“以玉為飾”到“以玉為尊”的過渡。考古發(fā)現的夏商兩代玉器并不多,與部落時期并無太大差異,當然這其中的一部分或者說大部分很可能是繼承于部落時期,值得一提的是,在夏家店的下層文化我們發(fā)現的較硬的紅色瑪瑙珠,這說明在制作手段上已經有了一定突破,其次玉柄形器大量出現。而在商代玉器中比較特別的就是馬飾,它由海貝、玉牛頭、玉燕、玉獸面以及玉馬束組成,這是即墓室玉器之后的另一組合玉器。發(fā)展到西周時期,玉器得到飛速發(fā)展,正所謂“君子比德于玉”,作為禮制文化統(tǒng)領一切的時代,由玉器制作的“西周組配”、“六器”、“六瑞”成為了身份的象征物,脫離了部落時期與夏商玉器為原始巫術和鬼神服務的范疇,被用于禮制、祭祀、會盟、斂尸、聘禮等多方面,其中著名的西周組佩從重量與長度上來說,其明顯不適用于日常佩戴,應為大型事件或場所的佩戴物,與青銅器的鼎簋制度相似。
禮崩樂壞帶來的僭越,使得等級分明的組佩制度無法繼續(xù),組佩迅速消亡,加之諸侯國的興起和鐵器的使用,使得玉器制作從西周的數量大過渡到春戰(zhàn)的質量好,地方性與裝飾性呈上升趨勢,齊國稱霸之后,掛飾齊水晶被迅速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它成為了取代西周組配象征等級的新事物,這一時期多浮雕、鏤雕以及與金銀工藝的結合,這說明高速轉動的技術已經具備,但與造型相比,其對材質的要求顯然更高。此外玉劍飾和印章也是此時出現的。從韓信佩劍的故事中我們就可得知玉劍飾與身份等級有著密切聯(lián)系。但在對這一時期的玉器進行鑒定時應注意中原與邊地的差異性。
漢代是我國至于最發(fā)達的時期,從事手工業(yè)的人數在都市里達到了一個很大的規(guī)模。一般來說同一國家的基礎靠上層文化建設的強調,由于漢代崇尚孝道,而厚葬作為主要考核之一,在社會中迅速普及,玉器的消耗量達高水準,這主要和劉邦請儒生禮制階級有關,西周的組佩制度在漢代有所復興和流傳,但其只適合于皇家上層統(tǒng)治階級,民間并無推廣,所以
葬玉制度作為補充級別的概念出現。除葬玉之外還有日常佩戴,就葬玉來說,雖然由于厚葬帶來了盜墓的猖獗,但有限的考古發(fā)現和文獻記錄能為我們大致還原其體系,而日常佩戴則有很大出入,這是因為日常佩戴器與葬玉屬于兩個不同體系,從墓葬出土來看日常佩戴情況顯然是不正確的,漢代的日常佩玉在很大程度上是并不是出于裝飾的需要,而是方仙道譜系下辟邪的需要,玉舞人與玉翁仲成對出現,佩于腰部掛飾。同一題材玉器,從造型工藝上來講,漢代早期的玉器造型較為寫實,雕刻也較為精致。發(fā)展到后期,由于產量的需求,其寫實性和雕刻的精細度都明顯下降。
[1]常素霞.中國玉器發(fā)展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古方主.中國出土玉器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K876.8
A
1005-5312(2015)17-01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