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文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藝術歌曲《故園戀》的演唱分析
魏文文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藝術歌曲《故園戀》是近現代作曲家劉聰最具有代表性作品之一,藝術歌曲《故園戀》在1996年第七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首次登上央視舞臺,并一舉成名,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十九個年頭了,其中被各類國際、全國的聲樂比賽中作為規(guī)定曲目。通過對《故園戀》這首作品的題材與體裁的研究與分析,歌詞表達了一名山村學子在改革春風的沐浴下懷著對外面世界的憧憬,滿懷志向,離開他鄉(xiāng)以及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
藝術歌曲;劉聰;故園戀;歌曲處理;音樂分析
作曲家劉聰是在偶然間寫出了如此優(yōu)秀的作品,在1994年(也就是建國45周年),劉聰當時在沈陽音樂學院師范系任教,教授的課程是“鋼琴即興伴奏課”,沈陽音樂學院師范系就在當年10月份,舉辦了一次征文比賽活動“愛祖國愛家鄉(xiāng)”,有一批獲獎的征文在評選之后被系團委張貼在了教學樓的板報上,也就是這個偶然的機會,這篇獲得一等獎的作品《故園戀》被劉聰發(fā)現了,寫作者杜志學當時是一名在讀本科生。劉聰看到作品后就站在板報欄前認真的賞析,一種真摯的情感沖擊著他的內心深處,使他油然而生的產生了譜曲的沖動,立即杜志學被通知拿來手稿準備譜曲。通過兩個月的奮斗與不斷的修改,《故園戀》的旋律終于在1994年12月10號完成了。如今都已經有了十九個年頭了,在這十九個年頭里,這首藝術歌曲多次參加全國各大比賽,曾多次被國際聲樂比賽作為規(guī)定曲目,同樣這首歌曲在2008年也走向了世界,在中國國際聲樂比賽中有5名外國籍歌唱家演唱了這首作品,并獲得了不錯的成績。
作品通過歌詞、旋律、鋼琴伴奏的結合,從而延伸至精神的表達與寄托,體現出對故鄉(xiāng)的無限依戀,對未來的憧憬與抱負;形成對這部作品的宏觀認識。
藝術歌曲《故園戀》是由杜志學作詞、劉聰作曲的,其中所表達一名山村學子,在改革春風的沐浴下,懷著對外面世界的憧憬,滿懷志向,離開他鄉(xiāng)以及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第一段描寫家鄉(xiāng)的美麗景色,河水清清、山道彎彎而纏綿,講述這就是我的家鄉(xiāng),我的家園,首先開篇表達對家鄉(xiāng)深深的熱愛。第二段講述已長大成人的我要遠離家鄉(xiāng),面對家鄉(xiāng)戀戀不舍,帶著家人的期盼,朋友的囑咐,懷著對外面世界的憧憬去努力奮斗,走向一個新的空間去闖蕩。濃濃的思鄉(xiāng)情貫穿整首作品,在外闖蕩的人們被無名的力量與信心所激奮。一種真摯情感的流露貫穿整首作品永恒的主題。其中由“啊”字來烘托出當時沖動與發(fā)自肺腑的吶喊,表達出一個由家鄉(xiāng)走出的男兒的勵志決心以及對家鄉(xiāng)的依戀。這是我成長的地方,是我的搖籃,是我奮發(fā)圖強的起點,無論我在哪里都與家鄉(xiāng)共有,都擁有這一片美麗的藍天。整首作品的歌詞為長短句式語言通俗易懂,簡潔明了。
這首藝術歌曲不在是傳統(tǒng)的再現A-B-A結構,大膽的運用了音樂動機向縱向發(fā)展的A-B-C曲式,在結構上有所擴大,在情緒上更能達到所要的情感表現。延伸出學子對家鄉(xiāng)的依戀,與志在四方的決心。在30小節(jié)的時候,出現大切分節(jié)奏、附點節(jié)奏,以及(還原mi)變化音的出現,讓音樂在緩慢中推向高潮,情緒的變化也在不斷的遞進。為C段的發(fā)展同樣也做了重要的鋪墊作用?!鞍 弊值难由炫c發(fā)展,把全曲推向了高潮部分,旋律在小字二組的音階上進行,節(jié)奏由舒緩的二分音符以及大的切分構成,表現出學子發(fā)自肺腑的吶喊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發(fā)展到整首曲子的中心“小小的山村,我成長的搖籃”,發(fā)自內心的吶喊,表達學子內心激情的迸發(fā);后面的旋律更是惟妙惟肖的表現出學子心中的渴望,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整首作品,在歌詞與旋律的完美結合下,表現的淋漓盡致。給人們一種發(fā)自內心的感動與激情的感觸,在調性上也由單一性向多調性發(fā)展,全曲在F同主音大小調的重疊與交替上發(fā)展,旋律在跌宕起伏中向高潮發(fā)展,給演唱者一種發(fā)自內心的全身心投入。
作曲家劉聰的鋼琴伴奏編配極其具有代表性,鋼琴伴奏不僅是被動的配,更重要的是主動的參與音樂形象的塑造、音樂表現的深化、音樂思想的升華,這是編配伴奏中十分重要的。劉聰曾在《藝術歌曲鋼琴音樂之創(chuàng)作》中說過:“在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中,旋律與伴奏,特別是鋼琴伴奏,是與歌曲旋律同等重要的,也是最能體現藝術歌曲品質與特色的重要部分,有了鋼琴伴奏,才能夠完整體現作曲家的整體構思與創(chuàng)作意圖,才能夠展現藝術歌曲的全貌?!痹谒囆g歌曲《故園戀》中,根據音樂的需要,運用了多種色彩性和弦、和弦外音、多種伴奏音型的重疊。在前奏與間奏中運用了三十二分音符及四分音符的琶音、和弦分解,來描寫河水的景象與家鄉(xiāng)的情景。其中出現了色彩性和弦:升Ⅱ級、降級、還原級Ⅵ級和級、升高Ⅰ級等。和弦外音的出現給旋律帶來了不同的音響效果,配上琶音與震音的結合正是這首樂曲鋼琴伴奏的創(chuàng)作特點。B段中則是以八分音符為主,表現情緒的平穩(wěn),先是以分解和弦的形式,轉換為柱式和鉉的上下行音階的發(fā)展,展現出情緒的不斷升高,左手的分解和弦與右手的音型相融合時,加重了抒情色彩的厚重感,在30-33小節(jié)中,伴奏織體與旋律形成了明顯的不對稱,更是突出了情感要進一步的加強,讓演唱者找準重拍的切入點。C段中有意的貫穿全曲中,連續(xù)的柱式和弦推進全曲的高潮,逐步回到線型的分解和弦中,在全曲的重復之后進入尾聲句中,采用了強烈的震音與顫音以及四分音符柱形和弦,雙手和弦相反的方向推向最后一個全音符的震音,結束全曲,將感情推向最高??v觀全曲的伴奏織體與和聲織體的設計,作曲家無時無刻不在把全曲的感情由強到弱,將情感的表現以層次感的寫法將學子的感情表達的淋漓盡致。
筆者在研究生階段,三年的學習生涯中對這首作品不斷的研究與在演唱上的二度創(chuàng)作,從學習旋律、體會歌詞、分析和聲曲式、伴奏肢體的研究以及音樂術語的了解,對這首作品是非常熟悉了,并且也拿這首作品參加了比賽與考試。從字面上來看這首作品是一首描寫山山水水的思鄉(xiāng)歌曲,其實這是一首有深度的中國藝術作品。在這首作品中音域的跨度比較大,而且高音大部分都停留在開口音上,用大號美聲抒情女高音演唱,的確有一種余音繞梁的效果。在演唱中把握好歌曲優(yōu)美抒情的情感以及內在的力量,不能過于柔弱,也不能過于硬朗。在A段中要理解歌詞的意境,弱起進入描寫故鄉(xiāng)的景色,河水清清、山道彎彎,長音符要運用氣息的支撐唱的飽滿有深度,然而三連音就要唱的清楚、連貫。情緒逐步的發(fā)展起來,第一個我的家園的時候逐漸變強,后一個我的家園又逐漸弱下來,形成一種對比。在演唱第一句河水的時候,聲音要平穩(wěn),氣息要深,一種發(fā)自內心的聲音從身體里出來,音色干凈利落,音量逐漸加強;再者就是“河”字到“水”字的轉換,有一個開口音轉換到閉口音,很容易產生喉嚨用力的現象以及位置的變化,這就要求我們演唱者要有一定的基本功,在河字轉換到水字時,保持位置一致,上口蓋的打開,咬字要松,不能死死的咬住水字,否則就會喉部用力。在這一段中還需注意的就是音準的把握,變化音的出現給演唱者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在聲音位置保持統(tǒng)一的情況下,音準一定要準確。在A段中音區(qū)的變化相當的大,有兩個八度的跨度,演唱者一定要做到聲音位置的統(tǒng)一。B段前的間奏與歌曲的前奏一樣,但是卻在情緒和力度上有所變化。在最后一句的處理上,筆者運用的是弱處理,輕聲弱音,將感情發(fā)揮到極致,在“藍”字的演唱是,要充分打開口腔以及保持上顎的興奮狀態(tài),全身心的強音發(fā)出,到“天”字的時候,調整情緒,聲音輕輕發(fā)出,但是必須是有位置有共鳴的前提下。整首作品的演唱不能單單建立在完美的聲音上,要理解歌曲的意境與表達的情感,這樣兩者相互結合才能達到以情帶聲的效果。
[1]周智藝.從近代音樂史看學堂樂歌到藝術歌曲的發(fā)展[J].中學教學參考,2011(09).
[2]賈為新.歌曲《故園戀》與《重歸蘇蓮托》之比較研究[J].音樂探索, 2001(04).
[3]許盼盼,孫會玲.劉聰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分析——以故園戀為例[J].文藝評論,2011(11).
[4]關月嬋.論劉聰光親伴奏的寫作特點[J].華章,2011(08).
[5]劉倩.論中國歌劇與中國藝術歌曲的演唱差異——以歌劇詠嘆調《不幸的人生》和藝術歌曲《故園戀》為例[J].沈陽大學學報,2011(03).
[6]劉璐.藝術歌曲《故園戀》的音樂與演唱分析[J].青年文學家,2012 (04).
[7]羅依琪.聲樂藝術與實踐[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8]莫紀綱.中國藝術歌曲演唱指南[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J616
A
1005-5312(2015)17-00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