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
(聊城大學美術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
論李漁的《閑情偶寄·墻壁》
——墻壁設計的環(huán)境心理學思考
劉慶
(聊城大學美術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
文章通過對李漁《閑情偶寄》墻壁設計思想的分析以及設計案例的描述,揭示他擁有近似于現(xiàn)代環(huán)境心理設計思想和方法。其設計中已出現(xiàn)的環(huán)境心理學因素,符合當時時代背景下中國傳統(tǒng)道家自然觀,旨在探討一種既含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印記、又能適合當代社會需要的一種設計理念與方法。
墻壁設計;閑情偶寄;環(huán)境心理
李漁的設計思想追求意境、稀奇獨特,功能性強?;谒敃r所處的封建社會環(huán)境,以及所處的階級,符合當今大眾追求物美價廉的消費心理。
1.墻的歷史淵源。早在氏族公社后期階段,生產(chǎn)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因生產(chǎn)方式的變化,終結了穴居以及樹居的生活方式,人們開始搭建起以家庭為單位的房屋。墻不僅僅是對房屋建設的裝飾,更是房屋建設構造形體的基礎。伴隨著所有制結構的轉變,人們進入到奴隸制社會,私有制得到了發(fā)展,大小不一的墻體代表不同的身份地位。高強大院符合當時人們需要心理的心因性需要中的權利的需要、成就的需要。
2.墻的界定。現(xiàn)代人們所定義的墻壁是指屋舍以及庭院的圍合,以磚石以及鋼筋混凝土為材料,與地面垂直。古代人們把墻壁用在園林當中,形式與功能統(tǒng)一,材料工藝精湛。李漁對墻的界定,在其著作《閑情偶寄》可以窺視一二。他認為:“內(nèi)墻的墻壁要干凈整潔,外墻的墻壁應該堅硬?!辈粌H僅是考慮到了別人的感受,同時也是為了自己的需要。墻壁有兩個面,一個面用于自己欣賞,起到裝飾以及保溫的作用;另一個面用于別人欣賞以及防盜隔離的作用。這正滿足了環(huán)境心理學中的社交的需要,人際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贊許,從而獲得別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內(nèi)在的自尊心。
3.墻的作用與功能。墻的作用是無可比擬的,不只是與家家戶戶的生活息息相關,更重要的是它與國家的命脈緊密的聯(lián)系起來。在墻的基本功能上,首先是屏障的功能,把自己遮擋起來;其次可以在圍合的城墻中保護自己,防止外族與敵人入侵,使人們的生活有保障;最后是墻壁作為景觀設計元素之一,還能起到美化裝飾,改變環(huán)境的作用。李漁不僅僅從現(xiàn)代人看與被看的角度來看待墻壁,而且極力追求性價比的卓越,追求道家“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自然觀,以其獨特的視角給后人在墻壁設計帶來全新的心理感受以及啟發(fā)。
清代在筑墻工藝上繼承明代的優(yōu)點,變更加精致。文人騷客開始在書中記載筑墻的工藝,從而代替不能在墻壁上題詩的不快,墻的各種形式都逐一進行了記載。人們從繪墻轉變?yōu)榱酥?,從對裝飾的記載到了功能與形式的結合,身體力行的投入到墻壁設計的研究當中,尋找不一樣的意境。
1.界墻。李漁對其定義為人我、公私的界限,家的外廓。他在選材中強調:一方面,亂石壘成最好,應該順應自然;石子過于圓次之,那樣會過于人工雕琢。在選材原則上,追求材料堅固、美觀。同時依據(jù)材料性質,適度裝飾并追求心境的意境裝飾。在選址上,追求因地制宜,就近取材。在施工工藝上,泥土墻墻根寬,墻頂窄,參差不齊。磚石墻吊線法美觀大方。要想泥土墻美觀要,在施工上,要注意施工人員與主人監(jiān)管的相互配合。然而真正造就墻的,是泥瓦匠,他們雖然生活在社會的底層,但是他們卻是當時的能工巧匠,一磚一瓦做到精湛絕倫。這恰恰符合《考工記》提出的手工業(yè)制作原則:“順應天時,適合地氣,材料優(yōu)良,工藝精湛”。
2.女墻?!豆沤褡ⅰ酚兴涊d,孔洞與嵌畫應用到墻上,會給人一種不牢固、不穩(wěn)定感。有利無害、豐儉得宜、安全性,是李漁的設計精髓。李漁從安全的方面考慮,指出計成的《園冶》中所提到的花窗是不安全的。李漁帶來了他全新的方案,在人的視平線位置,空著兩三尺在墻上,做上花窗墻,剩下的部分用墻壘起來,有兩個有點,一方面省力,節(jié)省支出;另一方面沒有安全問題,是一個豐儉得宜、有利無害的方法。
3.書房墻壁。李漁認為:“書房墻壁不要用油漆”。古人連廳堂都不上油漆,是有些過分的。李漁說“門戶窗欞要刷漆,可以遮風擋雨;廳柱榱楹要刷漆,可以防止弄臟。書房人來的比較少,陰雨弗浸?”李漁的觀點非常有環(huán)保意識,認為可以遵循這個方法,書房不用油漆,可以到達環(huán)保綠色的同時,更加的自然古樸,李漁還認為,過分的油漆對人身心不利。
李漁《閑情偶寄·墻壁》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穩(wěn)定邊界、劃定范圍有著獨到且深入的領會。把自己的身心安置其中,才有安全感與歸屬感,比如典型的四面包圍的四合院建筑,四面皆是圍墻和院墻。典型的缺乏安全感的體現(xiàn),符合當時封建社會戰(zhàn)亂、政權更迭,民不聊生的時代背景。不僅僅從家庭方面受到保護,家庭到國家都需要受到保護,墻壁是不二之選。墻在國家層面上人們稱之為城墻,起到固國安邦的作用。中國筑有萬里長城,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點的形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這些觀念與特征,在李漁《閑情偶寄·墻壁》一文中,以不同層面、不同方式影響和規(guī)范著當今環(huán)境心理學的探索。
[1]韋明鏵.古建筑文化圖說——說墻[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
[2]李漁(著),沈勇(譯).閑情偶寄[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
[3]聞人軍.考工記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AbrahamH.Maslow.動機與人格[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社,2007.
B845.6
A
1005-5312(2015)17-00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