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 絡
(長沙市第四醫(yī)院麻醉手術室,湖南 長沙 410006)
老年患者髖關節(jié)置換手術的麻醉護理配合體會
佘 絡
(長沙市第四醫(yī)院麻醉手術室,湖南 長沙 410006)
目的 探討老年患者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麻醉護理效果。方法 選擇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50例老年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5例,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行針對性麻醉護理配合,對兩組患者護理效果進行分析。結果 觀察組治療優(yōu)良率為92.00%,對照組為68.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與術后蘇醒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滿意度為92.00%,顯著高于對照組60.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行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實施麻醉護理配合,可提高手術質量,促進患者術后康復,縮短術后麻醉蘇醒時間,減少麻醉不良反應發(fā)生時間。
老年患者;髖關節(jié)置換術;麻醉護理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髖關節(jié)骨折發(fā)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采取髖關節(jié)置換術對髖關節(jié)骨折進行治療,是一種效果滿意,安全性高的治療方式,有極高的生物相容性,能代替人工骨關節(jié),有利于患者提高生活質量[1]。為將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效果提高,在術中進行針對性護理,有利于患者術后康復,降低手術風險。我院就50例患者進行對比分析,探討了麻醉護理配合的方法和效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50例老年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那行患者3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62~73歲,平均年齡(68±4.7)歲,50例患者中,21例為髖關節(jié)骨折,8例為股骨頭壞死,18例為重癥髖關節(jié)炎,3例為風濕性關節(jié)炎。共有11例伴隨并發(fā)癥,其中合并糖尿病3例,合并高血壓4例,合并冠心病2例,合并呼吸系統(tǒng)疾病2例。所有患者經影像學檢查后確診,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2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類型、并發(fā)癥及其他情況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較好可比性。
1.2方法
1.2.1建立良好護患關系,通過良好的語言舉止,給患者及其家屬產生較好印象,增強患者對護理人員依從性;在入院前對護理對象的各項信息進行全面了解,并同治療醫(yī)師進行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狀況,性格特點,以便實施針對性護理;最后要盡量同患者進行交流,對患者講解手術的相關知識,同時告知患者出現不適感為正?,F象,舒緩患者焦慮和恐懼心理。
1.2.2術前護理在術前1 d進行術前探視,了解患者的心理情況和疾病情況,并講解有關的手術注意事項,力爭讓患者了解如何更好的配合手術。同時,注重對患者的心理引導。針對部分患者緊張和焦慮的心情,強化了心理疏導,通過和藹、親切的交流,讓患者消除緊張與焦慮心理。在手術當日,注重手術室環(huán)境控制,維持手術環(huán)境穩(wěn)定。室溫控制在25 ℃左右,濕度保持在60%左右[2]。注意適當的通風、通光,為患者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
1.2.3嚴格操作規(guī)范進行皮試等,了解患者是否對麻醉藥物有過敏反應。同時,檢查患者是否按時禁食、禁水。取下患者各類飾物后,準備麻醉.在麻醉前,需要再次核對藥物。然后建立靜脈通道,根據患者臨床特征,調整輸液速度、氣管插管、維持麻醉等操作。在整個手術過程中,要密切觀察患者的各種生命體征,并準備好搶救預案和各項準備工作。在進行體位變換時,要注意動作幅度不能過大,避免對患者血管等造成影響#患者從麻醉到蘇醒后,及時調整患者體位,保持患者呼吸暢通[3]。
1.2.4術后嚴密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同時,適當的延長患者蘇醒和拔管時間。在患者表現出完全清醒狀態(tài)后,可以較為清晰的表達自我意識,再行拔管。在拔管前,需要觀察患者肺部呼吸音,如果有異常,要暫停拔管.拔管后,要進行面罩吸氧,防止出現胃內容物反流。
1.3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恢復效果、手術時間及術后蘇醒時間進行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護理后的滿意度及并發(fā)癥狀況,作對比分析。患者滿意度以我院自制調查問卷為依據,滿分100分,70分以上為滿意,50~70分為一般,50分以下為不滿意。
1.4統(tǒng)計學分析:將研究所得數據錄入SPSS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以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觀察組中,17例恢復效果為優(yōu),6例為良,優(yōu)良率達92.00%,顯著高于對照組68.00%,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恢復效果[n(%)]
2.2觀察組手術時間及術后蘇醒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與術后蘇醒時間對比()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與術后蘇醒時間對比()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術后蘇醒時間(h)觀察組 25 44.21±6.32 6.31±2.12對照組 25 62.54±8.69 9.84±3.64 t 6.9534 9.6532 P <0.05 <0.05
2.3觀察組對護理滿意為9例,一般為13例,滿意率為92.00%,顯著高于對照組60.00%,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髖關節(jié)置換術是人工關節(jié)置換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經過30多年的臨床實踐和技術積累,目前已經發(fā)展成為一種十分高效、可靠的治療方式,在關節(jié)疾病,特別是骨性關節(jié)炎的治療上被廣泛運用[4-5]。髖關節(jié)置換術對麻醉的要求較高,加之老年患者身體各器官功能退化,往往存在心腦血管疾病,手術風險較高,所以麻醉護理成為手術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要做好麻醉配合,當采取全面的護理方法,在術前、術中及術后,做到以患者為中心的麻醉配合[6]。本研究顯示,觀察組采用針對性麻醉護理配合,患者手術恢復優(yōu)良率和患者滿意率均為92.0%,顯著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手術時間及術后蘇醒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患者滿意度對比[n(%)]
綜上所述,老年患者髖關節(jié)置換手術的麻醉護理配合,能夠提高護理質量,促進患者恢復,值得在臨床中廣泛應用。
[1] 滿曉潔,李鵬.高齡髖關節(jié)置換病人下肢靜脈血栓的防護體會[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1,20(z2):321-322.
[2] 孟偉正,王明君,呼兵,等.初次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早期感染的手術治療體會[J].實用骨科雜志,2010,16(11):852-855.
[3] 陳偉,王金成,王麗娜,等.老年初次髖關節(jié)置換的治療體會[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8):3622-3624.
[4] 粱淑珣.1例髖關節(jié)置換伴帕金森病術后脫位的護理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中旬刊),2014,24(4):2307.
[5] 郝敬俠.髖關節(jié)置換術中配合及體會[J].醫(yī)學信息,2013,26(11): 436-436.
[6] 陳霏.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的護理與康復指導[J].吉林醫(yī)學,2013, 34(23):4805-4806.
R473.6
B
1671-8194(2015)30-02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