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生
未來的改革要有發(fā)展方式的實質性改變,這就是人的城市化,下面的10年、20年要靠農民工及其家屬市民化的紅利。
一百多年前,中國還是農業(yè)文明時代最輝煌的老大帝國,那時就面臨了農業(yè)社會向城市化社會轉型的難題?,F(xiàn)在我們實際上仍在這一過程中。
東亞奇跡的發(fā)生
“二戰(zhàn)”結束之后全世界都面臨著一個問題:先進國家已經都工業(yè)化、城市化、現(xiàn)代化了,所有發(fā)展中國家或第三世界怎么來完成這個過程?
全球的發(fā)展中國家都面臨一個目標:有本事就追上來,至于追上來以后將來干什么,以后再說,但現(xiàn)在一定要追,這是人的本性。
“二戰(zhàn)”結束以后,一百多個發(fā)展中國家都在追趕,但成功的有幾個?世界銀行在2007年公布的一個報告說,1950年以后,從低收入國家成功變成現(xiàn)代化高收入的國家或地區(qū)只有幾個,包括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還有沙特阿拉伯。
除沙特阿拉伯是石油生產國之外,其他都是東亞國家(或地區(qū)),所以有人把這個結果叫作“東亞奇跡”或“東亞模式”。
東亞這幾個國家和經濟體為什么能成功?如果簡單說私有制有多好,市場經濟有多好或民主有多好,沒什么用。因為,這一百多年來發(fā)展中國家探索了無數(shù)的道路,可為什么偏偏成功的是東亞這幾個國家(或地區(qū))?這是中國人最需要研究的。
東亞這幾個國家(或地區(qū))的文化傳統(tǒng),比如受到的儒家文化的影響,人和資源的關系,人均可耕地的數(shù)量(包括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都是一模一樣的,都是一人一畝多地,歷史也非常相似。
為什么它們成功了?市場經濟是絕對不可缺少的,但是就像世界銀行的報告所說,堅持市場經濟對于經濟增長是必不可缺的,但是它不能保證你追上發(fā)達國家,所以大多數(shù)國家之所以沒追上,就在于此。
這確實就涉及國家能力或社會能力。這是對國家能力和社會能力的考驗和挑戰(zhàn),中國正面臨這個挑戰(zhàn)。
發(fā)展方式的轉變
從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個十年,即20世紀80年代這10年,我們從計劃經濟開始轉型。當時,轉型往什么方向都不是特別明白,連市場經濟的口號都沒有,中期也只是提了商品經濟。
第一個十年我們是靠轉型的紅利,有了八十年代10年的高速增長。
第二個十年是小平同志南巡以后,確立了市場經濟的方向,激發(fā)了整個社會的活力,第二個十年是靠市場的紅利。
第三個十年是新世紀開始,我們加入世貿組織,成為世界工廠,第三個十年是靠世貿的紅利。
現(xiàn)在靠什么?靠任何口號、決定都不能夠解決這個問題,要有實質性的發(fā)展方式的改變,這就是人的城市化,下面的10年、20年要靠農民工及其家屬市民化的紅利。
中國的城鎮(zhèn)化進程,實質是土地利用的重構過程,在此過程中不同群體的利益分配也將緊緊圍繞于土地。
正是在這樣的大變革時期,對于不同用途的土地的各種權利的紛爭也顯得格外激烈。
如何解決中國的土地問題,不僅將影響中國城鎮(zhèn)化進程的最終走向,也是破解伴隨城鎮(zhèn)化過程產生的農民工、小產權房等問題的關鍵,還有與此不能分離的糧食安全、農業(yè)現(xiàn)代化、社會保障機制等諸多問題。
(作者系著名經濟學家,著有《新土改》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