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娉四川廣播電視大學
論中國當代散文詩的文體觀及文體特征
余娉
四川廣播電視大學
摘要:中國當代散文詩的文體論一直以來都是學界爭論的焦點,在綜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當代散文詩發(fā)展現狀,得出散文詩是獨立文體的觀點。通過比較分析散文、詩歌和散文詩三類文體各自的特點,論述散文詩的文體特征。只有明確了散文詩的文體特征才能從根本上促進散文詩的發(fā)展。
關鍵詞:中國當代散文詩文體論文體特征
中國散文詩與白話新詩、現代小說一同產生于“五四”時期,但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卻相距甚遠。就目前我國大專院校使用的各類文學史教材,幾乎看不到對散文詩專章、專節(jié)的論述,而唯一能被提到的是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文學史編者基本都回避了對中國散文詩的介紹,不過這并不能充分說明散文詩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不重要,只能說明在當前社會散文詩受到的關注較少,是個寂寞的文體。為了改變散文詩在中國文壇的地位,讓更多的人了解、關注并且喜愛散文詩這一文體,對中國當代散文詩發(fā)展現狀的研究顯得更為重要。
什么是散文詩?這種文體到底該歸屬于詩歌,還是歸屬于散文,或者是一種獨立文體呢?這類問題自散文詩產生就伴隨至今。
《中國大百科全書》定義散文詩為:“兼有詩與散文特點的一種現代抒情文學樣式。它融合了詩的表現性和散文描寫性的某些特點。從本質上看,它屬于詩,有詩的情緒和幻想,給讀者美感和想象,但內容上保留了有詩意的散文性細節(jié);從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觀,不像詩歌那樣分行和押韻,但不乏內在的音樂美和節(jié)奏感。散文詩一般表現作者基于社會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觸,注意描寫客觀生活觸發(fā)下思想情感的波動和片斷。這些特點決定了它題材上的豐富性,也決定它的形式短小靈活?!盵1]
《文藝創(chuàng)作知識詞典》認為散文詩是“兼有詩歌和抒情散文特點的一種文學體裁。篇幅短小,情感濃重,節(jié)奏鮮明,有詩的意境;但又像散文一樣,不分行排列,可有韻,可無韻,可韻散相間。結構上像詩,有一定的跳躍性,但又像散文,有詞、句、段過度。語言雋永,形式靈活,內容濃縮,耐人尋味,抒情色彩十分強烈”。[2]
從工具書中查找的“散文詩”定義,我們發(fā)現編者只是從“散文”和“詩”嫁接的雜交品種,具有詩歌和散文的特性的特點方面進行歸納,并沒有明確告訴讀者散文詩文體的屬性。
還有一大部分人根據“散文詩”的名字,片面地把它的文體歸為“散文”或“詩”。這種看法失公正,甚至有些斷章取義,不過卻成為了當代讀者中一部分人的共識,這也間接導致散文詩讀者群的流失,是造成散文詩的尷尬處境的重要原因。散文詩發(fā)展至今,也許是因為隨著社會經濟越發(fā)達,社會生活越豐富,人們的眼界越開闊,學界中更多的人不愿意追究“散文詩”到底應該歸屬于“散文”或“詩”,而愿意把其看成與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并列的一種文體。
柯藍在《詩刊》中提到:“散文詩是介乎散文與新詩之間,是二者的結合,但更靠近和接近詩。不同的是散文詩更自由更突破限制,不受任何格律的約束。這是散文詩區(qū)別新詩的地方。至于與散文的區(qū)別,唯一的標志是濃郁的詩的意境和短小?!盵3]
王幅明在《美麗的混血兒——散文詩的技巧》中認為:“散文詩很像一個美麗的混血兒。它有著詩與散文兩種截然不同的血緣關系。但它既不是詩,也不是散文。它有著充分的理由向世人宣告:它是一種獨立的文體?!盵4]王先生對散文詩文體精妙傳神的比喻,是散文詩歷史上的第一次。作者還把散文詩形象地比喻為:詩歌和散文這對父母生產的孩子。這就意味著無論散文詩長得像“父親”或“母親”,它都是獨立的個體。另一方面編者還提到:“散文詩就其本質來說,還是屬于詩的……但是,散文詩同詩之母體派生出的其他品種如古體詩、格律詩、自由詩又有很大的區(qū)別……保留了母體中的有益成分,又從詩體之外——散文中吸收了有益養(yǎng)料,并使二者重新結合鑄造出一種文體——散文詩。”[4]
黃永健認為:“散文詩是以現代人更加豐富多樣的內在情感驅動自然語流而外化出來的一種全新的詩性文本?!盵5]這個對散文詩的名詞解釋,較之前人更為精練,也更富理論色彩。且不論這個定義下得是否完美,但作者的這種嘗試精神和把散文詩定義為一種全新的文本是值得肯定的。
散文詩作者和評論者在強調散文詩具有詩性或者散文性特征的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散文詩
應該作為獨立的文體挺立于文壇。
散文詩自五四運動后,從沈尹默《月夜》《三弦》的發(fā)端之作到里程碑式的《野草》;再到20世紀50年代柯藍《早霞短笛》、郭風《葉笛集》為代表的清新之作;現如今遍布報紙、雜志、期刊、網絡等媒體的風格各異的散文詩作品?!吧⑽脑姟弊哌^了從無到有,由少至多,經歷了一個又一個低谷和高潮,這每一步踏實的腳印涵蓋了眾多散文詩創(chuàng)作者、研究者的心血,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了“散文詩”這種特殊文體頑強的生命力??梢院敛豢鋸埖卣f,當代是散文詩獲得全面發(fā)展的全新時期。但我們也應該清楚地看到,和其他文體相比散文詩的發(fā)展速度還相對緩慢,特別表現在理論貢獻上,1987年市面上才第一次出現了散文詩理論專著——《散文詩的世界》(王光明著),之后一批散文詩理論書籍相繼出版。我們一方面贊嘆散文詩理論的突破,另一方面發(fā)現這些理論書中有關散文詩文體歸屬的爭論尤其激烈,至今仍然沒有達成共識。我們認為只有把散文詩定位為獨立文體才有助于它的成長,才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喜歡散文詩的獨特魅力,因此,為了保護和促進散文詩在當代獲得更好的發(fā)展,我們應該為散文詩正名,將其歸納為獨立的文體。
通過前文對散文詩獨立文體的界定,我們再來細看散文詩在當代文學的環(huán)境下的文體特征是什么?
只要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特別是寫過現代新詩和散文的作者,普遍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散文詩不好作。著名的詩歌批評家謝冕曾在《散文詩》中說:“散文詩并不易作……因為散文詩揚棄了詩的外殼而保留了詩的內核,‘非詩’的因素無所掩飾,也無可遁逃。在散文的形式下,而要保留并加強詩的固有的東西,難度自然很大。”[6]謝先生從散文詩的本質特征入手,認為在散文的外殼下寫出詩性的文字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還有另一類學者,如余光中認為散文詩是一種“非驢非馬的東西……它沒有詩的緊湊和散文的從容,卻留下前者的空洞和后者的松散”。[7]余先生無論在詩歌上的造詣,還是在散文創(chuàng)作上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雖然他對散文詩文體進行批判,但從他的言語中,我們還是可以得出散文詩不好作的結論。那這些文學創(chuàng)作者得出這個結論的原因是什么?歸根結底,散文詩難作是因為許多人對散文詩文體特征沒有準確的定位,因此我們只有在圈定散文詩為一種獨立文體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確立散文詩的文體特征,使其區(qū)別于散文和詩歌。
為了找出散文詩的文體特征,我們在此選取散文、詩歌、散文詩各一篇進行對比分析。
散文:
滿目波濤接天而下,撲來潮濕的風和鋼藍色的海腥味;海鷗的哇哇聲從夢里驚逃而出,一道道弧音最終沒入寂靜。老海滿身皺紋,默想往日的災難和織網女人,它的背脊已長出木耳那傾聽著千年沉默的巨耳——幾片咬住水平線的白帆。
漲潮啦,千萬匹陽光前仆后繼地登陸,用粉身碎骨歡慶岸的夜深。
大海老是及時地來看你。
大海能使人變得簡單。在這里,所有的墮落之舉一無所用。只要你把大海靜靜看上幾分鐘,一切功名也立刻無謂和多余。海的藍色漠視你的楚楚衣冠,漠視你的名片和深奧格言。永遠的沙岸讓你脫去身外之物,把你還原成一個或胖或瘦或笨或巧的肢體,還原成來自父母的赤子,一個原始的人。
——節(jié)選自韓少功《海念》
詩歌: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節(jié)選自海子《海子詩集》
散文詩:
我又來到海濱了,親吻著蔚藍色的海。
這是北方的海岸,煙臺山迷人的夏天。我坐在花間的巖石上,貪婪地讀著滄?!故驹谔炫c地之間的書籍,遠古與今天的啟示錄,不朽的大自然的經典。
我?guī)еЮ锉疾ǖ酿嚳?,帶著長歲月久久思慕的饑渴,讀著浪花,讀著波光,讀著迷朦的煙濤,讀著從天外滾滾而來的藍色的文字,發(fā)出雷一樣響聲的白色的標點。我敞開胸襟,呼吸著海香很濃的風,開始領略書本里洶涌的內容,澎湃的情思,偉大而深邃的哲理。
——節(jié)選自劉再復《獨語天涯·讀滄海》
為了回避有爭議的個案,以上節(jié)選的三個例文都是中國當代文壇各類文體中公認有代表性的作品。通過這三類文體的對比閱讀,我們可以找出散文詩的文體特點:
(一)形式自由
對比例文,一目了然,散文詩的表現形式和散文相同:不分行、不分節(jié)、不押韻,以自由的長短句成文,這是散文詩與新詩最重要的區(qū)別。冰心談到散文詩的創(chuàng)作時說過:“腦子里有一點詩意卻又懶得去找詩的格律,就趕緊用散文寫出來,于是就成了散文詩?!鼻也徽撍龑ι⑽脑姷亩x準確與否,卻形象地揭示了散文詩在外在形式上受到的束縛小于詩歌,這也為散文詩內容、情感等方面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相對自由的空間。
(二)“詩的內核”
1.詩歌與散文詩比較
散文詩在形式上是自由的,但內質卻是詩性的。鄒岳漢在《試論當代中國(大陸)散文詩的發(fā)展趨勢及其美學特征》一文中曾說散文詩具有“詩的神韻”。詩歌創(chuàng)作上,一般都采用虛寫,語言要求簡約、凝練,語言表達上一般都是有跳躍性的,要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技巧上多用象征、比喻、擬人、暗示等手法,情感真
摯。
用上述原則檢驗《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和《讀滄?!?,我們可以讀出,作者們沒有就海論海,而是從“?!边@一具體的意象入手,展開聯想:海子“面朝大?!?,追尋的是心里的幸福感,哪怕如村野山民般“劈柴、喂馬”“關心糧食和蔬菜”,只要獲得內心的充實就是幸福,就是人生的“春暖花開”;劉再復則把普通的大海延伸為“滄海”,和讀者一起領略他心中的滄海桑田。通過比較閱讀,我們不難發(fā)現詩歌和散文詩在語言、意象塑造等創(chuàng)作手法的運用上有明顯區(qū)別,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們是相似的,而這也是一直以來散文詩與詩歌混為一談的主要原因。
再細細品味這兩篇作品,我們注意到散文詩與新詩雖然在內容上有共通性,但還是有一點細微的區(qū)別,即:散文詩的情感容量更大。
詩歌與散文詩抒發(fā)的都是人對社會和人生的主觀感受,情感的導向是個人化的。在對比閱讀的過程中體會到,同樣寫大海,前者在分節(jié)、分行的形式,跳躍的語言文字這一特定形式制約下,所爆發(fā)情感的流量有限,如詩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傳遞的情感是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與追求。而散文詩《讀滄海》,讀者可跟隨作者的筆觸領略由海引發(fā)的“洶涌的內容,澎湃的情思,偉大而深邃的哲理”這種更為復雜的情感或情緒,獲得的情感體驗也更豐富、直觀。因此在體現作品情感容量上散文詩較之詩歌有明顯優(yōu)勢。
2.散文詩與散文比較
鄒岳漢還認為:“只有強調散文詩與詩在本質上的同一性,在藝術技巧上整體的同一性,才能從根本上將散文詩與一般的抒情散文、寓言小品區(qū)別開來。”這也告訴我們,散文詩具有的“詩的內核”是與非詩歌文體的最大區(qū)別。這里我們以散文為例,與散文詩做對比分析。
《海念》是韓少功散文作品中的代表作,他在創(chuàng)作上堅持“文如其人”的理念,所以這篇散文借“?!钡囊庀笈辛水敶鐣幸恍┎涣忌鐣L氣。他把大海比作凈化人性虛偽、人心浮躁、盲目追求功利的“智者”,以喚醒走向迷途人們的良心?!蹲x滄海》這篇散文詩發(fā)表于1984年,是結束了十年“文革”動亂后,詩人告別過去非人、壓抑歲月,進入新時期獲得思想解放的激情之作。作者把在煙臺見到的北方的海,比喻為一本藍色封面的書,一本“遠古與今天的啟示錄”,隨著書頁的翻開,作者帶我們一起“讀滄海”。
兩篇作品都是從人們肉眼所見的海的狀態(tài)入手,散文《海念》用敘述的語言為讀者塑造了現實生活中某些人的面像,以達到批判現實的目的?!蹲x滄?!酚迷娨獾恼Z言,跳躍的思維,天馬行空般地聯想了眾多意象,如從湛藍的海面聯想到“安徒生的童話”再到精衛(wèi)填海的典故、徐悲鴻的駿馬圖等等。顯而易見,兩部作品給讀者的情感體驗是不一樣的:前者在敘述的語言下內含的情感雖然激烈,但在漫談文字下讓人感覺不到行文的緊湊和內在的韻律;而《讀滄?!吩谑闱榈奈墓P下,讓讀者也隨著“海的波動”而波動著,作品具有的內在韻律感更鮮明,換句話說,該作品是始終貫穿著詩性思維的。因此散文和散文詩的最大區(qū)別在“詩的內核”。
因此,散文詩具有“詩的內核”或者“詩的靈魂”,但它比詩歌有更大的抒情空間,比散文更有“詩性”韻律,內在結構也更緊湊。
(三)篇幅長短自由
許多散文詩創(chuàng)作者和評論家都認為散文詩在篇幅要求上要短小精悍。比如柯藍一直是這個理論的倡導者,并且在他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身體力行:“從形式上說,小巧玲瓏,從內容上說以小見大。牢固的使散文詩保持自己的特色。短小應是散文詩區(qū)別于一般散文的一個重要標志?!盵8]還有一部分人認為:固然有長篇散文詩存在,但是散文詩仍應以短小為文體特征。比如鄒岳漢說:“散文詩篇幅短小,文字簡潔,這是它的第三個美學特征。短小是一種美,短的一、二句算作一章。一般三、五百字,長的幾千字。偶爾也有長達萬字的。但從整體看,散文詩屬于微型文學樣式?!倍醴髡J為:“正像詩的分節(jié)一樣,長篇散文詩也都分章分節(jié),每一節(jié)散文詩相對獨立,仍不失短小精練的特征?!盵13]這三位散文詩研究者一致認可短小精悍是散文詩的文體特征之一。同時后兩位還承認長篇散文詩的存在,不過還是可以揣測出,他們傾向于認為散文詩的創(chuàng)作應該是短小的,長篇散文詩不過是“偶爾”出現。
再回到例文,如果用柯藍對散文詩的標準衡量《讀滄海》,它明顯是不合格的;若稱《讀滄海》不是散文詩,恐怕一部分人又覺得不合適,所以硬性地以篇幅的短小精悍作為散文詩的判斷標準是不準確的。在筆者眼中《讀滄?!肥且黄昝赖纳⑽脑?,劉再復很好地融合了詩歌和散文文體的優(yōu)點,在相對自由的形式下,作者用富有激情的筆調和豐富的想象與聯想,給我們展現了“滄?!钡暮裰?,在字里行間中讓我們感受到作者在過去悲苦歲月中經受的心靈的煉獄,以及重獲幸福的喜悅以及美的體驗。
當散文詩作為獨立的文體,它必須具備區(qū)別于其他文體的顯著特征,把其篇幅特征圈定為短小精悍,是否有助于散文詩的發(fā)展?
我們認為,這并不能使散文詩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發(fā)展。眾多散文詩理論研究者認為散文詩應以“短小”為其文體特征的根本原因是,長篇散文詩對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作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要使文章從頭至尾保證“詩的靈魂”,而不是單純地湊字數,不論長篇散文詩分節(jié)與否,做到這一點是非常難的,所以至今雖然有許多人嘗試寫長篇散文詩,但是能見到的精品卻不多。而當散文詩具有短小精悍的特征后,將便于更多的人掌握散文詩的寫作技巧,也方便生活在快節(jié)奏下人們的閱讀。但是,當我們回顧歷史,世界文學上的散文詩精品,諾貝爾文學獲獎作品泰戈爾的《吉檀迦利》、紀伯倫的《先知》都是長篇散文詩,難道要否認他們不是散
文詩?因此,為什么我們不能寬容審視散文詩,賦予其短小精悍的特性,也給予其長篇散文詩合理的地位。
早在魯迅先生出版我國第一本散文詩集《野草》時,他曾表示這些作品都是他的“小感觸”,但是不論他對主題的挖掘,還是篇幅長短上都不是嚴格意義的“小”;而當代散文詩的代表人物柯藍和郭風,在20世紀50年代創(chuàng)作的散文詩則被稱為“短笛”和“葉笛”,從篇幅上來看基本是“短小精練”的,而在題材的挖掘、主題的開拓卻陷入了“小”的圈子。20世紀80年代后,散文詩在主題反映生活的深廣度、篇幅等方面,可以發(fā)現長篇散文詩已經成為近幾十年來散文詩創(chuàng)作隊伍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因此,片面強調散文詩必須具有“短小”特征是不確切的,不嚴格限制散文詩篇幅更符合當代人的審美需求。
綜上,通過三類文學作品的對比閱讀,我們從一般意義上大致區(qū)分了他們各自的特點,明確分析并得出了散文詩作為獨立文體具有不分行、不分節(jié)、不押韻、以自由的長短句成文的形式,在篇幅上不必強制規(guī)范散文詩的長短,在內質上具有詩性的靈魂的顯著特征。
散文詩的文體論歷來都是學界爭論的焦點,此問題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將成為中國散文詩發(fā)展道路上的最大障礙。筆者在總結前人成果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當代散文詩特別是新時期發(fā)展現狀,得出自己的認識:散文詩是獨立的文體。并通過比較分析散文、詩歌和散文詩三類文體各自的特點,從一般意義上總結了散文詩的文體特征。只有規(guī)范了散文詩的形式才能使散文詩創(chuàng)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有的放矢,從而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喜愛散文詩這種“老文體”。
著名散文詩家耿林莽先生說過:“散文詩創(chuàng)作關鍵在內容。振興散文詩,需從充實、變革內容入手?!边@提醒了我們,在明確散文詩外在形式特征后,再著眼于作品內容的豐滿,這是每一個散文詩創(chuàng)作者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Ⅱ[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687.
[2]王慶生.文藝創(chuàng)作知識詞典[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87:74.
[3]柯藍.散文詩漫話[J].詩刊,1980,12(7):14.
[4]王幅明.美麗的混血兒——散文詩的技巧[M].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10-13.
[5]黃永健.中國散文詩研究[M].北京:人民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338.
[6]王光明.散文詩的世界[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1987:30.
[7]余光中.余光中散文[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 380.
[8]柯藍.黎明散文詩叢書[M].廣州:花城出版社,198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