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通
冷冷的煙花
◎李文通
“看,煙花!”一個孩子在平平仄仄的巷子里跑過來,甚至忘記腳下排水用的小溝,撲通一聲倒地,然后無比清亮地哇哇大哭起來。
我趕緊跑去,所幸水溝還不足一只腳深,孩子只是被硌疼了膝蓋,所幸小巷只是土路,并非水泥地。我用手抹去孩子臉上的淚珠,笑著讓他自己站起來。
“沒事,寧寧最聽話了。勇敢一點!”
寧寧拍拍屁股上的泥土,很快就站了起來,我又讓他慢慢走幾步,看著并無大礙就放心了。我拿起手機拍起了煙花,寧寧在旁邊一個勁兒地喊著“叔叔讓我看看”,離過年還有一個多月,但是煙花的呼嘯聲,孩子的吵鬧聲讓我這個覺得年味兒不再的成年人也仿佛回到小時候,至少那個時候年味兒是很濃很濃的。正當(dāng)我們玩得正嗨的時候,父親走過來說:“鄰居王阿姨的婆婆要過十周年祭日,鄰里之間不派一個代表不好看,明天你去她家?guī)兔[酒席。抬抬桌子端端盤子什么的…”
“那這煙花不是結(jié)婚娶媳婦的???”一個路過的人詫異地問,誰會料到祭日會放煙花?
“這就是她家放的……”爸爸面無表情地說,轉(zhuǎn)過身嘟囔一句,“真浪費,這都放了一個小時了還不停?!?/p>
時間過得真快,轉(zhuǎn)眼間,阿婆就已經(jīng)去世十年了。眼前絢麗的煙花此時顯得如此的刺眼,剛剛升起的喜悅心情隔著影影綽綽的歲月追溯到以前。
王阿姨家是開饅頭房的,那時的王阿姨身強體壯,她有一個女兒兩個兒子,所以從年輕的時候她就開始像一個男人一樣干活。她有一個公公一個婆婆,公公每天在饅頭房里燒火,婆婆守在家里做飯,她的老公和兩個兒子幫忙和面、壓面、蒸饅頭、抬蒸籠…每天到她家里買饅頭的人絡(luò)繹不絕,日子倒也過得紅紅火火。
那時的我還小,總是跑到她家去玩,她家的院子很大,種有很多樹,夏天有很多蟬在那里出沒。所以每到傍晚時分,我就拿著小鏟子,提著手電筒去她家院子里抓蟬。王阿姨有個長得漂亮的女兒,在村子里若是論長相也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了,多少人給介紹對象他們都給推辭了,小伙子們想要親近卻無法親近,姑娘們出于嫉妒心理更不愿意跟她玩耍,所以真正陪伴她的,只有我們這些孩子。
我們喊王阿姨大女兒叫阿蘭姐,記得有一天我去饅頭房院子里找蟬,但是忘記帶鏟子了,阿蘭姐說她家里有,讓我跑去拿。于是我就興沖沖地跑到她家里,拍打著門環(huán)讓王阿姨開門。
門環(huán)還沒拍幾下,就聽到王阿姨在那里罵罵咧咧的:
“老不死的,成日里就知道向著她兒子,就做那一屁點飯夠誰吃?不知道兩個孫子放學(xué)回家嗎?”
估計她聽到拍門聲了,走過來把門打開,本來罵聲停了下來,但是一開門看到是我這個小孩子,于是就接著咒罵起來。各種難聽的話都從她的嘴里竄了出來。我呆呆地站在那里,真不知道如何是好,過了半晌才想起自己是來干啥的。問了王阿姨,就跑到阿婆屋里去拿鏟子。
記得去過阿蘭姐的閨房,里面裝飾得就像一個公主的寢宮似的,估計那是最好的房子吧,床幃是粉色的,鋪著地板,地上鋪著一層絨絨的毯子。墻壁上貼著楊鈺瑩與小虎隊的巨幅海報,一種不知名的香氣滿滿地洋溢在這個小房子里,那里有我一直很羨慕的雙卡錄音機,冬天有爐子,夏天有風(fēng)扇。阿公的臥室雖然不如這個奢華,但是起碼有爐子有風(fēng)扇還有一個電視機,老頭兒沒事兒抽抽煙,找人下下象棋,晚年過得倒也舒服。但是一旦你到了阿婆的房間,你才知道什么叫做差距:三排磚頭架起一個木板就叫做床,床是用草包墊起來的,里面的麥秸不像別人家一年一換,居然有泛青的麥秸冒出來扁扁地垂下來。往里瞧去放滿了各種農(nóng)具,耙子、鋤頭、犁鏵、鐵鍬之類的東西。房子的窗戶很高,窗戶透過的幾縷陽光最矮的那一束尚且比站著的王阿姨還要高。
我看到可憐的阿婆坐在那里,裹著小腳的她坐在自己編的草墩子上面,在王阿姨的數(shù)落聲里她一聲也不吭。這時王阿姨的老公走了過來,我以為這下王阿姨慘了,因為在我們家里如果媽媽對爺爺奶奶稍有不敬,爸爸就會對她拳腳相向的。只是,媽媽從來不曾對爺爺奶奶不敬過,可是我眼前的這個男子看到母親被自己的媳婦罵得狗血噴頭,居然無動于衷,好像他從未看見似的。
阿婆一聲不吭,她在那里用新鮮的麥秸編辮子,編好之后可以拿去賣做成草帽。但是即便如此,她還是把自己所得到的都給了兒子兒媳,有時候給自己的孫子孫女買點吃的,但是除了我很少有人吃,因為他們嫌棄她臟。
我不解地從那個陰暗潮濕的房子里走了出去,手里拿著王阿姨給我扒拉出來的小鏟子。
那天過后,我格外注意阿婆,她的一條腿走路不方便,但是每次都是起早貪黑地起來給王阿姨全家做飯,不管冬天有多么冷,夏天有多么熱。記得有一次,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早晨,我起來上學(xué),漆黑的小巷子讓人害怕,我第一次決定不讓媽媽送我上學(xué),可是正當(dāng)我經(jīng)過阿婆家門口時,突然出現(xiàn)的一個身影把我嚇得哇哇大哭。躲在一旁的媽媽趕緊跑出來一把摟住我問我怎么了。我指著一個弓著背的身影,媽媽定睛一看,哈哈大笑起來,她招呼起了那個我蒙著眼睛不敢看的人。
“阿婆,你起得挺早??!又給阿蘭他們做飯?。俊闭f完又半埋怨地說,“瞧你把我們家孩子嚇的,估計我還得送他去上學(xué)咯!”
“鵬鵬他媽,對不住??!”
我一聽是阿婆的聲音,頓時甩開了媽媽的懷抱,一雙小拳頭不住地敲打著阿婆的肚子,阿婆哈哈大笑,捏了一下我的鼻子笑道:
“真是不如你媽媽的膽子大??!你媽媽年輕的時候去地里澆地,忘記把水管子帶回家了,天比這個黑啊,路旁還有好多墳地,就這她還是一個人把管子帶回家來了?!?/p>
“哎!您老真是的,他越是膽子小,你越提那些不該提的事……”
接著媽媽和阿婆一長一短地拉起家長來,在她們的注視下,我一個人走出了黑洞洞的小巷子。
王阿姨家的饅頭房越做越紅火,她也給女兒找到了合適的婆家。據(jù)說男方家里挺有錢,雖然聘禮很豐厚,但是王阿姨更加卯足了勁兒賺錢,她要給兩個兒子找媳婦。在女兒不在的期間,王阿姨一閑下來,阿婆那邊就沒有什么好事。鄰里之間勸王阿姨對阿婆好一些,甚至有人因為這件事對她指指點點的,但是她絲毫不以為然。
后來,阿蘭姐經(jīng)常帶著她的女兒過來看望母親,小姑娘長得很漂亮,像極了她母親。王阿姨全家上下都對這個外甥女很寵愛,幾乎要什么給什么。
再往后,我要升高中的時候,一件駭人聽聞的事傳到了我的耳朵里:
阿蘭姐婆家想要阿蘭姐給他們生一個男孩,結(jié)果沒等到產(chǎn)期,阿蘭姐就因為難產(chǎn)大出血死去!王阿姨家里人幾乎都知道了這個噩耗,獨獨王阿姨自己不知道。難怪有一次遇見她還自己一個人念叨說:
“阿蘭跟孩子怎么還不來???”
是?。【瓦B阿蘭姐的小女兒也不見了蹤影,聽人說怕孩子童言無忌說出真相,所以不但阿蘭,就連在世的小外甥女也難以相見了。
王阿姨依舊賣命地干活,蒸饅頭,起早貪黑,這次她終于嫌棄阿婆手慢腳慢還不衛(wèi)生了,做飯的活兒也一手攬了下來。有次她干活干得太累了,頭暈得厲害,于是就去診所看病。
醫(yī)生一測量血壓:“180/120mmHg!”
于是測量血壓,吃降壓藥成了王阿姨的家常便飯,醫(yī)生還叮囑她不要發(fā)脾氣,不要干活太累。
結(jié)果,沒過多久,王阿姨就把醫(yī)生的話擱在了九霄云外,仍然賣力地干活,仍然訓(xùn)斥自己婆婆的各種不足。
我讀高中的時候,聽人說王阿姨突然住院了,而且病得很重,腦出血的她頓時人事不省。被人拉進醫(yī)院住了一個月,花掉了她拼命賺的錢,最要命的是,出院后居然偏癱了,比她的婆婆更嚴重的偏癱,根本無法下床。
然后又過了兩年,阿婆就去世了,但是王阿姨一天天康復(fù)過來,即便如此,她依舊需要拄拐才能勉強行走。饅頭房的生意是冷清多了,兩個兒子都已經(jīng)結(jié)婚了,慢慢的他們都出去找工作了,饅頭房的生意由王阿姨的老公和公公兩個人支撐著,過了沒多久,他們也不干了,于是,饅頭房徹底關(guān)門了。
如今,王阿姨依舊拄著杖,精氣神比以前好多了。忘了重要的一個事情,當(dāng)她把第一個兒媳婦娶進門的時候,阿婆還在病床上躺著,此時的王阿姨康復(fù)得差不多了,不像發(fā)病的時候連話也講不出,終于有力氣罵自己的婆婆了。
“老不死的……”她剛剛罵完一句,母親喊了一聲王阿姨的名字,并下意識地指了指新媳婦。王阿姨似乎明白了點什么,忍住了不再咒罵,但是每逢吃飯的時候,阿婆還是被撇開了,自己一個人在一個小桌子上吃飯。
再往后,阿婆去世了,王阿姨家的小兒子隨后也結(jié)婚了。我長年在外求學(xué),偶爾幾次回家,發(fā)現(xiàn)王阿姨的大兒媳跟她的關(guān)系不是一般的差勁兒,我見到的幾幕情景居然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所幸的是,二兒媳跟王阿姨的關(guān)系很好,王阿姨的好多衣服都是二兒媳買的,所以她逢人便夸二兒媳多么賢惠,大兒媳多么糟糕。最終的結(jié)果是,大兒媳與她很少說話,見了面就像陌生人一樣,甚至比陌生人還冷一些。
轉(zhuǎn)眼間,阿婆去世了十年了,十年里王阿姨兒孫滿堂,她的兒子們也都賺到了一些錢,雖然饅頭房不再開了。好日子又開始了,就在這個年頭,依然健在的阿公突然想起了自己的老伴兒的十年祭日快要到了,就吩咐著兒子兒媳孫子孫媳給她過一個十年祭日。
此時的王阿姨已經(jīng)不再像以前有那么強有力的話語權(quán)了,她表現(xiàn)得很順從,更重要的是,這樣做似乎能夠為她那已經(jīng)死去的婆婆盡份孝道。
大街上,一輛大車拉來了戲臺子的各種木板與鐵架,巷子里擺滿了桌子面和折疊起來的腳架,夜空中,燦爛奪目的煙花盛開在天際展示著人們尊崇的一些東西。
這個時候,我拉著寧寧的小手,讓他進屋去。小家伙兒也玩累了,但是還有點留戀外面的熱鬧場景。聰明的他似乎看出了我的心事,好問為什么的天性促使他終于又問了一次為什么:
“叔叔,剛才咱倆還玩得好好地,你怎么有點不高興?。俊?/p>
我看著空中的煙花,仿佛看到了阿婆那可憐的眼睛在閃耀,一陣寒氣襲來,打了幾個噴嚏之后告訴寧寧:
“叔叔感冒了,這里的煙花有點冷…”
(責(zé)任編輯 張海濤)
王生文,1941年生,河南盧氏人,副教授,中國作家世紀論壇優(yōu)秀作家,河南省影視家協(xié)會會員、盧氏縣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他曾撰寫了大量優(yōu)秀論文,并多次榮獲河南省黨校系統(tǒng)優(yōu)秀科研成果獎和“五個一工程”獎。他所創(chuàng)作的小說等文藝作品曾在《河洛風(fēng)》《寧夏群眾文藝》《洛神》《三門峽文藝》《百花園》等刊物上發(fā)表。2001年退休以后,他潛心研究影視文學(xué),出版有《情系玉皇山》和《月是故鄉(xiāng)明》等影視作品集。其中《情系玉皇山》已由河南電視臺拍攝播出且獲得了省五個一工程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