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影 劉小榮
天津理工大學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日本茶文化是在中國茶文化的影響下發(fā)展而來的。茶文化傳入日本,早期只是借鑒和模仿,后來逐步與日本的民族特性及文化相融合,成為一種具有其民族獨特韻味和特色的綜合性文化體系。這個文化淵源為中日兩國人民的交流奠定了基礎,中日兩國也應該從這一共同源流中找到民族間、文化間的認同感。一方面,日本人要有中國文化乃源的意識和認同。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承認,如今的日本茶道已是獨具民族特色的文化體系。我們不能只看到這同一源流而忽視了其存在的文化差異。在這個共同的基礎上,我們要“求同存異”,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借鑒,相互吸收。站在同一個水平線,以“和”為本;以“敬”為魂;以“清”為念;以“寂”為果。這是中日兩國人民敞開心扉,找到共同理解點的第一步。
有句話叫“以書會友”,那么為什么不能“以茶會友”呢?在茶室清雅祥和的環(huán)境中,在和諧溫馨的氛圍里,雙方靜視,得以反思。和之美,敬之尚,清之高,寂之遠,以“和、敬、清、寂”為思想內(nèi)涵的日本茶道給兩國人民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提供了一種渠道。
“和、敬、清、寂”這四個字是日本茶文化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是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被稱為日本茶道的四諦或是四規(guī)、四則。
茶道四諦中的“和”,既表示和諧的“形式之和”,又表示和悅的“感情之和”,它是支配茶道整個過程的精神體現(xiàn)。茶室里的氣氛就是在這種“和”的精神下建立起來的。在茶事過程中,“和”有觸覺上的和、嗅覺上的和、視覺上的和及聽覺上的和。具體來說,茶碗的好壞不在于它的外形如何,而在于它的手感。①彌漫在茶室里的香氣不能太過濃重,要輕柔地散漫在茶室內(nèi)。茶室設計之和在于窗子,這是“和”之美的源泉。經(jīng)白色宣紙過濾而透進茶室的光線輕柔,誘人冥想。另外,茶室周圍的環(huán)境則是天然的枯石、流水、樹木、草叢,茶室外的自然風景之美與茶室內(nèi)的人性和悅之美相得益彰。茶室中,人們以和諧之境,得和悅之美。
“敬”即敬重、尊敬、敬愛。茶室里的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大家相敬相愛?!熬础笨梢哉f是整個茶道過程的靈魂。只有人格的尊重才有平等的心態(tài),心靈才有平靜,靈魂得以穩(wěn)定。就像茶室外的自然風景,相互獨立,又相互映襯。這是貫穿茶道的靈魂之弦,有“和”才有“敬”有“敬”才更“和”。
清即清潔,也指整齊?!扒濉奔仁侵覆枋业恼R、干凈,又是指整個茶事過程對靈魂的清潔和洗滌。而更多的當然是對靈魂的整理和升華。在清潔無垢的茶室環(huán)境中,人們平等而坐,一視同仁,懷著心和之愉悅,暢享精神之平和,似一個理想社會,人人和諧共處?!扒濉奔仁黔h(huán)境之清又是靈魂之凈。唯有清潔的靈魂,方可平視世間一切。
“寂”在梵語中指“靜寂”、“和平”、“靜穩(wěn)”?!凹拧笨梢哉f是茶道追求的最終境界,沒有它茶道也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在靜寂之中找到內(nèi)心的平靜,在平靜之中尋得靈魂的穩(wěn)定。在無我的境界中發(fā)現(xiàn)新的天地?!昂汀笔侨伺c人之間沒有任何隔膜,敞開心扉,真誠相對?!熬础笔窍嗷プ鹬?、相互敬重,又是互敬互愛?!扒濉眲t是心靈的無垢,靈魂的清潔?!凹拧笔遣枋抑腥艘鼌s周邊一切,待內(nèi)心平靜、靈魂穩(wěn)定,在無我的境界中發(fā)現(xiàn)新的天地。在環(huán)境之“和”中得到人之“和”,在相互尊重中平等相待,在思想純凈之時,尋得靈魂之靜,心靈之穩(wěn)。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對日工作開始于民間外交,從1952—2015年,經(jīng)過了63年。中日兩國克服種種困難,于1972年實現(xiàn)邦交正?;?015年走過了43年。這其中有中日關系的“蜜月”期、“破冰之旅”、“融冰之旅”,也有中日關系的“冰點”。舊的矛盾加上新的摩擦,使中日關系風雨陰晴,變幻不定。本該因文化交流悠久而友好和睦的中日兩國關系卻總是時遠時近、時冷時熱、磕磕碰碰、摩擦不斷。歸根結底,這是兩國人民的心結未解所致。
中日兩國人民對歷史的態(tài)度和因了解不全面而產(chǎn)生的誤解是阻礙兩國關系的根源。再加上日本政局千變?nèi)f化,執(zhí)政黨走馬燈般的變化給中日關系帶來的不穩(wěn)定性也是顯而易見的。②要真正實現(xiàn)中日兩國關系融洽,關鍵還在心態(tài)的轉(zhuǎn)變。日本茶道四諦中,“和”既表示和諧的“形式之和”,又表示和悅的“感情之和”?!熬础奔淳粗?、尊敬、敬愛。在茶室里的每一個人都處于同等地位,沒有貴賤之分?;ゾ椿ブ?,共同享受和諧的茶室氛圍?!扒濉笔侵笇`魂的清潔和洗滌?!扒濉奔仁黔h(huán)境之清又是靈魂之凈。“寂”即是在靜寂之中找到內(nèi)心的平靜,在平靜之中尋得靈魂的穩(wěn)定,在無我的境界中發(fā)現(xiàn)新的天地。只有摒棄私心雜念,以“和”之根本,以“敬”之思想,以“清”之心態(tài),以“寂”之境界,正確認識歷史,正視歷史,認真對待人民的感情,才能在共同發(fā)展上邁出實質(zhì)性的一步。這是兩國人民和平相處,兩國共同發(fā)展的重中之重。
首先,到目前為止,歷史問題始終是橫在中日兩國之間的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中國人認為,只有不忘歷史,以史為鑒,才能吸取教訓,總結經(jīng)驗,更好地走向未來。而日本人則強調(diào)過去的事就讓它們隨風逝去,如江河流水一般。對于歷史問題的態(tài)度反差成為引發(fā)兩國摩擦、阻礙雙方信任的一個根源。其次,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物產(chǎn)豐富,所創(chuàng)造的文明更是光輝燦爛。從前的“天朝上國”的思想并未完全從中國國民的思想中消失,認為無論從哪個方面中國都是優(yōu)于日本的“大國”,這種根深蒂固的民族自負心理導致了中國無法用平等的眼光去認識日本,了解日本。而日本人則有一種“神佑民族”的優(yōu)越感,認為日本是世界最優(yōu)秀的“神選民族”。中日兩國各自的“大國”心理,阻礙了彼此的相互理解和包容,這是影響兩國關系的一個不可忽略的心理因素。
中國和日本不僅在地緣關系上是一衣帶水,在自古以來的文化交流上更是如鄰居般頻繁密切。兩千多年的交流往來,造就了兩國之間深厚的文化淵源,也讓兩國人民結下了不可磨滅的情結。在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中日兩國在經(jīng)濟方面的聯(lián)系更緊密,合作也往更深的層次發(fā)展、擴大,無疑中日兩國已經(jīng)成為相互依存的貿(mào)易伙伴。唯有相互合作,才是中日兩國應對挑戰(zhàn)、發(fā)展未來的正確道路。
本著“和、敬、清、寂”的思想精神,在這種和諧、清凈、無等級差別的茶室中,沒有思想的束縛,在一種原始自然般的氛圍中,想必沒有誰還煩躁不安、怒目相對。中日兩國都要努力創(chuàng)造這樣一種環(huán)境。中國需要原諒,但是日本更需要坦誠。平等地看待對方,理解對方,試著努力地撫平歷史留下的傷痛。中日兩國人民的“大國心理”,阻礙了彼此的理解和包容。而以“和、敬、清、寂”為思想內(nèi)涵的日本茶道則為克制或者說減弱這種心理創(chuàng)造了環(huán)境和氛圍。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借鑒,相互吸收,以“和”為本,以“敬”為魂,以“清”為念,以“寂”為果,這是中日兩國人民敞開心扉,找到共同理解點的第一步。以“和”之根本,以“敬”之思想,以“清”之心態(tài),以“寂”之境界,正確認識歷史,正視歷史,認真對待人民的感情,才能在共同發(fā)展上邁出實質(zhì)性的一步。這是兩國人民和平相處,兩國共同發(fā)展的重中之重。
中日關系是切也切不斷的關系,兩國是無法搬家的鄰居關系。③鄰居之間就會存在摩擦,就需要我們加強交流。在長期的、大大小小的爭執(zhí)里面,中日兩國都需要認識、認識、再認識,理解、理解、再理解。中日兩國都需要在這種環(huán)境中反省自己,反思過去。真正地心平氣和下來,找到屬于兩國人民的共同源流,共同的理解點。只有相互理解,坦誠相待,放眼未來,才能為中日關系新發(fā)展開辟新的紀元。
注釋
①劉笑非,段克勤.“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
②吳學文,風雨陰晴——我所經(jīng)歷的中日關系[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
③馮昭奎.中日兩國是搬不開的鄰居 [N]環(huán)球時報,2007—1—25.
[1]劉少東.析解中日關系中的文化隔膜[J].日本侵華史研究,2013(2).
[2]劉少東.島爭背后的中日國民心態(tài)比較[J].人民論壇,2012.10.
[3]吳學文.風雨陰晴——我所經(jīng)歷的中日關系[M].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
[4]蔣豐.蔣豐看日本:日本國會議員談中國[M].東方出版社,2013.3.
[5]王運祥.日本社會對華心態(tài)析論[J].東南亞研究,2005(1).
[6]劉笑非,段克勤.“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
[7]李曉雪.中日茶文化之比較研究[D].湖北工業(yè)大學,2012.5.
[8]張建立.日本茶道的源流與精髓[J].日本文化教育研究,2013.
[9]羅國中.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重慶),1997.1
[10](日)千宗室.茶經(jīng)與日本茶道的歷史意義[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
[11]葉渭渠.日本文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12]邢黎.淺談日本茶道的文化魅力[J].文化論壇,2005(19).
[13]韓立紅.日本文化概論[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14]邢黎.茶文化在日本的發(fā)展與茶道藝術的形成[J].黑龍江史志,2005.10
[15]馮昭奎.中日兩國是搬不開的鄰居[N].環(huán)球時報,2007—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