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贏
南京師范大學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史中,鶴崇拜現(xiàn)象由來已久,《淮南子》中云:“鶴壽千歲,以極其游?!雹俣夜湃藢Q的喜愛和推崇寄托了人們的理想追求,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影響十分廣泛。道教作為真正發(fā)源于華夏大地的宗教流派,扎根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它起源于戰(zhàn)國時代諸子百家中的道家學派,并將道家的哲學思想逐步神化,形成了以尊道貴德、道法自然、返璞歸真、修身養(yǎng)性、延年益壽、得道成仙等為教義的宗教思想。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鶴的寧靜淡泊、出塵脫俗形象和長壽象征都與道教的教義追求不謀而合,道教在整個中華文明的潛移默化下,逐漸在它的宗教文化上表現(xiàn)出較為明顯的鶴崇拜現(xiàn)象。
首先,在道教典籍中關(guān)于鶴的神話傳說屢見不鮮,大部分可以歸為兩類:第一類,鶴為仙人座駕或是跨鶴成仙。這類記載中最有名的就是仙人王子喬了,宋張君房《云笈七簽》卷八十五中就說王子喬“果乘白鶴駐山頭”。道教典籍《法海遺珠》卷十四中記載有“掌鶴靈官”這一職務,專門負責仙人的鶴駕:
蓬萊山掌鶴靈官七員名號:第一靈官名輝霞……第七靈官名秀實。右掌鶴靈官七員,每月初一日為始,輪流用之,惟晦望二日靈官名朱湖,不隸所治,則召之不應。須作九幽黃箓羅天大醮,召之立至。平昔漫浪戲謔,召之則不驗也。
“掌鶴靈官”共有七位,輪流當值,還有一特別的掌鶴靈官名“朱湖”,只在晦、望二日當值,舉辦特別的宗教儀式,可以召“掌鶴靈官”為己所用。道教典籍中也常常記載道行高深的道士招來仙鶴的事跡。第二類常見的記載是人化鶴而成仙或者仙人化為鶴身來到人間的神話故事?!对企牌吆灐分杏涊d了丁令威的故事,為“化鶴”故事的典型,記載如下:
丁令威者,遼東人也。少隨師學得仙道,分身任意所欲。嘗暫歸,化為白鶴,集郡城門華表柱頭,言曰:我是丁令威,去家千歲,今來歸,城郭如舊,人民非,何不學仙離冢累?夫左元放為羊,令威為鶴,斯并一時之跡耳,非永為羊鶴也?!哆|東諸丁譜》載,令咸漢初學道得仙矣。(云笈七簽·卷一百一十·洞仙傳)
丁令威成仙后可以隨意變化身形,曾化為鶴身回鄉(xiāng)。此外,在《云笈七簽》卷一百一十二《神仙感遇傳》李石和裴沈兩篇中還記載了這兩個凡人遇到化為病鶴的仙人,并幫助仙人擺脫困境的故事??梢姡诘澜痰浼杏涊d的神話傳說里,仙人和鶴的聯(lián)系是較緊密的,將鶴與神仙聯(lián)系在一起是道教鶴崇拜的一種體現(xiàn)。
在神話傳說之外,在道教占卜解卦和宗教符咒中,也常常出現(xiàn)鶴的身影。道教占卜文化源遠流長,受到周易占卜的重要影響。漢代焦贛的《易林》是關(guān)于周易占卜的典籍,后來,它被道教視為占卜解卦、預測吉兇的重要典籍,收錄在《萬歷續(xù)道藏》之中。在這本常用道教典籍中,“鶴”常常出現(xiàn)在卦辭中,舉例如下:
觀:鳴鶴北飛,下就稻池。鱸鮪鱷鯉,眾多饒有。一笱獲兩,利得過倍。
艮:鶴鳴九皋,避世隱居。抱樸守真,竟不相隨。
萃:白鶴銜珠,夜食待明。懷胡德音,身受光榮。
泰:白鶴銜珠,夜室反明。懷我德音,身受光榮。
恒:白鶴銜珠,夜食為明。膏潤優(yōu)渥,國歲年豐。
升:三鶴南飛,俱就塘池。蝦鰭饒有,利得過倍。
其中,“觀、恒、升”用鶴飛入池預示收獲豐富,“艮”用鶴鳴九皋預示人避世隱居、返璞歸真的生活,“萃、泰”用白鶴銜珠而來預示高尚的德行終得光榮之名。可以說,在這本道教典籍中,“鶴”往往代表著吉祥、順利、豐收、富貴等比較正面積極的意義。在占卜解卦之外,道教的其他宗教活動中也常常出現(xiàn)“鶴”的形象,比如道教設壇做法時使用的符咒。在收錄于《正統(tǒng)道藏》正乙部的《道法會元》一書中記載有“跨鶴符”,并認為遇到大事在焚香禱告之后,可以“念役身中神咒,舌尖書開心符,卻書跨鶴符于座下,自然蒙蒙如睡著,伺其自然報應”。此外,在《靈寶無量度人上經(jīng)大法》靈寶符命品中記載有“獅子白鶴符”,在《法海遺珠》中記載有“召鶴合同符”、“催鶴符”。在使用的咒語方面,《法海遺珠》卷十四告斗求長生法中記載有“歸鶴咒”:“在山還山,在岳還岳。聞召即至,不得違時。急急如玉清上帝律令敕?!柄Q在道教占卜文化和宗教符咒中出現(xiàn),表明道教對鶴的崇拜不僅表現(xiàn)在他們的神話傳說里,同時也滲透到他們現(xiàn)實的宗教活動之中。
道教的鶴崇拜現(xiàn)象經(jīng)過神話傳說的渲染和宗教生活的熏陶,逐漸深入道教教眾的思想觀念里,并體現(xiàn)在他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之中。“鶴”作為飛鳥意象的一種,常常出現(xiàn)在古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之中,但是到了道教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鶴意象在符合傳統(tǒng)文學創(chuàng)作審美取向的同時,還呈現(xiàn)出了一些新的特點。金代譚處端為王重陽弟子,在馬鈺之后繼任全真教掌教,他有一首詠鶴詩:“停停獨立對秋風,黑白分明造化功。休訝得延千紀壽,為他頂上結(jié)丹紅。”②在這首詩中,譚處端尤其強調(diào)了鶴羽的顏色,并認為是天地造化之功,這和道教太極圖黑白相間的用色相呼應,體現(xiàn)出道教文化對譚處端觀察和思考鶴的角度的影響。金代劉處玄《仙樂集》中,也常常用到鶴意象,如“真覺道眸開,白云去又來。碧空常自在,鶴引到蓬萊”。在這里,鶴儼然成為了“道”的化身,是指引人們得道成仙的神鳥。由此可見,鶴意象在道士真人們的筆下,具有了一些宗教的神秘性,甚至有時會帶有神話色彩。對鶴的崇拜已經(jīng)扎根于道教教眾的思想觀念中,這是其他飛禽難以替代的。
道教作為本土宗教,本身又追求修身養(yǎng)性、修道成仙,接受了早期關(guān)于鶴的神話傳說的影響,推崇鶴十分自然。隨著道教的發(fā)展,道教鶴崇拜現(xiàn)象的宗教色彩也益發(fā)濃厚,開始由早期的宗教神話傳說,逐步滲透道教的方方面面,比如宗教儀式、廟宇裝飾等等,出現(xiàn)了召鶴的符咒、與鶴形相似的禮器,道觀中出現(xiàn)仙人乘鶴的壁畫。道教教眾的文學創(chuàng)作里也常常出現(xiàn)鶴意象,借鶴來表達自己修行的體會或脫形成仙的愿望等。但無論怎樣發(fā)展,鶴崇拜始終是圍繞著古代“乘鶴”“召鶴”“化鶴成仙”的神話主題而來,道教的鶴崇拜深深地打上道教教義追求的烙印??梢哉f,道教的鶴崇拜現(xiàn)象,既是早期華夏文明中自然崇拜或者說動植物崇拜的一種延續(xù),又最終融入宗教色彩,成為了道教文化的一道獨特風景線。
注釋
①出自《淮南子·說林訓》:“鶴壽千歲,以極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盡其樂,蓋其旦暮為期,遠不過三日爾.”
②選自《正統(tǒng)道藏》太平部,金譚處端《水云集》卷上,友七,七言絕句.
[1]陳陽陽.唐宋鶴詩詞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
[2]楊濱.飛鳥與詩學——以中國古代飛鳥詩為例[D].上海師范大學,2009.
[3]于斌.兩漢時期的道家和早期道教[D].重慶師范大學,2007.
[4]時培富.金代全真道士詞用典探論[D].吉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