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佳 欒志偉(通訊作者)
【摘 要】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伴隨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及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大學生所承受的心理壓力不斷加劇,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呼聲日益高漲。正是基于以上思考,本文以發(fā)展的視角,對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現(xiàn)狀進行研究,最后結合實際工作,筆者者對未來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展望。
【關鍵詞】大學生 ? ? 心理健康教育 ? ? 現(xiàn)狀 ? ? ?展望
一、引言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提出和進一步深化,我國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發(fā)展,高等教育事業(yè)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并得以改革和完善。在經濟體制變革和高校體制變革的雙重影響下,大學生所承受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不斷浮出水面。1994年,教育部發(fā)布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首次使用了“心理健康教育”一詞,并且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生德育教育的范疇。隨后,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文件,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了總體要求和具體規(guī)定。2011年2月23日,教育部印發(fā)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此標準再次明確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健全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體制機制,指明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fā)展方向。然而,在政府政策引領下,現(xiàn)實中高校是如何落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呢?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未來發(fā)展導向如何?這些問題不能不引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二、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現(xiàn)狀
1.工作覆蓋面不斷擴大
以中央十六號文件為指導,以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以下簡稱《基本建設標準》)和《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以下簡稱《課程教學要求》)為依據,各高校結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針對心理健康教育制定出臺了一些具體可行的,操作性、指導性強的工作辦法,推動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規(guī)范地發(fā)展。許多高校建章立制,對領導體制、工作機制、資源配置、人員配備、課程建設等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覆蓋面、規(guī)范化程度有了大幅提升。據統(tǒng)計,全國已經有95%以上的高校設立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機構。
2.工作模式不斷創(chuàng)新
各地高校普遍開展了規(guī)范化的心理咨詢工作,并結合校園文化建設、社會實踐活動,深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月(節(jié))、心理素質拓展等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以心理文化沙龍、團體心理輔導與素質拓展、心理講座、心理情景劇展演等活動為載體,積極倡導大學生善待自我、關愛自我、感恩他人、感恩社會,發(fā)揮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營造出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
3.課程體系建設不斷完善
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心理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教材《大學生心理健康》,為全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提供了優(yōu)質教材資源。并根據教育部要求,各高校普遍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給予相應學分,使教育的覆蓋面更廣、針對性更強,保證學生在校期間接受心理健康知識普及教育。同時, 部分省教育廳和高校組織出版的省編和自編教材,種類豐富,形式多樣,針對地區(qū)情況和學生專業(yè)等,提供了更有針對性的教育。
4.工作隊伍建設不斷加強
目前,基本上所有的高校都配備了心理教師、心理輔導室,高校心理咨詢工作人員達1.6萬人。各高校切實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納入學校整體教師隊伍建設工作中,加強培訓學習,依托教育部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舉辦多期心理健康教育專題示范培訓,選派優(yōu)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組團赴英、美、法等國家開展研修和交流,進一步提高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的世界眼光、工作能力和業(yè)務水平。絕大部分高校分類別、分層次地組織輔導員、班主任、研究生導師、學生骨干和相關人員參加進修培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的數(shù)量和素質都有了較大提高。
5.理論研究不斷提升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實際問題的研究,把研究成果轉化為行之有效的工作舉措,指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踐。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規(guī)律性問題研究,推出更多有分量、有價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依托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專項、輔導員工作精品項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庫、高校德育文庫、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計劃等項目建設,為思政工作和學生工作者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實踐研究創(chuàng)造條件。
由于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歷史不長、經驗不足,還存在諸多問題,也面臨種種困境,如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調研范圍不夠廣泛、分析不夠具體深入、教育師資力量匱乏、教學方法不完善等等。針對這一系列問題,相關研究人員積極尋找對策,逐漸制定出比較完備的解決方案,從整體設計、制度體系、隊伍結構和實現(xiàn)路徑等方面一一著手,對未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做了進一步展望和探索。
三、未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發(fā)展趨勢
1990年11月,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大學生心理咨詢專業(yè)委員會在北京成立,標志著我國高校大學生心理咨詢進入了一個重要階段。199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正式使用“心理健康教育”一詞,并自覺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德育的視野。也就是說,從國家重視心理健康教育開始,就已經將心理健康教育歸屬于德育教育的大家庭。其理論與實踐基礎不僅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論,也包括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同時還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和傳承。在這種發(fā)展背景下,注定了我國高校未來心理健康教育的發(fā)展趨勢不能教條地照搬西方心理教育當中的價值中立、消極干預、主動求助等原則,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還承擔著價值干預、社會取向、道德傳承和服務管理等義務,它的發(fā)展趨勢也將是從中國的社會建構、民族特點和文化背景出發(fā)的轉型。
首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本土化轉型。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土化轉型是中國心理學發(fā)展的必然需要,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然需要,是大學生群體心理品質全面提升的必然需要。中國心理學的科學化需要通過心理學本土化來實現(xiàn),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必然跟隨中國心理學發(fā)展的步伐向本土化轉型。在本土化理論架構方面,我校的葛魯嘉教授已經做出了深入研究,從《心理文化論要》到《心理成長論本》等一系列專著,已經建構起了中國本土心理學的理論框架。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們應該嘗試在學生心理咨詢本土化、朋輩心理輔導本土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設本土化、心理測評本土化等多個方面進行理論探索和實踐反思。
其次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轉型。從80年代初期興起至今30余年間,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關注對象是以存在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為主,工作目標集中在避免心理極端事件或惡性事件的發(fā)生上,同時,又由于心理健康資源有限,不得不把有限的資源運用到障礙性輔導上,從而建立起以“救死扶傷”為主的治療模式。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種治療模式越來越顯示出它與時代發(fā)展的不契合性。以治療模式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有悖于教育公平的理念,有悖于全員素質教育的理念。從實際發(fā)展來看,成長模式更應該成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主導模式。
再次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階段性分化。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需求出現(xiàn)特異化趨勢。不同類型、不同年級、不同階段的學生都存在不同的心理需求。如唐敖慶班的學生更期待自我提升方面的心理輔導、新生和畢業(yè)生更需要適應就業(yè)和生涯規(guī)劃方面的知識、博士學生更期待減壓的心理工作坊。為了滿足學生這些差異化的心理需求,我們未來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該加強階段性、層次性分布。
最后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信息化飛躍。對我國大多數(shù)高校來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臨的最大矛盾是學生日益增加的心理成長需求和學校提供有限心理服務之間的矛盾。并且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現(xiàn)今以至未來學生信息獲取與交流互動的主要渠道之一是信息平臺。因此,隨著時代的變遷、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發(fā)展道路必然成為未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發(fā)展的趨勢。因此,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們應該注重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活動、心理咨詢等多方面工作的電子化、網絡化、智能化發(fā)展,構建有中國特色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信息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