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恩才
【摘 要】非語言交際行為作為交際行為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受各個國家的文化、習俗、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表現(xiàn)的不盡相同。要通過對比法、情景教學法、角色扮演法、任務教學法等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非語言交際能力。
【關鍵詞】交際行為;非語言;教學方法
一般認為,交際是由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構成的。美國跨文化研究學者拉里·薩莫瓦(Samova)認為,在面對面的交際中,社交性的信息只有35%是由語言傳遞的,其他部分都是由非言語行為傳遞的??梢?,非語言行為在人們之間的交際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在日語教學中,教師雖然也重視學生日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但一般還是側重于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而忽視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1]作為交際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非語言交際有時具有語言交際無法替代的作用,教學中對日語專業(yè)的學生進行非語言交際知識的講解和實踐練習是很有必要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非語言交際能力,加深其對中日交際異同的認識,緩解和消除中日跨文化交際中的誤解和分歧,提高其中日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1 非語言交際的概念及其作用
所謂非語言交際,就是通過使用不屬于語言范疇的方法來傳遞信息的過程。[2]即交際中除去語言行為之外的方法和手段都可以稱之為非語言交際。非語言交際一般包括面部表情、手勢、眼神、服飾化妝、沉默、話輪轉換、時間信息、空間信息和近體距離等等。[1]語言交際與非語言交際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語言交際界定并制約著交際系統(tǒng);另一方面,脫離了非語言交際的純語言行為也難以達到理想的交際目的。[1]可以說,在一個具體的交際活動中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
2 中日兩國非語言交際行為的差異
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擁有兩千多年的友好交往歷史,特別是在隋唐時期,兩國交往更加頻繁,日本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廣泛借鑒和吸取中國的經驗,所以對于中日語言文化往往給人一種中日文化“同宗共源”的錯覺。其實,經過歷史的變遷中日兩國在語言文化特別是在非語言交際行為方面有著諸多不同之處。中國的日語專業(yè)的學生,作為中日交1流的橋梁,畢業(yè)后大多從事跟日語相關的工作。他們不僅要具備傳統(tǒng)日語教學要求的聽、說、讀、寫、譯等能力,而且也要對日本人的非語言交際行為了解,熟悉,進而有意識地培養(yǎng)自己分析、解讀和恰當運用非語言交際的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在中日跨文化交流中發(fā)揮作用。
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非語言交際能力,首先要明確中日非語言交際行為的不同之處,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有的放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本文從面部表情、近體距離、時間觀念、說話方式等幾個方面來對中日非語言交際行為進行簡單總結。
說到面部表情,日本人總是給人一種正襟危坐,一本正經喜怒哀樂不流于外表的印象。的確,日本人一般不在他人面前流露個人感情,他們總是保持審慎的態(tài)度,努力保持一個溫和的安全交際表情。與之相對,中國人對這方面的要求要寬松一些,喜怒哀樂可以在臉上表現(xiàn)出來。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在人際交往中眼神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什么情況下交際雙方可以對視,可以對視多少時間等受各國文化的限制。有人把歐美文化稱為“視線結合”的文化,把日本文化稱為“視線想離”的文化。一般情況下,日本人在與人交談時會把目光落在對方的頸部,盡量避免與對方對眼,他們認為這是一種失禮的行為。中國人則傾向于跟交際對象保持適當?shù)哪抗饨佑|,甚至看著對方的眼睛跟人交談被認為是一種真誠的表現(xiàn)。
身體接觸,或者近體距離。在人際交往中有些信息是通過與他人進行身體接觸來傳遞的。人類學家把文化大致分為兩大類,即接觸文化和非接觸文化。中國和日本都屬于第二類,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處,比如中國人跟人第一次見面多邊說“你好”邊握手,而日本人則習慣于彼此鞠躬。
另外,手勢在不同的國家也有不同的意義,可以說不同的文化賦予手勢不同的交際功能。比如,中國人豎起大拇指表示“好”,伸出小指表示“差”。而日本人伸出小指卻表示“情人”。在中國,用拇指和食指圈成一個圈,其余三個手指分開向上伸直表示“OK”或“可以”;在日本這種手勢則表示“錢”。在中國,用手指在太陽穴旁邊轉圈表示動腦筋,在日本這個動作則表示被“炒了魷魚”。
人際距離,人們在進行交際的時候與交際對象保持的空間距離也就是交際距離往往反映著交際雙方的關系親疏和心理距離。美國人類學家霍爾把人際距離分為以下四類。即親密接觸、私人距離、禮貌距離和一般距離??傮w來說,與中國人相比,日本人的人際距離更大一些。這與他們更注重個人私有空間,不會輕易向別人敞開自己的空間領域不無關系。
說話方式語音語調,作為語言交際有效補充的副語言之一的語音語調在非語言交際中也發(fā)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聲音的高低、高低的幅度、速度、節(jié)奏等都可以反映交際對象的心理狀況??傮w來說,中國人說話聲音洪亮,喜歡大聲說話,抑揚頓挫口氣略顯生硬。與之相對,日本人則喜歡小聲說話,聲音小音量不足,說話較柔和,聲音起伏較小。
以上從面部表情等幾個方面來對中日非語言交際行為進行了簡單的比較總結,讓學生知道了中日非語言交際的不同之處。作為日語教師要在平時的授課中有意識地提醒學生這些不同之處,并進行相關的實踐練習,以加深學生對其的理解進而提高其非語言交際能力。
3 日語教學中學生非語言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實踐探索
提高教師和學生的非語言交際行為的意識和敏感程度。教師要系統(tǒng)收集、整理中國和日本的非語言交際方面的資料,深入閱讀和學習相關的學術研究,努力提高自身的中日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向學生明確并鼓勵學生通過自己查閱資料找出中日非語言交際行為的不同之處,并讓其與中國的相關非語言行為進行對比分析,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認識解讀和適應日本特有的非語言交際行為,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通過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對比法、情景教學法、角色扮演法、任務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對培養(yǎng)學生的非語言交際能力有幫助。比如在講授“中日飲食文化”時,可以事先給學生布置作業(yè),讓其查詢收集中國和日本的飲食文化及其餐桌禮儀等的異同點,然后進行課堂發(fā)表,通過對比分析讓學生明白中日飲食文化及其餐桌禮儀的不同之處。同時給學生布置相關任務讓其分組進行角色扮演。比如設置元旦去日語外教家拜訪并一塊兒在食堂就餐的場景,讓學生在教室布置好場所進行分角色扮演會話。在一組同學進行分角色表演的時候其他同學要仔細觀看,等該組同學表演結束后指出該組同學在語言表達以及肢體動作、表情等非語言行為運用等方面的的優(yōu)點和不足。同時,老師也要給予詳細地點評,重點指出其不足之處及其改進建議。另外,為了讓學生更能直觀地發(fā)現(xiàn)自己語言或者肢體動作、表情等的不當之處,我們可以對各組同學的分角色表演用錄像機或者手機進行全程記錄。這樣,同學們課下就可以邊看自己的錄影邊結合老師和其他同學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進一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語言和非語言交際能力了。
利用圖片和影視視頻等多媒體現(xiàn)代教學手段向學生介紹日本人的非語言交際的特征。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步,多媒體教學手段也變得日益豐富多彩。多媒體現(xiàn)代教學技術可以把圖片、語音、視頻等各種鮮活的教學資源整合在一塊,使學生更能直觀地感受異域文化的風情。比如在講解高級日語《伊豆的舞女》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邊講解課文邊和學生一塊兒欣賞由其改編的電影,同時讓學生賞析劇中人物的語言表達和劇中人物學生語音、語調、肢體動作、表情等非語言因素,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日語非語言交際的魅力。同時,老師也可以適時地進行剖析點評。
4 結論
非語言交際行為作為人類交際行為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受各個國家的文化、習俗、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表現(xiàn)的不盡相同。在全球化進程日益加速國家之間交往日益密切的背景下,我們要以一顆包容的心來對待跨文化交際。作為日語專業(yè)的學生,不僅要學好日語這門語言,還要熟知日本人的各種非語言交際行為,這樣才能在今后同日本人接觸時避免跨文化交際的誤會和誤解。同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培養(yǎng)學生的非語言交際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師要通過各種教學實踐方法把培養(yǎng)學生的非語言交際能力具體到平時的每堂課,時時刻刻督促其懷著好奇之心去發(fā)現(xiàn)和比較中國和日本兩國人民在非語言表達方面的異同之處。
【參考文獻】
[1]井煥茹,朱世波.日語教學中學生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教育探索,2013(10).
[2]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3]林涵.非語言因素在日語教學中實效性探討[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0(04).
[責任編輯:曹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