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兢
【關鍵詞】有效教學 自主學習
合作探究 師生交流 病毒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9A-
0049-02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實施有效教學不僅強調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創(chuàng)造高效的課堂教學,更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圍繞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創(chuàng)新和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初中生物課堂有效教學的實施需要教師充分理解和把握生物學科的內容特點、學生情況和教學目標等內容。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級生物上冊《病毒》一課的教學為例,從課前預設策略、課堂教學策略和課后評價與反思策略三個方面探討如何創(chuàng)建有效的初中生物課堂。
一、課前預設策略
創(chuàng)建有效的課堂,首先要求教師深入、透徹地研究教材,包括各階段教材的銜接、知識點的聯(lián)系、重難點的理解和概念內涵的掌握等,力求達到知識、能力、情感和價值觀的和諧統(tǒng)一;其次要充分把握各層次學生的理解能力、生活基礎和知識結構,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有所發(fā)展;最后要對自我進行完整評估,充分把握教學技能的運用,確保教學過程的推進。以這三方面作為備課的基礎,預設和生成相呼應,方能實施有效教學,實現(xiàn)高效課堂,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備教材、備學生、備教師”。
例如,在教學《病毒》前,筆者首先研究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然后根據(jù)教學目標在學生中開展課前調查,了解學生對于《病毒》的認識以及他們的疑問、困惑和興趣點;最后圍繞學生搜集的情況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明確教學重難點。
二、課堂教學策略
(一)創(chuàng)建和諧教學情境
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樹立為學生服務的觀念,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分配學生“做”的任務,教學生“學”的技巧,讓學生開口“說”,給學生“玩”的自由,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yōu)樽灾魈骄繉W習,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創(chuàng)設輕松和諧的教學情境,指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會取得感性認識,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輕松愉悅的探究氛圍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例如,在學習《病毒》這一課前,筆者設計課前任務,給學生分配工作,讓他們搜集與“病毒發(fā)現(xiàn)過程”和“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相關的資料,切實地將自主探究學習落到實處。
(二)設計相關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
設計適宜的問題是有效教學的前提條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不斷設計與課堂相關的問題來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促使他們積極參與探究活動。要從學生身邊的現(xiàn)象、事實和經驗入手,設計相關問題導入新課,通過設置疑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還要在學生的思維上留下“空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通過學習來填補“空白”的欲望,這種思維的“空白”有利于實現(xiàn)有效教學。不過,設計問題時要注意問題的有效性和問題的遞進性,指導和幫助學生一步步完成學習任務,促使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發(fā)展自身的知識水平,提升自身的綜合技能。
例如,《病毒》這一課的導入,筆者利用了感冒病毒和乙肝疫苗這兩個例子,這是學生們熟悉的事物,但當筆者說到“乙肝疫苗其實也是病毒”時,他們立即議論紛紛,學習的興趣馬上就被激發(fā)了出來?!耙腋我呙缙鋵嵰彩遣《尽笔枪P者故意設置的“空白”,這個懸念一直保留到了學習“病毒與人類的關系”這一內容之后。通過這個“空白”,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一直延續(xù),直到他們通過自主學習發(fā)現(xiàn)病毒原來還可以造福人類的事實,從而有效地解答了學生對與病毒的疑問,消除了學生由于不了解病毒而產生盲目恐懼的心理。
(三)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新課程背景下,師生關系是平等的、互信的。和諧的師生關系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有效教學的中心,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關注每一個學生,給每一個學生激勵,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生命科學的魅力。
在初中生物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追求教學方式、交流方式的多樣化,避免教學過程形式化、程序化;要改變傳統(tǒng)的師生交流模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同時,還要與學生共同探索,實現(xiàn)平等“對話”,不能簡單地把“對話交流”變成“一問一答”。因此,課堂教學應盡可能地實現(xiàn)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使得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我的風采,培養(yǎng)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態(tài)度以及團隊精神。在交流活動中,教師還要注意不斷地調控教學雙方的活動,實現(xiàn)差異互補、資源共享和協(xié)同發(fā)展,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促進有效的課堂交流,最終達到有效、高效教學的目的。
例如,在對“病毒的發(fā)現(xiàn)過程”進行討論時,筆者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不指派負責人,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搜集與“病毒的發(fā)現(xiàn)過程”相關的資料。在課堂上,由小組成員推選出一名發(fā)言人匯報本小組的結果,小組代表表達不充分時,組內其他成員也可以補充說明,充分發(fā)揮每個小組成員的積極性。此外,其他小組也可以補充、質疑。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而且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根據(jù)討論結果,對各個小組的發(fā)言內容進行總結,最終得出全體學生一致認同的結論。通過構建這樣和諧的師生關系,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
(四)充分利用多媒體工具
多媒體教學工具是現(xiàn)代技術發(fā)展的重要體現(xiàn),對初中生物課堂有效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師可以對教材的教學內容進行生動地展示,特別是可以把一些難以說明的生物現(xiàn)象進行模擬再現(xiàn),使教學內容更為簡潔明了,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
例如,在教學《病毒》一課時,通過播放動畫來展示病毒的繁殖過程,使教學內容更加淺顯易懂,幫助學生理解“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細胞里,靠自己的遺傳物質中的遺傳信息,利用細胞內的物質,制造新的病毒”。
三、課后評價與反思策略
課后評價和反思既是對上一階段的總結,又為下一階段的提高打好基礎。評價教學效果就是要看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學生的學習是否達到預期的設想。評價需要通過各種形式的檢測來判定,練習、反饋都是很好的檢驗教學目標是否達成的措施。
此外,課后反思也是有效教學的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師課前的各種教學設計是否合理、有無可改進之處,學生的反應是否合乎預想,今后授課還需要注意哪些問題,都需要認真反思。教師需要通過有效的課后評價和反思,才能在已達成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發(fā)展性的問題。
例如,《病毒》這一課的課后反思,筆者是這樣進行的:本節(jié)課從學生熟悉的感冒和乙肝疫苗入手,引發(fā)學生的興趣。病毒是學生既感興趣又恐懼的東西,本節(jié)課就是要通過學習來解答疑問,消除學生對于病毒的恐懼心理。通過學習病毒的發(fā)現(xiàn)、種類、結構、生活等內容,最終正確認識病毒與人類的關系、病毒的利與弊。課堂是傳授知識的空間,也是師生互動的平臺。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安排了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小組合作搜集資料,并且匯報交流,使學生充分地參與到教學中,體現(xiàn)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讓每一個學生都融入到課堂中去,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這樣做既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也能讓學生學到書本上沒有的知識,使學到的知識更為接近并能運用在實踐中。不過,在相關知識的拓展方面稍有不足,應該對一些知識點進行深入展開,例如病毒的繁殖過程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詳細說明,使初中和高中的相關知識得以有效銜接。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