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興奎 王鵬飛 劉冬梅 聶俊清
(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qū)人民醫(yī)院CT室,山東 濰坊 261206)
探討128層CT在理想心率下冠狀動脈成像的最佳重建時相
欒興奎王鵬飛劉冬梅聶俊清
(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qū)人民醫(yī)院CT室,山東 濰坊 261206)
目的 通過探討128層CT在理想心率下冠狀動脈不同重建時相對圖像質量的影響,進一步優(yōu)化成像時相選擇。方法隨機抽取用128層CT檢查的冠狀動脈成像100例,在理想心率下,利用回顧性心電門控重建R-R間期10%~90%圖像,中間間隔5%。由2名高年資醫(yī)師評價分析不同R-R時相左主干(LM)、前降支(LAD)、回旋支(LCX)、右冠狀動脈(RCA)四段的圖像質量。結果各支冠狀動脈最佳成像時相前三位依次是R-R時相的75%、70%、80%,圖像質量評分均達到診斷要求標準,其他各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冠狀動脈圖像質量總分值在75%R-R時相最好。結論128層CT在理想心率下冠狀動脈成像最佳重建時相是75%R-R時相,亦可拓寬至70%、80%R-R時相,以上時相重建圖像質量滿足診斷要求,又提高工作效率。
CT;冠狀動脈;重建時相
近年CT冠狀動脈成像廣泛應用于臨床,成為評價冠狀動脈病變的有效影像學手段。但是CT冠脈的成像質量受心臟自主運動及選擇重建的R-R時相影響較大,本研究是探討128層CT在理想心率下冠狀動脈成像的最佳R-R時相,以提高圖像質量,提高工作效率。
1.1臨床資料:筆者隨機抽取心率范圍是55~70次/分,且無心律不齊的100例冠狀動脈CTA檢查者,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齡36~76歲,平均57.3歲。
1.2掃描技術:掃描設備philips Brillianee 128層螺旋CT,掃描層厚0.625 mm,球管360旋轉時間0.42 s,管電壓120 kV,管電流800 mA,螺距0.2,應用回顧性心電門控技術。掃描范圍從氣管分叉下1 cm到隔下。常規(guī)行平掃分析冠狀動脈鈣化積分,然后行冠狀動脈增強掃描,興趣區(qū)選擇主氣管分叉下1 cm水平降主動脈,采用雙筒高壓注射器經肘前靜脈以5.0~6.0 mL/s速率注入濃度為370 mgI/mL優(yōu)維顯70~75 mL,用量依據患者體質量進行個體化定量。在注射完對比劑后以相同速率注射30 mL生理鹽水,使用Bolustracking團注法掃描技術,觸發(fā)閡值是120 Hu,觸發(fā)掃描后延遲4 s,一次屏氣約5~6 s完成掃描[1]。
表1 不同R-R時相的各冠狀動脈階段的圖像質量評分
圖1 不同R-R時相各支冠狀動脈平均分值曲線圖
圖2 不同R-R時相各支冠狀動脈平均分值及總分值曲線圖
1.3圖像后處理:間隔5%重建R-R時相10%~90%圖像,在EBW工作站上對各個相位的重建圖像分進行后處理及分析,由2名有經驗的高年資醫(yī)師采用雙盲法分析圖像。
1.4圖像質量分析評價標準:分析冠狀動脈左主干(LM)、前降支(LAD)、回旋支(LCX)、右冠狀動脈(RCA)四段。圖像按5個等級評分:5分為無偽影,血管顯示清晰;4分為輕微偽影,僅主干的某1段輕微模糊,診斷不受影響;3分為中等偽影,某1支冠狀動脈主干的1/2以上模糊,但可以診斷;2分為嚴重偽影,某1支冠狀動脈主干全長均模糊不清或不連續(xù),診斷受限;1分為冠狀動脈主干不能識別,不能用于診斷。如意見不同,應共同商量判定。最后計算冠脈各分支平均得分。根據分值,分別分析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狀動脈重建的最佳R-R時相。
1.5統計學方法:統計學分析由統計軟件包SPSS 11.0系統完成。計算不同重建相位各支血管的平均分值,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將本組受檢者4條冠狀動脈主要分支(左冠狀動脈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狀動脈)圖像評分納入統計分析。不同重建相位下各支冠狀動脈平均分值見表1、圖1~2。
從圖1~2和表1中可以看出,理想心率下,128層各段冠狀動脈最佳成像R-R相位(依次取前四位)如下:LM為75%、70% 、80%、40%,LAD為75%、70% 、80%、85%,LCX為75%、70% 、80%、65%,RCA為75%、70%、80%、40%;可以看出各支冠狀動脈最佳成像時相前三位依次都是75%、70%、80%,第四位出現差別,40%、85%、65%均有;同一時相4支冠狀動脈總分最高的前4位為75%、70%、80%、40%;其中在75%、70%、80%三個相位寬度,各支冠狀動脈評分均達到符合診斷要求的4分以上,且在75%時相分值最高,與其他各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
一個心動周期中,在等容舒張期心臟相對靜止,且舒張期冠狀動脈內血流量最大,如果心率加快,等容舒張期縮短更明顯。因此,從生理學觀點出發(fā),較慢的心率下在心臟舒張中期最適合行冠狀動脈圖像重建,檢查前前將受檢者的心率至較為理想的狀態(tài)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對于16層CT,一般認為心率<60~75次/分,圖像質量較好,64層CT,心率可拓寬至75~80次/分以下也可獲得較滿意的圖像質量[3]。本文研究128層CT冠狀動脈成像的心率范圍在55~70次 /分且無心律不齊[4-5],因為此段心率的基本不用心電編輯,輔助藥物容易達到。在此前提下,利用回顧性心電門控技術掃描心臟,如何進一步選擇合適的R-R時相重建出滿意的冠脈圖像尤為重要,不僅提供滿意診斷的圖像,而且又提高工作效率并節(jié)省電腦存儲空間。有人研究認為,約有50%的右冠狀動脈和10%的左冠狀動脈在45%左右的期相顯示較好,而且心率越快,這種趨勢會越明顯[6]。還有人研究認為50%~70%的R-R間期重建圖像質量比較好,這個時期一般是處于舒張中期,對于冠狀動脈顯示良好[7]。在實際工作中,仍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出小范圍、具體的、合適的R-R重建時相,特別是近幾年128層CT的逐漸普及,需要我們對128層CT冠狀動脈成像的最佳重建時相進一步探討。
本研究回顧性總結分析了在理想心率下,利用回顧性心電門控技術,128層CT冠脈成像的最佳R-R重建相位。通過對冠狀動脈左主干(LM)、前降支(LAD)、回旋支(LCX)、右冠狀動脈(RCA)四段的各個R-R相位的圖像重建(間隔5%重建R-R時相),并對圖像質量評分、統計學分析、圖表展示,我們認為128層CT在理想心率下,75%R-R相位寬度(間隔5%R-R時相)重建顯示冠狀動脈的各支圖像最佳,其次為70%、80%R-R相位寬度重建圖像,以上相位重建圖像均符合診斷要求,提高了128層CT冠狀動脈成像的圖像質量,縮短重建時間,提高工作效率,節(jié)省電腦存儲空間,亦為前瞻性門控技術提供有關參數依據。
[1]肖圣祥,姚慧,尉可道.64層CT冠狀動脈多種檢查方法的劑量比較及其適用范圍的探討[J].中華放射醫(yī)學與防護雜志,2009,29(4):455-459.
[2]王繼琛,邱建興,孫曉偉,等.64層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時心率對成像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6,22(10):1481-1484.
[3]Leschka S,Wildermuth S,Boehm T,et al.Non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with 64-section CT:effect of average heart rate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on imge quality[J].Radiology,2006,241:378-385.
[4]趙紅,劉斌,吳興旺,等.64層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的心率變化及其對圖像質量的影響[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7,239(2):145-149.
[5]呂濱,蔣世良.心血管病CT診斷[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2.
[6]陳步星,胡大一,洪楠,等.多層螺旋CT心臟成像與冠狀動脈造影[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24.
[7]鄺平定,張敏鳴,朱建華,等.多層螺旋CT回顧性心電門控冠狀動脈重建的最佳R-R時相及其臨床應用[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4,38(2):178-183.
R445.3;R541.4
B
1671-8194(2015)16-01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