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煥霞 詹合琴
新鄉(xiāng)醫(yī)學院藥學院 新鄉(xiāng) 453003
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頸動脈或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發(fā)生短暫性血液供應不足,引起一過性腦缺血缺氧,從而導致突發(fā)的、短暫性、可逆性神經(jīng)功能障礙[1]。我院于2008-01—2014-01應用阿托伐他汀聯(lián)合阿司匹林治療TIA 患者100例,取得良好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標準:所有入組的患者均符合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TIA 診斷標準,并行頭顱CT 或MR以排除腦出血和腦梗死。所有入組的患者及家屬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并報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備案。排除標準:(1)對阿司匹林或阿托伐他汀過敏者;(2)CT 或MR 證實有腦部器質(zhì)性疾病改變,導致神經(jīng)功能障礙者;(3)長期服用免疫抑制或炎癥抑制者;(4)有溶血或凝血功能障礙者;(5)有明顯的心或肝或腎功能不全者。選取我院2008-01—2014-01符合入組標準的TIA患者100例,隨機分成阿司匹林組(A 組)和阿司匹林聯(lián)合阿托伐 他 汀 組(B 組),每 組50 例。A 組 男28 例,女22例;年齡40~85歲,平均(61.25±15.17)歲;臨床分類:頸內(nèi)動脈系統(tǒng)TIA患者41例,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TIA 患者4例,分類不明5 例。B 組 男32 例,女18 例;年 齡39~81 歲,平 均(59.27±10.35)歲;臨床分類:頸內(nèi)動脈系統(tǒng)TIA 患者37例,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TIA患者7例,分類不明6例。2組性別、年齡、臨床分類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A 組:在控制基礎疾病的基礎上,按指南予阿司匹林(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100mg,口服,1次/d,持續(xù)用藥1a。B組:在A 組的基礎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鈣(輝瑞制藥有限公司)20mg,口服,1次/d,持續(xù)用藥1a。2組病人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12個月返院抽血檢查血常規(guī)、血脂三項、凝血常規(guī)、頸動脈彩超和記錄臨床不良事件的發(fā)生,臨床隨訪12個月。
1.3 療效評價
1.3.1 頸動脈超聲檢查:所有入組的患者采用超聲診斷儀(美國PHILIPS彩超iu22)對頸動脈進行彩超檢查。分別記錄動脈粥樣硬化強回聲斑塊數(shù)、低回聲斑塊數(shù)和斑塊總數(shù)。判斷強回聲斑塊為穩(wěn)定性,低回聲斑塊為不穩(wěn)定性。
1.3.2 血液相關指標: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患者靜脈血分別行血常規(guī)、血脂三項和凝血常規(guī)檢測,包括血小板(PLT)、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凝血酶時間(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和凝血酶原時間(PT)。1.3.3 隨訪:隨訪12個月,記錄2組患者發(fā)生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fā)生情況和藥物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ˉx±s表示,比較t檢驗。等級和計數(shù)資料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2組患者頸部斑塊超聲檢查結果 [n(%)]
2.1 頸部超聲檢查結果 治療前2組患者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超聲檢查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相比較,治療12個月后2組患者斑塊總數(shù)減少,不穩(wěn)定性低回聲斑塊比率均下降(P<0.05)。治療12個月后,B組較A 組斑塊總數(shù)減少,不穩(wěn)定性低回聲斑塊比率均下降(P<0.05)。見表1。
2.2 血液的相關檢查指標結果 治療前2組患者的血小板計數(sh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相比,治療12個月后2組患者血小板均下降(P<0.05),但2組間血小板計數(sh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2組患者的血脂的各項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相比,治療12個月后2組患者TC、TG 和LDL 均下降(P<0.05)。治療12個月后,B 組較A 組血脂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 組患者治療前后PLT、TT、APTT 和PT 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2個月后,2組患者凝血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血液的相關檢查指標比較
表2 2組患者血液的相關檢查指標比較
組別 時間 TG(mmol/L)TC(mmol/L)LDL(mmol/L) TT(s) PT(s) APTT(s) PLT(×109/L)A 組 治療前 1.84±0.62 5.52±0.96 4.46±1.21 14.9±3.0 13.7±3.1 35.6±6.9 186.7±14.7治療后 1.80±0.75 5.31±0.87 4.31±1.14 14.5±2.9 13.3±3.0 35.1±6.6 146.8±14.3 B組 治療前 1.87±0.73 5.61±0.81 4.51±1.07 14.7±3.1 13.5±3.2 35.4±6.8 187.0±14.9治療后 1.42±0.16 4.42±0.62 2.04±0.84 14.3±2.8 13.1±2.9 35.0±6.5 144.3±14.1
2.3 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fā)生情況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A 組1a內(nèi)再發(fā)TIA 15例(30.0%),發(fā)生腦梗死4例(8.0%);B組1a內(nèi)再發(fā)TIA 8例(16.0%),發(fā)生腦梗死2例(4.0%)。B組較A 組能顯著降低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fā)生率(P<0.05)。A 組發(fā)生惡心、嘔吐3例,腹痛1 例,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4%;B組發(fā)生惡心、嘔吐2例,腹痛2例,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4%。2組患者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TIA 是由于顱腦內(nèi)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脫落堵塞遠端血管,引起局灶性腦組織一過性缺血缺氧誘發(fā)臨床綜合征。TIA 常為慢性反復發(fā)作,研究影響到患者的身心健康。有研究表明TIA 后1a內(nèi)發(fā)生腦梗死的幾率高達12%~13%,且高達30%的患者最終發(fā)生腦梗死,而TIA 后1a內(nèi)是發(fā)生腦梗死的高風險期[2]。因此,防治TIA 后腦梗死極為重要。動脈粥樣硬化是TIA 的病理基礎,而血小板對粥樣斑塊的形成起重要作用[3]。大量的血小板在破損的血管內(nèi)膜下聚集,形成局部血栓。機體血流動力學的異常可引起血栓脫落,導致腦梗死。阿司匹林是臨床上重要的抗血小板的藥物,現(xiàn)已廣泛用于TIA 的二級預防,能顯著降低腦卒中發(fā)生風險[4]。何凡等[5]研究發(fā)現(xiàn),在急性輕度腦梗死患者中使用阿司匹林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明顯好轉,神經(jīng)功能恢復良好,有效阻止腦卒中患者的病情進展,改善預后。本研究中,經(jīng)阿司匹林治療后頸部動脈粥樣硬化和血小板均較治療前減少,而凝血時間并無明顯延長。
高血脂和動脈粥樣硬化密切相關,是腦梗死發(fā)生的獨立危險風險因素[6]。高血脂會增加體內(nèi)血液的黏稠度,減緩血流速度,影響腦組織供血和供氧。阿托伐他汀是新一代他汀類降脂藥,藥理機制:作用于3-羥基-3-甲基戊二酰輔酶A 還原酶,抑制肝細胞中膽固醇的合成;同時提高肝細胞表面的LDL受體數(shù)目,從而加快LDL在肝臟的分解代謝[7]。另外,阿托伐他汀除降血脂外,還有穩(wěn)定粥樣硬化斑塊、血管內(nèi)皮保護、抗氧化進和抗炎等作用,能有效降低TIA 再發(fā)的風險[8]。然而是否在使用阿司匹林的基礎上,進一步使用阿托伐他汀來降低TIA 的發(fā)生風險,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張濤等[9]研究發(fā)現(xiàn),阿司匹林(100 mg/d)聯(lián)合阿托伐他汀鈣(20 mg/d)較單獨使用阿司匹林(100mg/d)比較,TC、TG、LDLC、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及斑塊積分顯著改善(P<0.01)。在阿司匹林的基礎上聯(lián)合使用阿托伐他汀能取得較滿意的臨床療效。本研究結果顯示,阿司匹林聯(lián)合阿托伐他汀較僅用阿司匹林治療能有更效降低體內(nèi)血脂的含量、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總數(shù)和不穩(wěn)定斑塊的比率,顯著降低缺血性腦血管病發(fā)生風險。
[1] Sorensen AG,Ay H.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definition,diagnosis,and risk stratification[J].Neuroimaging Clin N Am,2011,21(2):303-313.
[2] 吳國訪.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與腦梗死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3,16(5):49-50.
[3] Pfeilschifter W,Bohmann F,Baumgarten P,et al.Thrombolysis with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under dabigatran anticoagulation in experimental stroke[J].Ann Neurol,2012,71(5):624-633.
[4] Zhang Q,Wang C,Zheng M,et al.Aspirin plus clopidogrel as secondary prevention after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Cerebrovasc Dis,2015,39(1):13-22.
[5] 何凡,夏程,張景華,等.氯吡格雷聯(lián)合阿司匹林在急性輕度腦梗死治療中的應用[J].解放軍醫(yī)藥雜志,2014,26(4):5-7;28.
[6] 成云芳.TIA 反復發(fā)作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4,17(1):75-76.
[7] Amarenco P,Labreuche J.Lipid management in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review and updated meta-analysis of statins for stroke prevention[J].Lancet Neurol,2009,8(5):453-463.
[8] Marchione P,Vento C,Morreale M,et al.Atorvastatin treatment and carotid plaque morphology in first-ever atherosclerotic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roke:a case-control study[J].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15,24(1):138-143.
[9] 張濤,周華東,蔣曉江,等.PAS療法對老年血脂紊亂合并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療效觀察[J].解放軍醫(yī)藥雜志,2014,26(3):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