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步崗
【摘要】 目的:觀察中藥結合穴位注射、點刺放血治療周圍性面癱的效果。方法:口服中藥“牽正散”,每日量18g,分2-3次服用,連服15天;配合患側面部三穴位(翳風穴.牽正穴.頰車穴)注射西藥;患側內頰車穴點刺放血,每3天一次,連續(xù)3—5次。15天后統(tǒng)計療效。結論:痊愈和顯效49例,占81.7%;好轉8例,占13.3%;無效3例,占5%,總有效率95%。
【關鍵詞】周圍性面癱;牽正散;患側三點
【中圖分類號】R726.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5)02-0743-02
面癱,俗稱“吊線風、歪嘴風、口僻、面神經(jīng)麻痹”,系指由面神經(jīng)管段面神經(jīng)的非化膿性炎癥所致的一種急性周圍性面癱[1]。近年來,我們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治療該病60例,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60例患者均為門診患者。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最小者15歲,最大者67歲;病程最短者1天,最長者8個月;其中病程在15天內者30例,30天內者25例,30天以上者5例。臨床表現(xiàn):患者多于晨起發(fā)現(xiàn)一側面部麻木,額紋消失,閉眼、皺眉不能;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嘴歪向健側,尤以說話、哭笑和示齒動作時明顯;鼓氣時患側嘴角漏氣,不能發(fā)“波”、“坡”等爆破音;吃飯時食物易滯留于患側頰齦溝內;重癥患者會出現(xiàn)患側耳后乳突區(qū)自發(fā)性疼痛及壓痛、聽力減退、舌前2/3感覺障礙等癥狀。
2 治療方法
中西醫(yī)結合療法。牽正散:白附子112.5g 白僵蠶112.5g 全蝎去毒22.5g 全蝎生用22.5g,上藥共研細末,混合均勻,每日量18g,分2-3次服用,熱黃酒送服,連服15天,根據(jù)病人的不同癥狀酌情加減。西藥:曲安奈德注射液(意大利里沙化馬大藥廠出品)10mg(1ml) 維生素B1注射液100mg(2ml) 654-2注射液10mg(1ml) 。選患側三點(翳風穴、牽正穴、頰車穴)注射,先用5ml注射器抽吸藥物,再換用2ml注射器針頭注射,注射深度適度,每點注藥1ml ,間隔7天注射一次。穴位點刺放血:選用患側內頰車穴(即患側口腔內側面,咬頜線的中點),先用碘伏棉球擦拭消毒,后用消毒后的三棱針,在內頰車穴處輕輕點刺一下,讓其出血,再用鑷子夾消毒后的干棉球擦拭出血點,出血量大體相當于3-5滴后,用棉球壓迫止血,每3天一次,連續(xù)3-5次。15天后統(tǒng)計療效。要掌握好適應癥,尤要注意禁忌癥,如不能用于病屬痰熱及陰虛肝陽上亢者、孕婦、青光眼、不滿6歲的兒童、結核病、活動性潰瘍病、急性腎小球腎炎、未為抗生素所控制的感染等。
3 治療效果
3.1 療效標準:痊愈:面容及面肌運動功能完全恢復正常;顯效:面容及面肌運動功能基本恢復正常,僅笑時口角稍向健側歪斜;好轉:面容及面肌運動功能較治療前有好轉,患側眼閉合不嚴,口角輕度歪斜;無效:治療前后無變化。
3.2 治療結果
痊愈和顯效49例,占81.7%;好轉8例,占13.3%;無效3例,占5%,總有效率95% 。
4 典型病例
張某,男,20歲,2010年3月9日來診。患者訴3天前因受涼后,晨起發(fā)現(xiàn)口角歪向右側,伴有左側面部麻木感,左側額紋及鼻唇溝變淺。診斷為“周圍性面癱”。按上法治療15天后痊愈,隨訪1年無復發(fā)及留有后遺癥。
5 討論
祖國醫(yī)學認為,該病由外感風寒侵襲面部,導致氣血痹阻,凝滯面絡,經(jīng)脈失養(yǎng)以致肌肉縱緩不收而發(fā)面癱。通過穴位點刺放血起到了活血通絡的作用。<<金匱要略>>所論:“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歪僻不遂。”治宜祛風、化痰、止痙之法。方中,白附子祛風化痰,主入陽明,善行頭面;僵蠶化痰、熄風、止痙;全蝎通絡、息風、止痙[2]。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該病可因風寒導致面神經(jīng)血管痙攣、缺血水腫,使面神經(jīng)受壓,神經(jīng)營養(yǎng)缺乏,甚至引起神經(jīng)變性而致病,亦有因病毒感染引起非化膿性炎癥所致者[3]。我們所采用三點,解剖學示,翳風穴深層有面神經(jīng)干經(jīng)過;頰車穴深層有面神經(jīng)下頜支通過;牽正穴深層有面神經(jīng)頰支經(jīng)過[4]。所選藥物具有抗炎、擴張血管、營養(yǎng)神經(jīng)等作用。以上三點注射,能使藥物直達病灶,效果更佳。該病,目前尚無特效療法,如得不到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就會延誤病情,從而使該病更加難治,甚者終生面癱。我們采用以上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治療該病,經(jīng)臨床觀察,效果好、療程短、操作簡單,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學庸,張寧仔,《新編內科診療手冊》,北京:金盾出版社,1991.7
[2] 段富津,《方劑學》,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大學出版社,2000.6
[3] 張學庸,張寧仔,《新編內科診療手冊》,北京:金盾出版社,1991.7
[4] 郭成杰,《針灸學》,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大學出版社,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