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萌 張海霞 田翠時
【摘要】目的 觀察背俞穴穴位注射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動力的影響。 方法 將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隨機分為2組,每組30例,分別為穴位注射組,西藥組。穴位注射組給予胃俞、脾俞、足三里注射黃芪,西藥組給予多潘立酮口服治療。觀察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胃排空率及血清胃動素的含量變化。結(jié)果 治療4個療程后,穴位注射組相對西藥對照組治療后癥狀有明顯改善(P<0.01);治療后穴位注射組血清胃動素、B超胃排空率與治療前比較有明顯改善(P<0.01)。結(jié)論 穴位注射療法對明顯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動力。
【關(guān)鍵詞】 穴位注射;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動力;胃動素
【中圖分類號】R24 6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5)02-0657-02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脹,早飽,喛氣,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癥狀,且經(jīng)檢查排除引起這些癥狀的器質(zhì)性疾病的一組臨床癥候群,多與胃腸運動障礙有關(guān)[1]。本文用穴位注射法治療FD患者取得顯著良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60例患者均來自2013年1月-2013年5月張家口市河北北方學(xué)院附屬醫(yī)院門診及住院患者,均符合羅馬Ⅲ[2]診斷標準診斷為功能性消化不良,按患者就診順序隨機分為兩組:穴位注射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28-65歲,平均(45.8±10.9)歲,病程4個月-5年,平均(11.4±7.5)個月;西藥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26-67歲,平均46.7±9.8)歲;病程5個月-6年,平均(11.7±9.1)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
2 治療方法
穴位注射組,選穴:胃俞(雙)、脾俞(雙)、足三里(雙),以上穴位均參照《經(jīng)絡(luò)腧穴學(xué)》[3]中經(jīng)絡(luò)選穴標準選取,用5ml無菌注射器抽取黃芪注射液3ml,每穴注射藥量0.5-1ml,隔日治療1次,連續(xù)5次為1療程。西藥組,給予口服多潘立酮(西安楊森公司產(chǎn)品),每次10mg,每日3次,飯前口服,共10天。
3 治療效果
3.1 療效判定標準
3.2消化不良癥狀積分
各患者于治療前1天和治療后3天,用《消化不良癥狀積分表》統(tǒng)一記錄癥狀,觀察上腹不適,餐后飽脹、上腹痛、反酸、食欲不振五個癥狀,按嚴重程度和頻率記分。0分,無不適癥狀。
3.3 血清胃動素含量比較。
4結(jié)果
4.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5 討論
針灸對FD療效顯著,能良好地調(diào)節(jié)胃腸運動【4-5】。但針刺治療一般每天均需要進行,且花費羅大,患者的依從性不高。因此筆者采取穴位注射療法,并取得良好療效,對臨床治療具有指導(dǎo)意義。“五臟募皆在陰,而俞在陽者,何謂也然,陰病行陽,陽病行陰。幫令募在陰,俞在陽。”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病位在胃,脾胃升陴失調(diào),前腹為陰,后背為陽,用背俞穴從陽引陰,可調(diào)節(jié)臟腑陰陽氣血,平衡脾胃氣機升降失衡,從而使臟腑功能在根本上恢復(fù)正常,陰平陽秘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唐紅衛(wèi),黃裕新,徐海峰.功能性消化不良與部分胃腸激素的關(guān)系[J].第四軍醫(yī)大學(xué)學(xué)報,2003,24(22):封2.
[2]Tack J,Talley N J,Camilleri M,et al.Functional gastroduondenal disorders[J] ,Gastroenterology,2006,1300(5):1466-1479.
[3]沈雪勇,經(jīng)絡(luò)腧穴學(xué)[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70-89.
[4]時會群,張俊清.針灸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90例臨床療效觀察[J].北京中醫(yī)藥,2002,28(9):732-733.
[5]翟俊霞,王海英.針灸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進展[J].中國中醫(yī)藥科技,2004,11(4):256-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