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彩霞
【中圖分類號】R722.13+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5)02-0541-02
導讀:根據(jù)新生兒科護理工作中面臨的困境,本文就如何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好的護理方案,同時也取得了好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本院新生兒科2009年1月~2010年12月入院治療需動脈采血進行血氣分析的360例患兒,畢業(yè)論文范文均排除血液系統(tǒng)疾病及血管疾病。隨機分為橈動脈組(Ⅰ組)、股動脈組(Ⅱ組)和肱動脈組(Ⅲ組)。Ⅰ組120例,男性76例,女性44例,平均日齡(2.98±0.45)d,平均體重約(2850±158)g。Ⅱ組120例,男性68例,女性52例,平均日齡(3.14±0.53)d,平均體重約(2810±153)g。Ⅲ組120例,男性72例,女性48例,平均日齡(3.04±0.49)d,平均體重約(2840±160)g。3組性別、年齡、體重、疾病等方面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采血工作由一位操作熟練的主管護師負責,工具全部采用1ml注射器和7號頭皮針,以排除操作者技術水平對結果的影響。
1.2.1橈動脈采血法操作者用食指、中指觸摸橈動脈,并感知橈動脈的走行、搏動感、位置的深淺和橈動脈的粗細。常規(guī)皮膚消毒后,操作者左手繃緊皮膚,右手持頭皮針與皮膚呈45°角進針刺入,針尖斜面向上,見回血后左手固定針頭,右手抽取需要量的動脈血,迅速拔出針頭,套上橡皮塞混勻后送檢,立即用無菌棉球按壓局部至不出血。
1.2.2股動脈采血法患兒取平臥位,脫去一側褲腿,使下肢處于屈膝外展位,必要時臀下墊一小枕,助手固定患兒雙腿,常規(guī)消毒皮膚,同時消毒操作者左手食指、中指,捫及股動脈搏動最明顯處并固定,右手持1 ml注射器(自帶7號針頭)與皮膚呈90°或45°角進針刺入,然后逐漸向上提針,抽取需要量的動脈血,迅速拔出針頭,套上橡皮塞混勻后送檢,立即用無菌棉球加壓止血點至不出血。
1.2.3肱動脈采血法患者取平臥位,上臂伸直,掌心向上,手自然放松,消毒穿刺部位及操作者左手食指,在肱二頭肌肌腱內(nèi)側觸及肱動脈搏動最明顯處并固定,使動脈在手指下方,在食指邊的動脈搏動處,以30°~45°角進針,見有鮮紅色回血時固定穿刺針位置,抽取需要量的動脈血,迅速拔出針頭,套上橡皮塞混勻后送檢,立即用無菌棉球加壓止血點至不出血。
1.3評價標準觀察3組動脈采血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血腫及淤血發(fā)生率、誤入靜脈率、患兒局部疼痛程度。根據(jù)CRIES疼痛量表[1評]分判斷:重度疼痛指躁動、高調(diào)哭但不可安撫、痛苦表情伴有呻吟及生命體征改變;輕中度疼痛指皺眉、身體輕微扭動、無痛苦表情。
1.4統(tǒng)計學方法數(shù)據(jù)采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用χ2檢驗進行統(tǒng)計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 3組患兒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的比較(表1)
由表1可見:3組患兒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Ⅰ組與Ⅱ組比較(χ2=22.32,P<0.001),Ⅰ組與Ⅲ組比較(χ2=15.49,P<0.001),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Ⅱ組與Ⅲ組比較(χ2=0.08,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2 3組患兒血腫、淤血、誤入靜脈率的比較(表2)。
由表2可見:3組患兒并發(fā)癥、誤入靜脈率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Ⅰ組與Ⅱ組比較(χ2=18.52,P<0.001),Ⅰ組與Ⅲ組比較(χ2=17.36,P<0.001),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職稱論文范文Ⅱ組與Ⅲ組比較(χ2=0.03,P>?? 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3 3組患兒穿刺時局部疼痛程度的比較(表3)。
由表3可見:3組患兒穿刺時局部疼痛程度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Ⅰ組與Ⅱ組比較(χ2=43.38,P<0.001),Ⅰ組與Ⅲ組比較(χ2=33.77,P<0.001),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Ⅱ組與Ⅲ組比較(χ2=0.71,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3討論
3.1橈動脈采血安全,成功率高橈動脈采血選擇橈骨莖突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有明顯搏動、觸摸有條梭狀感覺的部位作為橈動脈穿刺部位,位置固定,暴露好,并且橈動脈位置表淺,沒有大的血管、神經(jīng)與之毗鄰,因此一次穿刺成功率較高且十分安全。股動脈搏動雖然明顯,但位置較深、搏動彌散、定位困難,而且股動脈穿刺點靠近股靜脈和股神經(jīng),若操作稍有不慎就容易誤抽靜脈血或損傷股神經(jīng)[2]。肱動脈搏動明顯,易于穿刺,但部位深,毗鄰組織關系變異較多,易誤穿到正中靜脈等[3]。
3.2橈動脈采血操作方便,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橈動脈采血部位在手腕,不必松解包被和衣服,卷起袖管,根據(jù)解剖位置取血即可。穿刺采血部位表淺,易于固定和觸及,不易穿刺失敗導致發(fā)生淤血、血腫。股動脈采血部位結構特殊,皮膚松弛,穿刺成功后很難固定,而且股動脈是大血管,壓力高,穿刺后壓迫不當易出現(xiàn)淤血甚至血腫[4];另外股動脈采血的時候,患兒需暴露面積大,但因其體溫調(diào)節(jié)中樞發(fā)育不完善,會使體溫下降甚至不升。肱動脈采血部位較股動脈淺而較橈動脈深,也較易形成血腫,且因其解剖位置特殊,在此穿刺易因動脈栓塞造成前臂血運障礙[5]。
3.3橈動脈采血省時省力,容易掌握股動脈、肱動脈位置深,患兒易激怒,四肢不自主活動多,操作難度大,往往需要2人協(xié)作,對初學者不易掌握。穿刺成功后難于固定,有時針頭從血管中滑出導致采血失敗,需反復穿刺。抽吸時必須換手,這樣既給操作人員帶來許多不便,又使患兒局部疼痛反應強烈。而橈動脈采血不受體位和操作地點的限制,同時采血部位表淺,易于固定,減少患兒躁動及哭鬧,成功率高,1人操作即可,省時省力。
4小結
橈動脈采血比股動脈、肱動脈采血時對患兒的不良影響明顯要小,且此法操作方便、簡單,值得推廣、應用。
摘要:目的通過對新生兒不同動脈采血部位的對照分析,探索更適合于新生兒的動脈采血部位。方法選擇新生兒科需動脈采血進行血氣分析的360例患兒,隨機分為3組,分別采用橈動脈、股動脈、肱動脈采血,并對其一次穿刺成功率、發(fā)生淤血、血腫、誤入靜脈率及疼痛情況進行比較。結果橈動脈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顯優(yōu)于股動脈組和肱動脈組(均P<0.05),畢業(yè)論文發(fā)生淤血、血腫、誤入靜脈及產(chǎn)痛情況明顯低于后2組(均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橈動脈是適合于新生兒采血的部位,成功率高、并發(fā)癥少,可減輕患兒穿刺的痛苦,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