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杰
【摘要】 目的:對比GartlandⅡ型肱骨髁上骨折切開與閉合復位內固定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GartlandⅡ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60例,根據隨機對照原則均分為兩組,觀察組30例行閉合復位內固定治療,對照組30例行切開復位固定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Mayo肘關節(jié)功能評分標準中優(yōu)83.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6.7%,兩組差異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3.3%,明顯小于對照組的13.3%,兩組差異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切開復位固定治療相比較于閉合復位內固定治療GartlandⅡ型肱骨髁上骨折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臨床治愈率高,術后并發(fā)癥少,具有更好的臨床應用意義,值得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肱骨髁上骨折;切開復位;閉合復位內固定;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722.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5)02-0254-01
肱骨髁上骨折是兒童骨折較為嚴重的一種,常見于5-12歲兒童,是兒童肘部外傷中最常見的骨折,占兒童全部骨折的5%-10%。在臨床上根據Gartland分型,共分三型[1]。目前臨床上治療肱骨髁上骨折常根據分型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其中GartlandⅠ型骨折采取保守治療,難復性Ⅲ型骨折需要切開復位和克氏針固定,而Gartland Ⅱ型骨折的治療方法尚有爭論。在大量的研究統(tǒng)計發(fā)現,GartlandⅡ型肱骨髁上骨折保守治療的并發(fā)癥較多[2-3]。因此,在GartlandⅡ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療上采取行閉合復位內固定治療和開復位固定治療兩種方式。本文將對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GartlandⅡ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比較閉合復位內固定治療和切開復位固定治療兩種方式的臨床治療效果,現文章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GartlandⅡ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化對照原則均分為兩組,其中行閉合復位內固定治療的30例為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5-11歲,平均(7.1±0.7)歲,病史5h-48h,平均(16.1±1.2)h;行切開復位固定治療的30例為觀察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5-12歲,平均(6.5±0.5)歲,病史4h-42h年,平均(15.3±1.1)h。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史等基本情況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無明顯手術禁忌癥。觀察組患者行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選擇合適的麻醉該方式,麻醉成功后取肘內側切口,常規(guī)分離皮膚、皮下組織,游離尺神經并保護。暴露骨折斷端后,清除血腫并在直視下對合骨折,在確認肱骨下端的前傾角及攜帶角已經恢復,斷端達到解剖對位后。進行內固定,術中透視復位位置滿意后,沖洗關閉切口,放置引流條,常規(guī)關閉切口。對照組患者行閉合復位內固定治療:全部患者行手法復位成功后,患者選擇合適的麻醉方式麻醉后,以肱骨外髁和內上髁分別穿人克氏針在骨折線上方交叉并穿過對側骨皮質,透視示位置滿意并檢查內固定穩(wěn)定后,無菌敷料包扎。兩組患者均用石膏托同定肘關節(jié)于屈曲功能位3-4周。定期復查X線片,骨折愈合滿意后去除內固定[4]。
1.3 觀察指標 統(tǒng)計記錄兩組患者的Mayo肘關節(jié)功能評分標準的臨床治療效果、尺神經損傷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16.5軟件對兩組所得的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一般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X±s)的形式表示,計量資料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P <0.05 顯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后統(tǒng)計資料比較情況詳見表1。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Mayo肘關節(jié)功能評分標準中優(yōu)83.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6.7%,兩組差異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3.3%,明顯小于對照組的13.3%,兩組差異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在兒童關節(jié)部位損傷中,肱骨髁上骨折最為常見,其較高的發(fā)病率與局部的解剖有十分重要的關系,由于肱骨下端較扁薄,髁上部處于密質骨與松質骨的交界處,前有冠狀窩,后有鷹嘴窩,二窩之間僅為一層極薄的骨片,而且此處又是肱骨自圓柱形往下移行為三棱形的弱點部位,因此在受到外力時易發(fā)生骨折。而且臨床統(tǒng)計發(fā)現,肱骨髁上骨折出現的并發(fā)癥也相對較高,因此,對于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療,尤其是GartlandⅡ型肱骨髁上骨折必須選擇一種合適的治療方法[5-6]。
本文研究中,我們通過對比應用切開復位固定治療的觀察組患者與閉合復位內固定治療的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中,我們可以發(fā)現,應用切開復位固定治療的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有效率明顯高于閉合復位內固定治療的對照組患者,可見切開復位固定治療具有更好的臨床治療效果。而且在治療后的肘內翻、肘外翻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上明顯小于對照組患者,可見切開復位固定治療GartlandⅡ型肱骨髁上骨折的術后并發(fā)癥少,臨床治療安全性高。通過與相關的文獻對比研究可以發(fā)現,本文研究與既往類似研究結果相符合[7]。
綜上所述,切開復位固定治療相比較于閉合復位內固定治療GartlandⅡ型肱骨髁上骨折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臨床治愈率高,術后并發(fā)癥少,具有更好的臨床應用意義,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羅雷茗,劉立航,魯曉波等.Gartland Ⅱ型肱骨髁上骨折切開與閉合復位內固定治療療效比較[J].吉林醫(yī)學,2013,34(6):1003-1004.
[2]余希臨,徐揚,沈先濤等.兒童Gartland Ⅱ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手術治療[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1,19(2):103-105.
[3]吳立功,楊世斌.閉合復位治療兒童Gartland Ⅱ型和Ⅲ型肱骨髁上骨折[J].中國骨傷,2013,26(2):98-101.
[4]顧玉東,楊建平. Gartland Ⅱ型肱骨髁上骨折應如何治療[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09,(11):974.
[5]馬益善,頡強,雷偉等.閉合復位經皮交叉克氏針內固定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13,15(2):173-175.
[6]楊田野,趙天昊,陳登山等.閉合復位與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術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效果比較[J].山東醫(yī)藥,2014,54(3):77-79.
[7]王佳斌,艾江平,占紫龍等.切開復位內固定與閉合復位內固定對小兒肱骨髁上骨折功能重建的影響[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1,20(2):209-211.